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雜篇第二十五則陽
則陽游于楚,成云:“姓彭名陽,字則陽,魯人。”夷節言之于王,王未之見,夷節歸。成云:“夷姓,名節,楚臣。王,楚文王也。”彭陽見王果曰:“夫子何不譚我于王?”司馬云:“王果,楚賢人。”李云:“譚,說也。”王果曰:“我不若公閱休。”釋文:“ 公閱休,隱士也。”彭陽曰: “公閱休奚為者邪?”曰:“冬則擉鱉于江,司馬云:“擉,刺也。”夏則休乎山樊。有過而問者,曰:‘ 此予宅也。'釋文:“廣雅雲‘樊,邊也。'司馬云:‘以隱居山陰自顯。'”郭云:“ 言此者,以抑彭陽之進趣。”夫夷節已不能,而況我乎!吾又不若夷節。為人又不相似。 夫夷節之為人也,無德而有知,同智。不自許,以之神其交,不以氣誼自許與,惟以推薦神其交結之術。固顛冥乎富貴之地,固顛倒冥蒙于富貴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非能以德相助,相助以消德也。夫凍者假衣於春,凍者逢春,不啻假之以衣。暍者反冬乎冷風。釋文:“字林云:‘暍,傷暑也。'”若得冷風,則不啻反為冬時。夫楚王之為人也,形尊而嚴,其於罪也,無赦如虎,暴戾如此。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撓焉!王云:“佞人以才辯奪之,正德以至道服之,否則不撓屈也。”故聖人,上文“正德”,此文“聖人”,皆謂公閱休。其窮也使家人忘其貧,其達也使王公忘其爵祿而化卑。郭云:“失其所以為高。”其於物也,與之為娛矣;其于人也,樂物之通而保己焉。成云:“混跡人間而無滯塞,雖複通物而不喪我。”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 郭云:“人各自得,斯飲和矣,豈待言哉!”與人並立而使人化。郭云:“望其風而靡。”父子之宜,彼其乎歸居,彼其,猶詩雲“彼其之子”也。歸居,猶言安居。易雲“ 父父子子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即其義也。而一閑其所施。既歸隱不出,則所施於物者為之一閑也。釋文:“閑音閑。”其于人心者,若是其遠也。其清高遠于人心。故曰待公閱休。”郭云:“欲其釋楚王而從閱休,將以靜泰之風鎮其動心也。”
聖人達綢繆,周盡一體矣,聖人自愛其身,由中達外,周至無閑。而不知其然,性也。不知其然而然,出於性也。複命搖作而以天為師,人則從而命之也。作,動也。或有搖動,皆複其本命,而以己之天為師,人不過從而命之。憂乎知而所行恒無幾時,其有止也若之何?知貴能行,專以知為憂而所行無幾時,甫行又止,吾將若之何哉?言行不可有止。生而美者,人與之鑒,人告以美,不啻予以鏡也。不告則不知其美於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可喜也終無已,人之好之亦無已,性也。以上借美為喻。聖人之愛人也,人與之名,奉以至仁之名。不告則不知其愛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愛人也終無已,人之安之亦無已,性也。循性而行,貴在無已。
舊國舊都,望之暢然;宣云:“ 以故鄉喻本性。”雖使丘陵草木之緡,郭云:“緡,合也。”姚云:“緡乃芒昧不分明之意。在宥篇‘當我緡乎'同此解。”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況見見聞聞者也?俞云:“入,謂入於丘陵草木掩蔽之中也。入之者十九,則其出外而可望見者十之一耳,而猶覺暢然喜悅,況見所嘗見,聞所嘗聞者乎?以十仞之台縣眾閑者也!俞云:“猶以十仞之台,懸眾人耳目之閑,無不共見共聞,其暢然更可知。”
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隨成,俞云: “路史循蜚紀有冉相氏。”郭云:“居空以隨物,而物自成。”案齊物論篇:“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日。成云:“無始,無過去。無終,無未來。無幾無時,無見在。”案:“日”字當屬上讀。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郭云:“與物化,故常無我;常無我,故常不化也。”案:語又見知北遊篇。闔嘗舍之!闔同曷。成云:“與化俱往,曷嘗暫舍也!”夫師天而不得師天,與物皆殉,其以為事也若之何?夫欲師天之自然而卒不得,以致與物皆殉,其以應物為事也究如何?夫聖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宣云:“無心若此。”與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備而不洫,王云:“洫,敗壞也。”案:與物偕行而無所替廢,所行皆備而無所敗壞,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也。其合之也若之何?其無心而合道也又如何?兩言“若之何”,欲人之自審擇。
湯得其司禦門尹登恒為之傅之,宣云:“司禦門尹,官名。”向云:“登恒,人名。”成云:“殷湯忘物,得良臣為師傅,端拱而不為也。”案:司禦門尹,當是兩官,疑“禦”下或有奪文,故郭雲“ 委之百官而不與”也。不止一師,故下雲“從師而不囿”。從師而不囿,得其隨成; 宣云:“從師而不囿于師,得環中隨成之道。”為之司其名之名,成云:“推功司禦,名不在己。”嬴法得其兩見。成云:“嬴然,無心也。見,顯也。”案:無師法而君臣兩顯,所謂“以其君顯”也。仲尼之盡慮,為之傅之。郭云:“仲尼曰:‘天下何思何慮!'慮已盡矣。”宣云:“當以仲尼為師而化之。”
容成氏曰:“除日無歲,郭云: “今所以有歲而存日者,為有死生故也。若無死無生,則歲日之計除。”案:淮南本經訓高注:“容成氏,黃帝時造曆日者。”無內無外。”成云:“內,我也;外,物也。為計死生,故有內外。歲日既遣,物我何施!”姚云:“除日無歲,積少以為多也。無內無外,積微以成著也。此古之格言。”
魏瑩與田侯牟約,司馬云:“瑩,惠王。牟,齊威王。”田侯牟背之。魏瑩怒,將使人刺之。犀首聞而恥之,曰:“君為萬乘之君也,而以匹夫從讎!釋文:“犀首,魏官名。司馬云:‘若今虎牙將軍,公孫衍為此官。'”衍請受甲二十萬,為君攻之,虜其人民,系其牛馬,使其君內熱發於背,然後拔其國。忌也出走,田忌也。然後抶其背,折其脊。”釋文:“三蒼云:‘抶,擊也。'”季子聞而恥之,曰:釋文:“季子,魏臣。”“ 築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俞云:“下十乃七之誤。七仞去十仞不遠,城基已厚。若既十仞,直謂之已成可耳。此與下文‘兵不起七年,是王之基',對文為喻,十當作七無疑。”此胥靡之所苦也。成云:“胥靡,徒役人也。” 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亂人,不可聽也。”宣云:“胥靡尚惜已築之城,犀首乃欲傾可王之基,此亂人也。”華子聞而醜之,曰:釋文:“華子,亦魏臣。”“ 善言伐齊者,亂人也;成云:“ 善,巧。”善言勿伐者,亦亂人也;謂伐之與不伐亂人也者,又亂人也。”成云:“此華子自道之詞。”宣云:“猶未免營心於事也。”王曰:“然則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宣云:“道與太虛同體,王業且不足言,況騁怒乎!”惠子聞之而見戴晉人。釋文:“ 晉人,梁國賢人,惠施薦之魏王。 ”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釋文:“蝸音瓜。李云:‘有兩角,俗謂之蝸牛。'三蒼云:‘小牛螺也。俗名黃犢。'”曰:“然。”“ 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君曰:“噫!其虛言與?”曰:“臣請為君實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蘇輿云:“在,猶察也。”君曰:“ 無窮。”曰:“知游心於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若存若亡乎?”郭云:“人跡所及為通達,謂今四海之內也。”成云:“語其大小,可謂如有如無。”君曰:“然。”曰:“通達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成云:“昔在河東,國號為魏,為秦所逼,徙都于梁。”于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君曰:“無辯。”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釋文:“惝,惘也。”如有所失。客出,惠子見。上言“客出”,此“客出 ”二字當衍。君曰:“客,大人也,聖人不足以當之。”成云:“晉人所談,其理宏博,堯、舜聖人之行,不足以當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猶有嗃也;釋文:“嗃,許交反,管聲也。”吹劍首者,吷而已矣。釋文:“吷音血,又呼悅反。司馬云:‘劍首,謂劍環頭小孔也。吷然如風過。'”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于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
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漿。李云:“蟻丘,山名。賣漿家。”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司馬云:“極,屋棟也。升之以觀。”子路曰:“是稯稯何為者邪?”釋文:“稯,本亦作總。”成云:“眾聚也。”仲尼曰:“是聖人僕也。成云:“古者淑人君子均號聖人,故孔子名宜僚為聖人。言眾多者是市南宜僚之僕隸也。”是自埋於民,郭云:“與民同。”自藏於畔。王云:“隱藏於壟畔。”其聲銷,其志無窮,志在大道。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心恒凝寂。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成云:“心跡俱異。”是陸沈者也,宣云:“無水而自沈也。”是其市南宜僚邪?”子路請往召之。孔子曰:“已矣!彼知丘之著於己也,成云:“著,明識也。”知丘之適楚也,以丘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為佞人也。夫若然者,其於佞人也羞聞其言,而況親見其身乎!必不相見。而何以為存?”宣云:“ 言必避去。”子路往視之,其室虛矣。
長梧封人問子牢曰:釋文:“長梧,地名。封人,守封疆之人。司馬云:‘子牢,即琴牢,孔子弟子。'”“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司馬云:“鹵莽,猶粗粗也,謂淺耕稀種也。滅裂,斷其草也。”盧云:“粗,千奴反;粗,才古反。二字古多連用。繁露俞序篇:‘始於粗粗,終於精微。'論衡正說篇:‘略正題目粗粗之說,以照篇中微妙之文。'其他以‘粗粗'連用者亦多,猶粗粗也。有欲改為‘粗疏'者,故正之。”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予來年變齊,來年,猶言次年。變齊者,更變而整齊之。深其耕而熟耰之,司馬云:“耰,鋤也。”其禾蘩以滋,予終年厭飧。”厭,足。莊子聞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謂: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為。無所不營。故鹵莽其性者,欲惡之孽,為性萑葦蒹葭,案:言所欲、所惡叢生而傷正性,是吾性之萑葦蒹葭也。始萌以扶吾形,尋擢吾性,俞云:“尋與始,相對為義。漢書郊祀志‘寖尋于泰山矣 ',晉灼注:‘尋,遂往之意也。'言欲、惡之事,其始萌若足以扶助吾形,寖尋既久,則引誘吾心,拔擢吾性也。”並潰漏發,不擇所出,並潰,奔潰也。漏發,穿孔而出也。言情Q欲Y之害,奔潰偏發,不擇處所,精神既敗,形氣隨之也。漂疽疥□ ,內熱溲膏是也。”釋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謂病瘡膿出。溲膏,謂虛勞人屎上生肥白沫也。”
柏矩學於老聃,釋文:“柏矩,有道人。”曰:“請之天下游。”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又請之,老聃曰:“汝將何始?”曰:“始于齊。”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成云:“推而強之,令其正臥。 ”司馬云:“幕,覆也。”俞云:“周官掌戮‘殺王之親者辜之',鄭注:‘辜之言枯也,謂磔之。'漢景帝紀‘改磔曰棄市',顏注:‘磔,謂張其屍也。'是古之辜磔人者,必張屍於市,故柏矩如此。”號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災,子獨先離之!”大災,謂被殺也。曰:“莫為盜!莫為殺人!宣云:“又言不是為盜乎?不是為殺人乎?”榮辱立,然後睹所病;郭云:“各自得則無榮辱,得失紛耘,故榮辱立,榮辱立則誇其所謂辱而跂其所謂榮矣。賓士乎誇、跂之間,非病如何!”貨財聚,然後睹所爭。郭云:“若以知足為富,將何爭乎!”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爭,窮困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郭云:“上有所好,則下不能安其本分。”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成云:“引過責躬。”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一形,人也。成云:“一物失所,虧其形性,自責,若殷湯自翦,千里來霖,是也。”今則不然。匿為物而愚不識, 隱匿為事,而責不識此物者為愚。大為難而罪不敢,大為艱難,而以不敢為者為罪。重為任而罰不勝,宣云:“過重其任,而於不勝者加罰。”遠其塗而誅不至。宣云:“遠其程塗,而於不至者加誅。”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郭云:“將以避誅罰也。”日出多偽,士民安得不偽!宣云:“蓋上行下效耳。”夫力不足則偽,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郭云:“當責上也。”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宣云:“不囿於故也。”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成云:“一歲之中,是非常出,故始時之是,終詘為非。”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與寓言篇孔子同。
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可不謂大疑乎!上兩其知,音智;下如字。郭云:“我所不知,物有知之者矣。故用物之知,則無所不知;獨任我知,知甚寡矣。今不恃物以知,而自尊知,則物不告我,非大疑如何!”宣云:“知之所不知,上所言‘莫見'者是。”已乎已乎!且無所逃。 宣云:“不知之理,古今誰能逃之!” 此所謂然與,然乎?釋文:“然乎,言未然。”案:此與論語“其然,豈其然乎”意同。
仲尼問于大史大弢、伯常騫、狶韋曰:大弢三人,史官名。“夫衛靈公飲酒湛樂,不聽國家之政;田獵畢弋,不應諸侯之際。司馬云:“際,謂盟會之事。”其所以為靈公者何邪? ”郭云:“靈有二義。”大弢曰:“是因是也。”成云:“亂而不損曰靈,無道之諡,故曰是因是也。”伯常騫曰:“夫靈公有妻三人,同濫而浴。釋文:“ 濫,浴器。”史□奉禦而進所,至其所。搏幣而扶翼。成云:“公見史魚,深懷愧悚,假遣人搏捉幣帛,令扶將羽翼,慰而送之。”其慢若彼之甚也,見賢人若此其肅也,是其所以為靈公也。”成云: “又諡法:‘德之精明曰靈。'”狶韋曰:“夫靈公也死,卜葬於故墓不吉,卜葬于沙丘而吉。掘之數仞,得石槨焉,洗而視之,有銘焉,曰:‘不馮其子,靈公奪而裏之。'釋文:“裏,居處也。 ”郭嵩燾云:“古之葬者,謂子孫無能馮依以保其墓,靈公得而奪之。”夫靈公之為靈也久矣,之二人何足以識之?”蘇輿云:“狶韋歸之前定,言命、言神者之所祖也。”
少知問於大公調曰:“何謂丘裏之言?”李云:“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五家為鄰,五鄰為裏。” 大公調曰:“丘裏者,合十姓百名而以為風俗也。合異以為同,宣云:“合十百為丘裏。 ”散同以為異。宣云:“散丘裏為十百。”今指馬之百體而不得馬,而馬系於前者,立其百體而謂之馬也。宣云:“可見合異為同,方能見道。天下理皆如此。”是故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俞云: “水乃小之誤。高、卑,小、大,相對為文。”大人合併而為公。郭云:“無私於天下,則天下之風一也。”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執; 宣云:“心為天下大本,故自外入者,有存主而無偏執。”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宣云:“行為天下達道,故由中出者,得正理而物不能距。”案:“正”作“匹”,說見天運篇注。四時殊氣,天不賜,故歲成;宣云:“賜則私也。”五官殊職,君不私,故國治;郭云:“殊職自有其才,故任之耳,非私而與之。”文武大人不賜,故德備;郭云:“文者自文,武者自武,非大人所賜也。若由賜而能,則有時而闕矣。豈唯文武,凡性皆然。”案:宣本“武”下有“ 殊材”二字。文似有闕,而郭本已無,釋文、成疏皆然,自系後人增竄。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宣云:“道渾同,不得而名。”無名故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郭云:“名止於實,故無為;實各自為,故無不為。”時有終始,世有變化,禍福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王云: “淳淳,流行貌。”宣云:“禍福渾然,自為倚伏,失意中藏有好處。”自殉殊面,成云:“殉,逐也。面,向也。彼此是非,紛然固執,故各逐己見而所向不同。”有所正者有所差。郭嵩燾云:“強之以異趣,名為正之,而實已兩差。”比於大澤,百材皆度;百木隨川而下,皆于水次受量度,無棄材。比,譬也。觀於大山,木石同壇。木石同生於大山之基址。成云:“壇,基也。”此之謂丘裏之言。”少知曰:“ 然則謂之道,足乎?”大公調曰:“不然。今計物之數,不止于萬,而期曰‘萬物'者,成云:“期,限也。”以數之多者號而讀之也。李云:“讀猶語也。”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宣云:“道者,天地陰陽所公共,不可指之為形,不可指之為氣,是其大更為無偶也。”因其大而號以讀之,則可也。宣云:“譬物之萬不可數,而約略號之,便於稱謂。道之大更無可指稱,亦借一道字約略號之耳,豈真有一事一物可名為道哉!”已有之矣,乃將得比哉!宣云:“既有道之名,即不可與無名比。”則若以斯辯,譬猶狗馬,其不及遠矣。”宣云:“如子雲‘謂之道',則是道猶狗之名狗,馬之名馬,同於一物,其不及道遠矣。”少知曰:“四方之內,六合之裏,萬物之所生惡起?”宣云:“疑不可名為道,則萬物以何為本?”太公調曰:“陰陽相照、相蓋、相治,俞云:“蓋,當讀為害。釋言:‘蓋,割裂也。'釋文:‘蓋,舍人本作害。' 是蓋、害古字通。陰陽或相害,或相治,猶下雲‘四時相生相殺'也。”四時相代、相生、相殺,欲惡去就於是橋起,宣云:“橋同矯,下同。 ”成云:“起貌也。”雌雄片合於是庸有。釋文:“片音判。”成云:“庸,常也。”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緩急,謂壽夭。聚散,謂生死。此名實之可紀,精微之可志也。隨序之相理,橋運之相使,成云:“四序相隨,更相治理;五行運動,遞相驅使。” 窮則反,終則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盡,知之所至,極物而已。極於可見之物而已。睹道之人,不隨其所廢,不原其所起,宣云:“知其無端,任其自然。隨,猶追尋也。”此議之所止。”宣云:“烏可妄言萬物起於何處哉!”少知曰:“季真之莫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議,孰正於其情?孰偏於其理?”成云:“季真、接子,齊賢人,俱游稷下。莫,無也。使,為也。季真以無為為道,接子謂道有為使物之功,各執一家,未為通論,故問以定臧否。”俞云:“禮祭義鄭注、孟子公孫醜趙注,並云:‘或,有也。'此文或與莫對。莫,無也;或,有也。易益上九‘莫益之,或擊之',亦以莫、或相對。”郭慶藩云:“接子,漢書人表作捷子。接、捷古字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索隱: ‘接子,古著書者之名號。'”太公調曰:“雞鳴狗吠,是人之所知,雖有大知,同智。 不能以言讀其所自化,宣云:“ 若究其一鳴一吠,天然之故,雖智者不能解說其自化之妙。”又不能以意其所將為。宣云:“又不能意度其所將欲為之機。”斯而析之, 宣云:“斯,割也。詩:‘斧以斯之。 '”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精,細。倫,比也。宜云:“微物鳴吠,尚不能明其所以然,則小至莫破,大至莫載,烏可言讀意測邪!”或之使,莫之為,未免於物而終以為過。宣云:“二說猶未免物累,終是立言之過。”或使則實,成云:“滯有為也。”莫為則虛。成云:“溺無故也。”有名有實,是物之居;宣云:“說實,則是物之所居也。此或使之說之過。”無名無實,在物之虛。宣云:“說虛,則是全空。此莫為之說之過。”可言可意,言而愈疏。以為可以言詮,可以意測,不知言則去道愈遠。未生不可忌,物之未生,不可忌禁而使之不生。已死不可阻。釋文:“本亦作徂。”案:其已死也,不可礙阻而令其不死。死生非遠也,理不可睹。死生止在目前,而其理莫能睹。或之使,莫之為,疑之所假。二說為後世獻疑者之所藉端。吾觀之本,其往無窮;吾求之末,其來無止。宣云:“欲究其始,則往者已無窮,不知所始;欲究其終,則來者方無止,不知其終。”無窮、無止,言之無也,與物同理;郭云:“物理無窮,故知言無窮,然後與物同理也。”或使、莫為,言之本也,與物終始。曰或使,曰莫為,言者以二說為本也,然終始滯於物。道不可有,有不可無。成云:“至道不絕,非有非無,故執有執無,二俱不可。 ”道之為名,所假而行。郭云: “物所由而行,故假名之曰道。”或使莫為,在物一曲,夫胡為於大方?二說僅居物之一偏,何足語於大方之家?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郭云:“求道於意言之表則足。”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郭云:“不能忘言而存意則不足。”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窮道與物之極,言與默莫能載。 非言非默,議其有極〔一〕。”宣云:“離乎言、默,可以求道,此至論也。”
〔一〕“議其有極”,集釋本作“議有所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