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胡安国

 

  〖胡安国〗(1074一1138年)字康侯,学者称武夷先生。南宋建宁祟安(今属福建)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及第,授太学博士,施为提举湖南学事,后历任尚书员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宝文阁直学士。为官四十年,实历职不及六载。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为人处事,以圣人为楷模,重操守、讲忠信,性格耿直,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权贵。特别强调忠、孝等封建纲常,其行尤笃。初以程颐之友朱长文和颖川靳裁之为师,后与程门高弟游酢、谢良佐、杨时为师友。虽非二程嫡传,然自称其学多得于程颐之书。刨武夷学派,著名弟子有曾几、范如圭、胡铨、方畴、刘芮、向语、汪应辰及其子胡寅等。治学重在匡世,以“康济时艰”为职志。毕生潜究《春秋》,谓“《六籍》惟此书出于先圣之手”,天下事物无不备于此,“为传心要典”。用时二十余年,撰成《春秋传》。其书不专主一家,兼采众传,附以己说,成亦述亦作的一家之言。他认为,《春秋》之作,有“事”有“义”。其事据当时各国史书其义则为孔子创发。《春秋》“大义”谓:“父子、君臣之大伦不可废”,“夫妇人伦之本而嫡妾之名分不可乱”,“人臣义无私交而朋党之原不可长”,“见君臣之义”,“明尊卑之等”。(《春秋传》)。他著《春秋传》,言《春秋》“大义”,特别强调封建纲常,认为纲常为“国政”,“人伦”之“大本”。尤重夫妇之伦,嫡妾之分。言有夫妇之后有父子,有父子之后有君臣。故夫妇,是人伦之大本。妇人应无外事,迎送不出门。在家从父,既嫁则从夫,夫死则从子。褒宋伯姬在家为淑女,嫁而为贤妇,死于义而不回的“女德”。他还发挥“尊王攘夷”的《春秋》之“大义”。他认为,《春秋》尊王之义,就要定局王于一尊。训《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称“谓正月为王正,则知天下定于一也。”土无二王,尊无二主,定周王于一尊,符合“《春秋》‘大一统’之义。《春秋》尊王之义,就要诛讨篡□之贼。周道衰微,人欲肆而天理。故孔子作《春秋》,诛讨乱臣贼子,以示王法,明尊王之义。篡□之贼,灭天理,为天地所不容,罪不得赦。还指出,不讨篡□之贼,与篡□者同罪,也在诛讨之列。《春秋》尊王之义,就要力戒权臣。因政在大夫,权臣当国,违背周公成训。他还从名实关系方面,阐明《春秋》尊王之义。并把《春秋》辩证“名分”概括为:“去其实以全名”;“正其名以统实”,即以周王的名号,去改正有损于这个名号的事实,“以名正实”。关于《春秋》“攘夷”之义,认为其要在“谨于华夷之辨”。他在极力反对“亲戎狄”,主张“攘夷”。认为“以诸夏而亲戎狄”,奉之以金缯,首顾居下,其策不可施。以戎狄而朝诸夏,位在侯王之上;是乱常失序,其礼不可行。以羌胡居于塞内,无有出入之防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此,应知内外之旨而明于驭戎之道。阐明《春秋》“大义”,强调封建纲常“尊王攘夷”,是立足于经世。他承袭二程的“格物致知”论。认为学应以立志为先,以忠情为本,以致知为穷理之门,以主敬为持养之道。心为身之本,正心之道是先致其知而诚意。故人主不可不学。戡定祸乱,虽急于戎事,但必本于方寸。不学以致知、则方寸必乱,难以成帝业。为臣事主,本其至诚恳侧,优国爱君,济民利物之心。不可有丝毫私意,议论行止,辞受取舍,进退取舍,据义理行之,没有至诚而不动者。不诚,也未有能动者。《春秋传》书成之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宋高宗赞其“深得圣人之旨”。为明、清两朝科举取士的官方定本,明胡广等奉敕修《春秋大全》经义以《春秋传》为依据。治学上承二程,下接谢良佐、杨时、游酢,在理学发展史上处承上启下地位。主要著作《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已佚。《春秋传》三十卷。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