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藏要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四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成善巧品第三

  復次於此論體九事等中應善了知[一]七種善巧.何等爲七.頌曰.

  於諸藴.界.處. 及衆緣起法. 處非處.根.諦. 善巧事應知。

  論曰.住正法者應善了達如是七種善巧之事。

  問何故唯立七種善巧。答.世間愚夫多如是計.頌曰.

  身者.自在等 無因.身者住. 流轉.作諸業. 及增上二種。

  論曰.於諸藴中不善巧故執諸藴體爲我身者.於諸界中不善巧故執自在等爲身

  生因或執無因身自然起.以不了達從自種因身得生故.所以者何.界者功能種子

  注:

  [一]建立六善巧見瑜伽五十七.今攝一切所缘於善巧内.故增諦善巧爲第七.

  ********************

  族姓因等名差别故.於諸處中不善巧故執有身者依身而住取外境界.於緣起中

  不善巧故執有身者流轉生死.由不善知處非處故執有身者能造諸業.由不善知

  諸根諸諦執有二種增上身者謂愛非愛業果增上者及染汙清淨增上者.由不善

  知苦集兩諦計有染汙增上者由不善知滅道兩諦計有清淨增上者。

  頌曰.

  於身者.等起. 實我所住持. 流轉者.作者. 及諸增上義.

  染汙若清淨. 起七種愚癡. 對治此應知 攝七種善巧。

  論曰.如前總說二種增上分别顯示二種愚癡.謂增上義愚癡及染汙清淨愚癡。

  誰依七種身等愚轉.頌曰.

  妄計我身者 依止諸根住 於境界迴轉. 受用愛非愛.

  言說所依住. 作者.有覺者. 由於差别藴 總見一身者。

  ********************

  論曰.身者愚者由不了知色藴體故計有一我依止五根於境界轉.由不了知受藴

  體故計有受者受用一切愛非愛事.由不了知想藴體故别計有我言說依住不知

  想是言說依故如薄伽梵說如其所想起於言說.由不了知行藴體故計有作者.由

  不了知識藴體故計有覺者非唯有識.以諸世間於識藴體起覺想故.如是愚夫於

  諸差别藴自相中總起一種身者愚癡卽計身者以之爲我。

  復次等起愚者.頌曰.

  迷惑初因故 計常因無因。

  論曰.世間愚夫或於身所有初因而生迷惑故執不平等因謂有常住自在天毗瑟

  弩天自性等因.或說無因謂撥無一切能生因體。

  復次實我所住持愚者.頌曰.

  我住持諸根 能觸及能受。

  ********************

  論曰.計我住持諸根能觸順苦受觸順樂受觸及能領受若樂若苦。

  復次流轉作者增上義及染汙清淨愚者.謂計有各别住持身者我已.頌曰.

  從此死生處 計有流轉者. 法非法作者. 及彼果增上.

  於修習邪行 計爲染汙者. 於修習正行  妄計解脫者。

  論曰.彼愚癡者於彼彼死生處計有實我生死流轉.卽此實我造作後世法非法因.

  卽爲此實我於彼果自在受用故彼果法生.卽此實我依於果法習行邪行計爲染

  者.修行正行計爲解脫者。

  頌曰.

  佛未出於世 如是愚癡轉. 由佛現世間 說七種善巧。

  論曰.此中顯示依如是時如其所應外道愚癡衆生還滅.由此七種善巧言說不共

  一切諸外道故。

  ********************

  [一]此中藴善巧者頌曰.

  知世等别故 能除一合想. 卽離與解脫 衆生不可得.

  多種及總略 共有差别轉 增益損減智 藴善巧應知。

  論曰.世等别者謂諸藴去來等體性差别.如薄伽梵說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

  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等乃至廣說.由勝智慧如實知故於

  諸藴中捨一合想卽是還滅。又於諸藴中補特伽羅性不可得.何以故.卽於諸藴衆

  生不可得.離於諸藴衆生亦不可得.解脫諸藴衆生亦不可得.如薄伽梵告西你迦

  汝於色藴見如來耶乃至汝於識藴見如來耶.西你迦答不也喬答摩如是乃至廣

  說.於彼經中說色等藴若總若别補特伽羅皆不可得.今於此中但略說總於五藴

  是不可得。如是已說了知色等相差别故及能遠離彼所對治增益執故.於諸藴中

  自相共相皆得善巧。又復藴者是積聚義.能善了知是積聚義名藴善巧.此積聚義

  注:

  [一]此下别總兩段.義見瑜伽二十七.又五十三以下.

  ********************

  復有四種.謂多種義總略義共有轉義增益損減義。此中顯示諸藴自體及彼障斷

  勝利.是名藴善巧。

  云何界善巧.頌曰.

  見三因生故 說名界善巧. 從無始自種 多種種生起.

  由此及於此 取者不可得 依自智成故 能除下劣性。

  論曰.由觀根境識三法從自因而生名界善巧.所以者何.由彼諸法無始流轉從自

  種生多生起及種種生起當知.多生起者如經言非一界故.種種生起者如經言種

  種界故。復次由依諸根於諸境界能取之我不可得故.能知所作依自成立不由大

  自在天等.是故凡所欲爲不生下劣自在修習。此中顯示界善巧自體及彼障斷勝

  利.是名界善巧。

  云何處善巧.頌曰.

  ********************

  知諸觸諸受 由二種生門. 依止於觸故 當知處善巧.

  如法處天處 後後所依止. 由世俗諦[一]故 了知二種性。

  論曰.由善了知觸生門體建立二處謂根及境.如是由能生義故名爲處.猶如世間

  修善法所名爲法處。又善了知諸受依觸是故建立觸爲彼處.如是所居住義故名

  爲處.猶如世間天像住所名爲天處。又復觸受二法生時依世俗故了知二性.謂觸

  者受者由觸能觸對受能領納。此中顯示就勝義諦觸者受者皆不可得.就世俗諦

  二皆可得.是名處善巧。

  云何緣起善巧.頌曰.

  知未斷無常 因能生諸果. 自相續相似 名緣起善巧.

  衆生不可得 而有捨續者 由了達甚深 四種緣起故。

  論曰.能善了知從未永斷無常之因能生諸果名緣起善巧.謂如經說此有故彼有

  注:

  [一]原刻作二.今依麗刻改.

  ********************

  此生故彼生如其次第。又能善知由從此因於自相續生諸果法.謂如經說非緣餘

  生而有老死等.又善了知從相似因生諸[一]果法.謂如經說身惡行者能感不喜不樂

  不愛不可意異熟身妙行者能感與上相違可意等異熟如是等。復次卽諸藴相續

  名捨命者及續生者.補特伽羅性不可得.由善了知四種甚深緣起故.謂不從自生

  不從他生非自他生非無因生。此中顯示緣起自體及彼障斷勝利.是名緣起善巧。

  云何處非處善巧.頌曰.

  不作.不趣.得. 二.餘體不轉. 淨見無餘業. 非我自在二.

  如是智能知 處非處善巧. 於自果定處 異此說非處。

  論曰.若不見我於因果二處而得自在名處非處善巧.謂不作故.不趣故.不得故.二

  體不轉故.餘體不轉故.淨見無餘業故。云何不作.謂不純作妙善行故.是故無有自

  在之我。云何不趣.謂離妙行不往善趣故.如經言無處無容行身惡行乃至得生天

  注:

  [一]原刻作善.今依麗刻改.

  ********************

  上必無是處乃至廣說。云何不得.謂離善方便無漏聖道定不能得道果所攝畢竟

  清淨.如經言無處無容不永斷五蓋乃至不修七遍覺支能正證得苦盡邊際必無

  是處。云何二體不轉.謂無處無容非前非後有二如來出現於世乃至廣說。云何餘

  體不轉.謂離丈夫身外餘身必無有作轉輪王等.如經言無處無容女人得作轉輪

  聖王乃至廣說。云何淨見無餘業.謂如經言無處無容聖見具足補特伽羅故斷物

  命乃至受第八有必無是處.有是處者謂諸異生。今於此中言不作者謂所計我於

  因不得自在.不得者通於因果.淨見無餘業亦爾.餘唯於果。又處非處者於自果決

  定名之爲處.當知於餘名爲非處.由無倒慧於此善巧是名處非處善巧。此中顯示

  處非處善巧自體及彼障斷勝利。

  云何根善巧.頌曰.

  於能取生住 及染汙清淨 無理我觀餘 於彼果增上.

  ********************

  於如是方便 名爲根善巧. 謂於取生住 染淨增上故。

  論曰.若不見我於能取等是增上故名根善巧.何以故.非所計我觀餘因緣於能取

  等增上自在卽餘因緣於能取等是增上故.是故計我不應道理。所言諸根於能取

  等是增上者.謂眼等六根於取六境是增上.男女二根於能生相續是增上.命根一

  種於相續住是增上.五受根於染汙是增上.信等八根於清淨是增上。此中顯示根

  善巧自體及彼障斷勝利.是名根善巧。

  云何諦善巧.頌曰.

  二自性苦故 合故不應理. 由無因有因 及五種譬喻.

  如是隨覺故 應知諦善巧. 隨覺未曾見 未受義因緣。

  論曰.[一]由能善觀我於染淨二法非順道理名諦善巧.何等爲二.謂自性苦故與苦合

  故。云何自性苦故.謂若我自性是苦者爲無因爲有因.若無因者常應染汙.若有因

  注:

  [一]瑜伽五十五.因藴善巧與諦對辨.今取彼義以爲建立.

  ********************

  者應先清淨後方染汙.故不順理。云何與苦合故.謂引五喻皆不順理.何以故.若言

  苦與我合者不應如兩木共合.有不攝出離性過故.亦非如有情與木共合.有出離

  過故.亦非如火與薪共合.有性壞過故.亦非如衣與染色共合.於我體上如白淨色

  少分亦不可得故.亦非如心心法合.何以故.心是能取與此同緣一境等可名相應.

  於我無此義故不順道理。又由觀見未曾見義及彼因緣又復觀見未曾受義及彼

  因緣名諦善巧.謂從昔來未曾了見苦集二諦及彼因緣.從昔已來未曾了見未曾

  經受滅道兩諦及彼因緣。此中顯示出世智自體及彼障斷勝利.是名諦善巧。

  頌曰

  當知諸善巧 差别二十三. 異攝論爲先 後最極清淨。

  論曰.應知藴等善巧差别復有二十三種.謂異攝論善巧.聞所生智善巧.思所生智

  善巧.修所生智善巧.順決擇分智善巧.見道智善巧.修道智善巧.究竟道智善巧.練

  ********************

  根智善巧.發神通智善巧.不善清淨世俗智善巧.善清淨世俗智善巧.勝義智善巧.

  不善清淨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淨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淨相無分别智善巧.成

  所作前行智善巧.成所作智善巧.成所作後智善巧.聲聞智善巧.獨覺智善巧.菩薩

  智善巧.最極清淨智善巧。此中異攝論善巧復有二種.一種種攝善巧.二種種論善

  巧。種種攝善巧者有十一種.所謂界攝乃至更互攝.界攝者謂諸藴等自種子所攝.

  相攝者謂諸藴等自相共相所攝.種類攝者謂諸藴等遍自種類所攝.分位攝者謂

  諸藴等順樂受等分位所攝.不相離攝者謂諸藴等由一法攝一切藴等以彼眷屬

  不相離故.時攝者謂諸藴等過去未來現在各别相攝.方攝者謂諸藴等依方而轉

  若依此方所生卽此方所攝.全攝者謂諸藴等具足五十八十二等所攝.一分攝者

  謂諸藴等各别少分所攝.勝義攝者謂諸藴等真如相所攝.更互攝者謂諸藴等更

  互相攝。種種論善巧者謂於藴等種種問答方便善巧.如以一行爲問應以順前句

  ********************

  順後句四句無事句答。如有問言若有界攝卽有相攝耶設有相攝復有界攝耶.且

  應依眼以四句答.或有界攝無相攝謂生有色界不得眼設得[一]已失若諸異生生無

  色界.或有相攝無界攝謂阿羅漢最後眼.或有界攝亦有相攝謂除上所說餘有眼

  位.或有無界攝亦無相攝謂阿羅漢眼壞失者生無色界已見諦者及已入無餘般

  涅槃界.如於眼如是分别於餘一切隨其所應當廣分别.如以界攝對相攝如是以

  界攝對餘攝展轉一行應廣分别.如是以餘攝對餘攝除前前對後後皆應以一行

  道理如其所應當廣分别。復次若法藴所攝此法界所攝耶設法界所攝此法藴所

  攝耶.此應以順前句答.若法藴所攝此法亦界所攝.或法界所攝非藴所攝謂無爲

  法.如以藴對界如是以藴乃至對諦應依一行道理廣辯相攝.如藴對餘如是以界

  對處等乃至以根對諦應廣分别。此中不善清淨世俗智善巧者卽是順決擇分智

  善巧.善清淨世俗智善巧者卽是出世後得世間智善巧.勝義智善巧者卽是見道

  注:

  [一]原刻作以.今依麗刻改.

  ********************

  智善巧.如是三種卽是不善清淨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淨相有分别智善巧善清

  淨相無分别智善巧.如是三種卽是成所作前行智善巧成所作智善巧成所作後

  智善巧。又前三種差别者未斷煩惱生非煩惱對治.已斷煩惱生非煩惱對治.已斷

  煩惱生是煩惱對治差别故.中三種差别者卽此三種由有分别無分别世俗勝義

  智性差别故.後三種差别者謂卽此三種顯示斷前行智性正斷道智性彼後時智

  性差别故。如是九智依相續補特伽羅差别復建立四種應知。

  [一]成無常品第四

  復次如先所說若欲正修行遍知等功德者謂遍知苦等.云何於苦遍知.謂於苦諦

  遍知無常苦空無我.今隨次第應廣成立。

  此中成無常者謂應顯示無常體性及[二]無常差别.云何無常.何等差别。頌曰.

  無常謂有爲 三相相應故. 無常義如應 六八種應知。

  注:

  [一]原刻品題上有諭名.今删.後幷同.

  [二]無常義見瑜伽三十四.四十六.五十二.及六十七.

  ********************

  論曰.無常性者謂有爲法.與三有爲相共相應故.一生相二滅相三住異相。又無常

  義差别者如其所應或六或八應知。

  何等六八.頌曰.

  無性.壞.轉異. 别離.得.當有. 刹那.續.病等. 心.器.受用故。

  論曰.六種無常者.一無性無常二失壞無常三轉異無常四别離無常五得無常六

  當有無常.八種無常者.一刹那門二相續門三病門四老門五死門六心門七器門

  八受用門。此中刹那相續二種無常遍一切處.病等三無常在於內色.心無常唯在

  於名.器受用二無常在於外色。

  此中無性無常者謂性常無故名曰無常.餘變異無常有十五種.頌曰.

  變異應當知 十五種差别 所謂分位等. 八緣所逼故.

  下界具一切. 中界離三門 具三種變異. 上界復除器。

  ********************

  論曰.十五種變異者.謂分位變異乃至一切種不現盡變異.分位變異者謂從嬰兒

  位乃至老時前後不相似各别變異.顯變異者謂從妙色鮮肌潤澤膚體乃至變爲

  惡色麤肌枯顇膚體.形變異者謂[一]肥瘦等變異.興盛變異者謂眷屬資財及戒見等

  興盛.與此相違名衰退變異.支節變異者謂先具諸支節後變爲不具.寒熱變異者

  謂於寒時踡跼戰慄熱則舒適流汙希求冷煗等變異.他所損害變異者謂手足蹴

  摶蚊蝱觸等身體變異.疲倦變異者謂因走跳騰躑等身勞變異.威儀變異者謂四 

  威儀前後易脫損益變異.觸對變異者謂由順苦樂等觸變異故苦樂等受變異.染

  汙變異者謂心所有貪瞋等大小兩惑嬈亂變異.病等變異者謂先無病苦後爲重

  疾所逼身體變異.死變異者謂先有夀命後空無識前後變異.青瘀等變異者謂命

  終後身色青瘀脹爛乃至骨璅等變異.一切種不現盡變異者謂骨璅位燒壞離散

  彼一切種都無所見變異。又此十五種變異由與八緣相應.八緣者一積時貯畜二

  注:

  [一]原刻作肌.今依麗刻改.

  ********************

  他所損害三受用虧減四時節推謝五火所燒六水所壞七風所燥八異緣合.積時

  貯畜者謂經時久故有色之法不離本處自然朽敗.他所損害者謂由他種種逼惱

  因緣前後變異.受用虧減者謂於種種所受用物爲各别主宰之所食用損減變異.

  時節推謝者謂冬時寒雪夏日暑雨叢林藥草或盛或衰.火所燒者謂大火縱逸國

  城聚落悉爲灰燼.水所壞者謂大水漂漫閈里邑房並隨淪沒.風所燥者謂大風飄

  鼓潤衣濕地速令乾[一][韅-革+日].異緣合者謂多貪者與瞋緣合時貪纏止息發起瞋纏如是

  多瞋多癡者與餘煩惱緣合應知亦爾.如是諸識異境現前亦爾。復次是無常義於

  欲界中一切具有.於色界中除病老受用三門無常.又有觸染死三種變異.如色界

  所說諸無常義當知無色界亦爾唯除器門。

  頌曰

  無性義無常 遍計之所執. 所餘無常義 依他起應知。

  注:

  [一]原刻作曝.今依麗刻改.

  ********************

  論曰.無性義所攝無常義當知遍計所執相攝.餘無常義依他起相攝.圓成實相中

  無無常義。如是已顯無常義差别及三相所攝。

  又如世尊說諸無常者皆悉是苦有何意耶。頌曰.

  諸無常皆苦 衆苦所雜故. 迷法性愚夫 得爲害不覺。

  論曰.由麤重苦所雜無常.此無常性是行苦故苦及由變壞苦所依止故苦。是故道

  諦非苦.以非苦相所雜無常義故。於此法性迷惑愚夫不能了達常無常義.又爲已

  得現前無常之所惱害。

  前說刹那無常遍行一切.此無常義非世間現證故應成立.頌曰.

  由彼心果故. 生已自然滅. 後變異可得. 念念滅應知。

  論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纔生離滅因緣自然滅壞.又復後時變異可得.當知

  諸行皆刹那滅。

  ********************

  云何應知諸行是心果耶.頌曰.

  心熏習增上. 定轉變自在. 影像生道理. 及三種聖教。

  論曰.由道理及聖教證知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謂善不善法熏習於心由心習氣

  增上力故諸行得生.又脫定障心清淨者一切諸行隨心轉變由彼意解自在力故

  種種轉變.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隨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聖教者.謂

  三種聖言.如經中說心將引世間心力所防護隨心生起已自在皆隨轉.又說是故

  苾芻應善專精如正道理觀察於心乃至廣說.又說苾芻當知言城主者卽是一切

  有取識藴.是名聖教。

  問彼諸行自然滅壞道理云何應知。答.由四種因緣.頌曰.

  生因相違故. 無住滅兩因. 自然住常過. 當知任運滅。

  論曰.非彼生因能滅諸行.生滅兩種互相違故.又無住因令諸行住.若必有者應成

  ********************

  常住.行旣不住何用滅因.又餘滅因性不可得.若行生已自然住者彼應常住則成

  大過.如是有住滅因及自然住並有過故當知諸行任運壞滅。

  頌曰.

  非水火風滅 以俱起滅故. 彼相應滅已 餘變異生因。

  論曰.若水火風是滅因者不應道理.由俱生滅故。若彼水等是滅因者爛燒燥物不

  應前相續滅已後變異相續生.何以故.卽無體因爲有體因不應理故.然水火風與

  爛等物相應滅時能爲彼物後變生因.除此功能水等於彼更無餘力。

  復次若執滅相爲滅因者.此能滅相與所滅法爲俱時有爲不俱耶。若爾何過。頌曰.

  相違相續斷. 二相成無相. 違世間現見. 無法及餘因。

  論曰.彼能滅相與所滅法若言俱有者不應道理.有相違過故.若言不俱亦不應理.

  有彼相續斷過失故。又此滅因能滅法者爲體是滅爲體非滅.若體是滅卽應一法

  ********************

  有二滅相.若體非滅應無滅相.有如是過故不應理。又違世間現見相故不應執滅

  是滅壞因.何以故.世間共見餘有體法是滅壞因.不見滅法是滅因故。又若滅法是

  滅因者爲唯有滅卽能滅法爲更待餘事耶.此兩種因俱有過失.若唯有滅卽能滅

  法者若時有滅爾時法體畢竟應無.若更待餘事者應卽餘事爲滅壞因不應計滅

  爲滅壞因。

  復次云何應知後變異可得故諸法刹那滅。頌曰.

  非身乳林等 先無有變異. 亦非初不壞 最後時方滅。

  論曰.一切世間身乳林等內外諸法於最後時變異可得.是故先時體無變易不應

  道理。又非先時無有滅壞最後方滅.無異因故。如是先不變異後不變故先無滅壞

  後不滅故當知諸行念念變滅.是故彼法刹那義成。

  如是成立無常性已.一切外道邪分别所計我自在自性極微覺等常住之法皆不

  ********************

  成立。云何我常不得成立.頌曰.

  位思煩惱分 非常變異故. 此若無變異 受作脫非理。

  論曰.由行計我有苦樂等位善惡等思貪瞋等煩惱時分差别是故無常.所以者何.

  此所計我由樂等故有少變異者不應是常.若都不變不應計爲受者作者及解脫

  者彼法有無我無别故。

  復次亦無自在體性常住能生世間.何以故.頌曰.

  功能無有故. 攝不攝相違. 有用及無用. 爲因成過失。

  論曰.所計自在無有功能出生世間.所以者何.若此自在生世功能無有因緣自然

  有者汝何不許一切世間無因自有.若此功能業爲因者何不信受一切世間以業

  爲因.若此功能以求方便爲因生者何不信受一切世間以自功力爲因得生。又若

  自在世間所攝墮在世間而言能生一切世間.是則道理相違.若此自在非世間攝

  ********************

  是則解脫.解脫之法能生世間不應道理。又若自在須有用故生諸世間離生世間

  用不成者.是則自在於此須用無有自在自成過失.若此自在雖生世間無所須者

  不應化生一切世間.或此自在有如顛狂愚夫之過。又此自在生世間者爲唯自在

  爲因生諸世間爲亦更待其餘因耶.若唯自在體爲因者如自在體本來常有世間

  亦爾不應更生.若亦少待其餘因者此所待因若無有因一切世間亦應如是.若有

  餘因世間亦爾從餘因生何須自在.故立自在有多過失。

  復次執有自性常住爲因不應道理.何以故.頌曰.

  自性變異相 有無不應理. 無差别無常. 有差别無失.

  無相.亦無因. 非自性.恆變. 先無有變異 我應常解脫。

  論曰.若計自性是常則應非變異因.所以者何.所計自性非有變異相亦非無變異

  相故不應理。若此自性與餘變異相無差别者應是無常.若有差别成五種過.一無

  ********************

  相過.離變異相餘自性相少分亦不可得故.二非因過.世間不見常住之法是生因

  體故.三非自性過.世間不見非彼種類爲彼自性故.四常住自性於一切時起變異

  過.以不待餘因故.五此自性未生變異之前我解脫過.若如是者後時不應起諸變

  異。

  復次計極微常不應道理.何以故.頌曰.

  常造不應理 由二三因故. 財有情增上 極微非常住。

  論曰.所計極微常性造作俱不應理。云何常性不應道理.由二因故.汝極微性爲由

  細故性是常住爲由異類性是常耶.若由細者細羸劣故不應常住.若由異類者此

  相不可得從非地等造地等物不應道理。云何造作不應道理.由三因故.一由方所.

  二由因緣.三由自體。云何由方所故造作不應道理.謂從極微造作麤物爲過彼量

  爲不過耶.若不過者麤質礙物應如極微不可執取.又復世間不見質礙不明淨物

  ********************

  同在一處故不應理.若過彼量者過量之處麤質礙物非極微成應是常住.若復計

  有餘極微生是則極微應非常住。云何由因緣故.謂若汝計由和合性爲因緣故建

  立餘物令和合者此和合性爲生已能作因緣爲未生耶.若生已者所和合物和合

  已後無有少異和合性可得故不應理.若未生者則無體性無體爲因不應道理。云

  何由自體故.此極微性造麤物時不應如種生芽.如種極微應滅壞故.不應如乳.極

  微應變異故.不應如陶師.極微勤劬不可得故.是故造作不應道理。雖無常住極微

  而有劫初器世間等受用物生.諸有情業增上力故不由極微.是故極微常住不應

  道理。

  復次執有常覺不應道理.何以故.頌曰.

  無常爲彼依. 次第.差别轉. 諸受等異故. 當知覺無常。

  論曰.眼識等覺依止無常眼等起故.於色等義次第轉故.衆多相貌差别轉故.樂等

  ********************

  諸受貪等諸惑施等善思位分異故.於一常覺如是轉異不應道理。

  何因緣故世間有情無常性有而不取執常住性無而種種執耶。頌曰.

  於無常無智 四顛倒根本. 當知世上進 愚癡力轉增。

  論曰.以於無常無智起故.實有無常而不取執實無常性種種執生。非唯常倒無智

  爲因.然四顛倒皆以無智爲其根本.何以故.以於無常不如實知故於無常法起常

  顛倒.於苦起樂顛倒.於不淨起淨顛倒.於無我起我顛倒.由有如是次第義故薄伽

  梵說若法無常彼必是苦若法是苦彼必無我當知。由世間道得上進時不斷無智.

  漸進上地於無常性愚癡之力轉更增上.何以故.如欲界中破壞變易及别離等諸

  無常相現可了知.上地無有。

  復次何因緣故於無常性無智起耶。頌曰.

  由放逸.懈怠. 見.昧.[一]乏資糧. 惡友.非正法. 當知無智因。

  注:

  [一]原刻作之.今依麗刻改.

  ********************

  論曰.無常無智有七種因.一放逸二懈怠三倒見四愚昧五未多積集菩提資糧六

  由惡友七聞非正法.以於境界樂及靜慮樂起放逸故於無常性不如實知.設不放

  逸而復懈怠.設不懈怠而復倒見.設無倒見而復愚昧.設不愚昧而未積集菩提資

  糧.設已修習菩提資糧而隨惡友.又復從彼聞非正法.故於無常不如實知。

  復有何因不了無常妄執常轉.頌曰.

  不如理作意. 憶念前際等. 相似相續轉 於無常計常.

  論曰.由二種因起於常執.一由不如理作意.二由憶念前際等事.由前際等事相似

  相續轉故於餘世間亦計常住。

  復次如前所說三有爲相非唯刹那.何以故.頌曰.

  生初後中間 取三有爲相。

  論曰.三有爲相由衆同分一生所攝.謂初生時取爲生相.最後死時取爲滅相.於二

  ********************

  中間相續住時取爲住異.如是建立三有爲相應知。

  頌曰

  無常調伏智 當知由二因。

  論曰.於無常性如實智入由二種因.一由念住二由緣起.由念住故於諸境界繫心

  令住.由緣起故達彼法性.如經中說見集起法於身念住乃至廣說。

  頌曰

  彼見有六種. 及緣起四種。

  論曰.無常性見當知六種.一世俗智謂乃至順決擇分位.二勝義智謂乃至出世道

  位.三聲聞智謂除無性無常義.四菩薩智謂於一切無常義.五不善清淨謂彼二學

  智.六善清淨謂彼二無學智。

  又緣起法當知有四種道理.何等爲四.頌曰.

  ********************

  自種故非他. 待緣故非自. 無作故非共. 用故非無因。

  論曰.由四道理入無常性.謂諸行法不從他生.自種起故.亦非自生.待外緣故.亦非

  俱生.俱無作故.亦非無因.彼二於生有功用故。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四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