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藏要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度攝品第十七之二

  釋曰.已說修習六波羅蜜.次說六波羅蜜差別。六波羅蜜差別各有六義.一者自性

  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應六者品類。偈曰.

  [一]施彼.及共思. 二成.亦二攝. 具住不慳故. 法財無畏[二]三。

  釋曰.此偈明檀波羅蜜六義。施彼者是施自性.由以己物施諸受者故。共思者是施

  因由無貪善根與思俱生故。二成者是施果.由財成就及身成就故.言身成就者具

  攝命等五事.如五事經中說施食得五事一者得命二者得色三者得力四者得樂

  五者得辯。二攝者是施業.由自他二攝滿足及大菩提滿足故。具住不慳故者是施

  相.應由具足住不慳人心中故。法財無畏三者是施品類.品類有三一者法施二者

  注:

  [一]梵本此節原有八言句式二頌.今合爲一次下五度皆同.

  [二]梵本第二頌末句云.智者應知習.今譯改入長行.

  ********************

  財施三者無畏施故。如是六義智者應知應習。偈曰.

  六支.滅有邊. 善道.及持等. 福聚具足故. 二得爲二種。

  釋曰.此偈明尸波羅蜜六義。六支者是戒自性.由住具戒乃至受學諸學足故。滅有

  邊者是戒因.滅是涅槃.爲求涅槃度諸有邊受行戒故。善道者是戒果.善道及不悔

  等次第五心住因戒得故。持等者是戒業.戒有三能.一者能持.由能[一]任持一切功德

  如大地故.二者能靜.由能止息一切煩惱火熱故.三者無畏.由能不起一切怖憎等

  諸罪緣起豈畏起諸罪故。福聚具足故者是戒相應.由一切時身口意業皆行善行

  故。二得爲二種者是戒品類.二得謂受得及法得.受得者攝波羅提木义護.法得者

  攝禪護及無流護故。偈曰.

  不報耐智性. 大悲及法依. 五德.幷二利. 具勝.彼三種。

  釋曰.此偈明羼提波羅蜜六義。不報耐智性者是忍自性.一不報二耐三智.此三次

  第是三忍自性.不報者是他毁忍自性.耐者是安苦忍自性.智者是觀法忍自性。大

  注:

  [一]原刻作住.今依麗刻改.

  ********************

  悲及法依者是忍因.一大悲爲因.二法依爲因.法依者謂受戒及多聞故。五德者是

  忍果.如經中說忍得五種果.一得少憎嫉二得不壞他意三得喜樂四得臨終不悔

  五得身壞生天。二利者是忍業.由三忍故能作自利利他二種業.如經偈說.作彼二

  義自利利他.若知他瞋於彼自息。具勝者是忍相應.忍難行故名最勝.具足最勝名

  相應.如經中說忍最上難行故。彼三種者是忍品類.彼人有三品.一他毁忍二安苦

  忍三觀法忍故。偈曰.

  於善於正勇. 有信有欲故. 念增.及對治. 具德.彼七種.

  釋曰.此偈明毗梨耶波羅蜜六義。於善於正勇者是精進自性.遮餘業中勇猛故言

  善.除外道解脫中勇猛故言正。有信有欲故者是精進因.由信及求精進得起故。念

  增者是精進果.念定等功德復由精進起故。對治者是精進業.如經中說起精進者

  能得樂住不雜諸惡不善法故。具德者是精進相應.由具無貪等功德故。彼七種者

  是精進品類.彼人有七品精進.一學戒精進二學定精進三學慧精進四身精進五

  ********************

  心精進六無間精進七尊重精進。偈曰.

  心住.及念進. 樂生.亦通住. 諸法之上首. 彼種三復三。

  釋曰.此偈明禪波羅蜜六義。心住者是定自性.由心住內故。念進者是定因.有念故

  於緣不忘.依進故禪定得起。樂生者是定果.離退離方便果不虚故。通住者是定業.

  通謂五通。住謂三住聖住天住梵住.禪定能令五通及三住皆得自在住故。諸法之

  上首者是定相應.如經中說三摩提者諸法上首故。彼種三復三者是定品類.彼人

  有二種三品.一者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三品故.二者喜俱樂俱捨俱三品

  故。偈曰.

  正擇.與定持. 善脫.及命說. 諸法之上首. 彼亦有三種。

  釋曰.此偈明般若波羅蜜六義。正擇者是慧自性.由離邪業及世間所識業正擇出

  世間法故。定持者是慧因.由定持慧如實解法故。善脫者是慧果.謂於染汙得善解

  脫.何以故.由世間出世間大出世間正擇故。命說者是慧業.由慧命及善說.慧命者

  ********************

  以彼無上正擇爲命故.善說者正說正法故。諸法之上首者.是慧相應.如經中說般

  若者一切法中上故。彼亦有三種者是慧品類.彼人有世間出世間大出世間三品

  正擇故。已說六波羅蜜差別.次說六波羅蜜攝行.偈曰.

  一切白淨法 應知亂定俱. 六度總三雙 是類皆悉攝。

  釋曰.一切白淨法者謂檀等諸行法.應知彼行法總攝有三種.一者亂二者定三者

  俱。彼亂者以前二波羅蜜攝施戒不定故.定者以後二波羅蜜攝禪及實慧定故.俱

  者以中二波羅蜜攝忍及精進定不定故。已說六波羅蜜攝行.次說六波羅蜜治障.

  偈曰.

  [一]檀離七著故 不著說七種. 應知餘五度 障治七皆然。

  釋曰.檀離七著故不著說七種者.彼檀著有七種.一資財著二慢緩著三偏執著四

  報恩著五果報著六障礙著七散亂著。此中障礙著者謂檀所對治貪隨眠不斷故.

  散亂著者散亂有二種.一下意散亂求小乘故.二分別散亂分別三輪故。由菩薩行

  注:

  [一]梵本此節每度一頌.共有六頌.文句大同.皆叠說七不着.今譯取意合爲一頌.

  ********************

  檀時遠離此七著故.說七不著。應知餘五度障治七皆然者.應知戒等五波羅蜜亦

  各有七著.離七著故亦各說七不著。此中有差別者.翻檀波羅蜜離資財著卽是戒

  等五波羅蜜離第一著.所謂戒離破戒著.忍離瞋恚著.精進離懈怠著.禪定離亂心

  著.智慧離愚癡著。戒等離障礙著者彼障隨眠皆斷除故.戒等離分別著者隨其三

  輪不分別故。已說六波羅蜜治障.次說六波羅蜜功德.此中先說利他功德.偈曰.

  [一]恆時捨身命 離求愍他故. 因施建菩提 智攝施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檀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捨身命者謂諸菩薩一切時施自身命與

  一切求者故.離求愍他故者不求報恩及以愛果由大悲爲因故.因施建菩提者因

  是施已建立一切衆生於三乘菩提故.智攝施無盡者此施由無分別智所攝乃至

  無餘涅槃其福無盡無窮利益一切衆生故。偈曰.

  恆時守禁勤 離戒及善趣. 因戒建菩提 智攝戒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尸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守禁勤者菩薩有三聚戒一律儀戒二攝

  注:

  [一]梵本此頌十九言一句式.具出各功德因緣.義同長行.今譯文略.次五頌均同.

  ********************

  善法戒三攝衆生戒.初戒以禁防爲體.後二戒以勤勇爲體.諸菩薩一切時恆守護

  故。離戒及善趣者謂不著得戒及不求愛果故。偈曰.

  恆時耐他毁 離求畏無能. 因忍建菩提 智攝忍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羼提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耐他毁者諸菩薩於一切時若一切衆

  生以一切極惱事來毁菩薩菩薩悉能忍受故.離求畏無能者不求報恩不求善趣

  不爲怖畏不爲無能故。偈曰.

  恆時誓勤作 殺賊爲無上. 因進建菩提 智攝進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毗梨耶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誓勤作者諸菩薩無比修精進有二

  自性.一弘誓爲自性二勤方便爲自性。殺賊爲無上者菩薩修精進但爲殺自他煩

  惱賊.爲得無上菩提故。偈曰.

  恆時習諸定 捨禪下處生. 因定建菩提 智攝定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禪波羅蜜利他功德。恆時習諸定者諸菩薩攝無邊三摩提而修習

  ********************

  故.捨禪下處生者棄捨無上禪樂住來就下劣處受生.何以故.由大悲故。偈曰.

  恆了真餘境 佛斷尚不著. 因智建菩提 悲攝智無盡。

  釋曰.此偈顯示般若波羅蜜利他功德。恆了真餘境者了真謂第一義諦平等相人

  法二無我智故.餘境謂無邊名相等差別故。佛斷尚不著者佛斷謂涅槃.諸菩薩修

  般若尚不著佛涅槃.何況求生死。此中前五波羅蜜以無分別智攝故乃至無餘涅

  槃功德無盡.般若波羅蜜以大悲攝故恆不捨衆生功德無盡。六偈別說利他功德

  已.次以一偈總說前義.偈曰.

  廣大.及無求. 最勝.與無盡. 當知一一度 四德悉皆同。

  釋曰.四功德者.一廣大功德二無求功德三最勝功德四無盡功德.前六偈第一句

  顯廣大功德.利多衆生故.第二句顯無求功德.第三句顯最勝功德.第四句顯無盡

  功德。復次六波羅蜜復有清淨功德.偈曰.

  得見及遂願 幷求合三喜. 菩薩喜相翻 彼退悲極故。

  ********************

  釋曰.此偈顯示檀波羅蜜清淨功德。彼乞求者於菩薩生三喜.一得見時生喜二遂

  願時生喜三求見求遂時生喜.由不見不遂時不生喜故。菩薩一切時於乞求者翻

  彼三喜亦生三喜.一得見彼時生喜二遂彼願時生喜三求見求遂彼時生喜。此中

  應知彼求者三喜不如菩薩三喜.何以故.菩薩大悲具足故。偈曰.

  自身財眷屬 由悲恆喜施. 彼三遠離行 何因不禁守。

  釋曰.此下顯示尸波羅蜜清淨功德。此偈明遠離身三惡行.菩薩於自身自財自眷

  屬中由大悲故尚恆歡喜好施於他.況於他身他財他眷屬中三種遠離行而不禁

  守耶。偈曰.

  不顧.及平等. 無畏.亦普施. 悲極有何因 惱他而妄語。

  釋曰.此偈明遠離妄語惡行。凡起妄語有四因緣.一爲自利戀身命故.二爲利他利

  所愛故.三爲怖畏懼王法故.四爲求財有所須故。菩薩則不爾.一者不顧.不戀身命

  故.二者平等.他身與自得等心故.三者無畏.離五怖故.四者普施.以一切物施一切

  ********************

  故。菩薩悲愍恆深.復有何因而起妄語。偈曰.

  平等利益作. 大悲懼他苦. 亦勤成熟生. 極遠三語過。

  釋曰.此偈明遠離餘三語惡行。菩薩於一切衆生恆作平等利益.豈欲壞他眷屬而

  作兩舌。菩薩大悲恆欲拔除一切衆生之苦於他苦中極生怖懼.豈欲爲苦於他而

  作惡口。菩薩恆行正勤恆欲成熟一切衆生.豈欲不成熟他而作綺語。是故菩薩能

  極遠離此三語過。偈曰.

  普施.及有悲. 極善緣起法. 何因不能耐 意地三煩惱。

  釋曰.此偈明遠離意三惡行。菩薩由普施一切物故離貪煩惱.由大悲故離瞋煩惱.

  由極善緣起法故離邪見煩惱。如是等破戒對治差別是菩薩戒清淨功德。偈曰.

  損者得益想 苦事喜想生. 菩薩旣如是 忍誰何所忍。

  釋曰.此偈顯示羼提波羅蜜清淨功德。損者得益想者菩薩於彼不饒益者得饒益

  想應須忍辱.何以故.爲成忍辱因故。苦事喜想生者菩薩於受苦事中更生喜想.何

  ********************

  以故.成就利他因故。菩薩旣無不饒益想起處及苦想起處.於誰邊起忍.於何事起

  忍。偈曰.

  菩薩他想斷 愛他過自愛. 於他難行事 精進卽無難。

  釋曰.此偈顯示毗梨耶波羅蜜清淨功德。菩薩爲他難行精進而得不難.何以故.他

  想斷故.及一切時生於他愛過自愛故.菩薩如是爲他精進豈復難行.是故精進清

  淨。偈曰.

  少樂.二自樂. 著退盡癡故. 是說三人禪. 菩薩禪翻彼。

  釋曰.此偈顯示禪波羅蜜清淨功德。少樂者謂世間禪.二自樂者謂聲聞禪及緣覺

  禪.著者若世間禪著自見.若二乘禪著涅槃.退者謂世間禪.盡者謂二乘禪無餘涅

  槃時盡故.癡者彼三人禪如其所應有染癡無染癡故。菩薩禪翻彼者謂翻彼三人

  禪.何以故.多樂自樂他樂故。不著不退無盡無癡故.是謂禪定清淨功德。偈曰.

  闇觸及二燈 如是三人智. 譬如日光照 菩薩智無比。

  ********************

  釋曰.此偈顯示般若波羅蜜清淨功德。譬如闇中以手觸物.凡夫人智亦如是.何以

  故.得少境故.不明了故.不恆定故。譬如二燈室中照物.聲聞人智及緣覺智亦如是.

  何以故.得少境故.漸明了故.未極淨故。譬如日光照物.菩薩智亦如是.何以故.得徧

  滿故.以明了故.極清淨故.如是無比.是謂菩薩般若清淨功德。復次六波羅蜜後有

  八種無上功德.偈曰.

  [一]依.類.緣.迴.向. 因.智.田.依止. 如是八種勝 無上義應知。

  釋曰.八無上者.一依二類三緣四迴向五因六智七田八依止。問.此八於六度云何

  得無上。答.檀依者以依菩薩故。檀類者此有三種.一物施.以捨自身命故.二無畏施.

  以救濟惡道生死畏故.三法施.以說大乘法故。檀緣者以大悲爲緣起故。檀迴向者

  以求大菩提故。檀因者以先世施業熏習種子爲因故。檀智者以無分別智觀察三

  輪不分別施者受者財物故。檀田者田有五人.一求人二苦人三無依人四惡行人

  五具德人.應知此中以具德勝人爲無上。檀依止者由三種依止故.一依止信向二

  注:

  [一]梵藏本此節每度一頌.共有六頌.文句大同.今合爲一頌.

  ********************

  依止思惟三依止三昧.依止信向者如分別修中信思惟所說.依止思惟者如分別

  修中味思惟隨喜思惟希望思惟所說.依止三昧者謂依金剛藏等定如勢力依止

  修中所說.如是依等無上故檀得無上。如檀八無上.戒等五波羅蜜八無上應知亦

  爾。此中戒品類無上者謂菩薩戒.忍品類無上者謂來殺菩薩者卑下劣弱.精進品

  類無上者謂修諸波羅蜜所對治斷.禪品類無上者謂菩薩三摩提.智品類無上者

  謂緣如如境。戒等由勝田無上者謂大乘法.餘六無上如檀中說。復次檀及精進復

  有不共差別功德。問.檀差別云何。偈曰.

  施一令得樂 多劫自受苦 尚捨爲愛染. 何況利翻彼。

  釋曰.若諸菩薩施一衆生令其得樂自身多劫受貧窮苦尚施無悋.由愛染故.愛染

  者謂悲差別.何況施一衆生令其得樂自身多劫獲大福利也。偈曰.

  乞者隨所欲 菩薩一切捨. 彼求爲身故 利彼百種施。

  釋曰.此偈上半總說謂隨彼所求菩薩悉捨.下半解釋謂彼乞者爲自利故一切欲

  ********************

  得.菩薩爲利他故百種悉捨。偈曰.

  捨身尚不苦 何況餘財施. 出世喜得故 起苦是無上。

  釋曰.菩薩捨身時由心故不生苦.此心顯示菩薩出世間.何以故.得歡喜故。問.此喜

  從何得。答.從起苦得.是故起苦是菩薩無上.是故菩薩在出世間上。偈曰.

  乞者一切得 得喜非大喜. 菩薩一切捨 喜彼喜大故。

  釋曰.乞者所須菩薩皆施.乞者得喜此喜非是大喜。問.何故。答.由菩薩一切皆捨.喜

  彼得財此喜爲大.奪彼喜故。偈曰.

  [一]乞者一切得 有財非見富. 菩薩一切捨 無財見大富。

  釋曰.此偈顯菩薩財無盡差別。偈曰.

  乞者一切得 非大饒益想. 菩薩一切捨 得大饒益想。

  釋曰.此偈顯菩薩大悲差別。偈曰.

  乞者自在取 如取路傍果. 菩薩能大捨 餘人無是事。

  注:

  [一]梵藏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

  釋曰.此顯菩薩無著差別。問.說檀不共功德差別已.精進不共功德差別復云何。偈

  曰.

  勝.因.依.業.種. 對治等異故. 如是六種義 精進有差別。

  釋曰.精進有六種差別.一勝差別二因差別三依止差別四業差別五種差別六對

  治差別。此偈總擧.餘偈別釋。偈曰.

  [一]白法進爲上 進亦是勝因. 及得諸善法 進則爲依止。

  釋曰.此偈說精進勝差別因差別依止差別。白法進爲上者說最勝差別.由於一切

  善法中說精進爲最勝故。進亦是勝因者說因差別.由說精進是無上因故。及得諸

  善法進則爲依止者說依止差別.由依止精進得一切善法故。偈曰.

  現樂.與世法. 出世.及資財. 動靜.及解脫. 菩提.七爲業。

  釋曰.此偈說精進業差別.此業差別有七種.一得現法樂住二得世間法三得出世

  間法四得資財.五得動靜.動靜者由是世間不究竟故.六得解脫.解脫者由斷身見

  注:

  [一]梵本此頌十一言一句式.末句總說七業.今譯改文.

  ********************

  故.七得菩提.菩提者由大菩提故。偈曰.

  [一]增減.及增上. 捨障.亦入真. 轉依.與大利. 六說精進種。

  釋曰.此偈說精進種差別。種差別有六種.一增減精進謂四正勤.二惡法減二善法

  增故。二增上精進謂五根.由於解脫法爲增上義故。三捨障精進謂五力.由彼障礙

  不能礙故。四入真精進謂七覺分.由見道建立故。五辦依精進謂八聖道分.由修道

  是究竟轉依因故。六大利精進謂六波羅蜜.由自利利他故。偈曰.

  種復有五異. 弘誓.將發行. 無下.及不動. 第五說無厭。

  釋曰.五異者.一弘誓精進謂欲發起行故.二發行精進謂現行諸善故.三無下精進

  謂得大果下體無故.四不動精進謂寒熱等苦不能動故.五無厭精進謂不以少得

  爲足故。此五種如經中所說有弘誓精進.有現起精進.有勇猛精進.有堅固精進.有

  不捨佛道精進.於諸善法中如其次第應知。偈曰.

  三種.下中上. 由依三乘爾. 亦二.下上覺. 利有小大故。

  注:

  [一]梵藏本此下二頌合爲一段.

  ********************

  釋曰.彼精進依人差別復說三種及二種.三種者依三乘行人差別.如其次第下中

  上精進故。問.何因復二種。答.下上覺故.下覺者依二乘行人.上覺者依大乘行人.如

  其次第說於小利及大利故.何以故.爲自利故.爲他利故。偈曰.

  財著.煩惱著. 厭著.知足著. 四著不能退 對治分四種。

  釋曰.此偈說精進對治差別.由對治四著有四不退說四種對治差別。問.此云何。答.

  檀等諸行由四著爲礙故而不得行.一者財著.於財極悋故.二者煩惱著.於財起染

  故.三者厭著.於檀等行有退屈故.四者知足著.於少施等喜滿足故。行精進者對治

  如此四著能得不退故.說四種對治差別。已說六波羅蜜功德.次說六波羅蜜互顯.

  偈曰.

  相攝.及差別. 依法.亦爲因. 六度互相成 一切種分別。

  釋曰.六波羅蜜相成自有四義.一相攝二差別三依法四爲因。相攝者.無畏施攝戒

  忍二度.由此二度能與無畏故.法施攝定智二度.由此二度能與法故.俱施攝精進

  ********************

  一度.由此一度能行二施故。問.戒攝幾種。答.攝善法戒一切檀等皆攝。如是忍等互

  攝如其所應作。差別者.檀等六種卽爲六施謂施施戒施乃至般若施.於他相續建

  立檀等故。依法者.所有諸經所有檀等諸義顯示所有檀等諸義.所有諸經顯示處

  處相攝應知。爲因者.謂檀爲戒等因.何以故.不顧財者能行戒等故.戒亦施等因.何

  以故.比丘受護者能捨一切所有受故.住戒者能具足忍等故.又受攝善法戒爲檀

  等故.如是忍等互爲因如其所應作。如是說六波羅蜜義已.次說四攝行.偈曰.

  布施.將愛語. 利行.幷同利. 施平.及彼說. 建立.亦自行。

  釋曰.四攝者.一布施攝二愛語攝三利行攝四同利攝。施平者卽布施攝.彼說者謂

  愛語攝.說彼波羅蜜義故.建立者謂利行攝.建立衆生於波羅蜜中故.自行者謂同

  利攝.建立他已自亦如是行故。問.何故說此四攝體。答.此說攝他諸方便。偈曰.

  攝他四方便 卽是四攝性. 隨攝.亦攝取. 正轉.及隨轉。

  釋曰.布施者是隨攝方便.由財施隨他身起攝故。愛語者是攝取方便.由無知疑惑

  ********************

  者令受義故。利行者是正轉方便.由此行諸善轉故。同利者是隨轉方便.菩薩自如

  說行.衆生知已先未行善亦隨行故。問.四攝業云何。偈曰.

  令器.及令信. 令行.亦令解. 如是作四事 次第四攝業。

  釋曰.布施者能令於法成器.由隨順於財則堪受法故。愛語者能令於法起信.由教

  法義彼疑斷故。利行者能令於法起行.由如法依行故。同利者能令彼得解脫.由行

  淨長時得饒益故。是爲四攝業。問.世尊亦說二攝.此云何。偈曰.

  四體說二攝 財攝及法攝. 財一法有三 次第攝四攝。

  釋曰.此四攝體世尊餘處說爲二攝.謂財攝法攝.卽以二攝攝於四攝.財攝攝初一

  攝.法攝攝後三攝。問.云何攝後三。答.法有三種.一所緣法二所行法三所淨法.如其

  次第攝後三攝應知。偈曰.

  下中上差別 如是四攝種. 倍無.及倍有. 亦純.合三益。

  釋曰.四攝種差別有三謂下中上.由諸菩薩攝三乘人差別故。由此三種差別次第

  ********************

  復有三益.一倍無益二倍有益三純有益.倍無益者謂解行地菩薩攝.倍有益者謂

  入大地菩薩攝.純有益者謂八地已上菩薩攝.由彼決定能令衆生成就故。偈曰.

  菩薩欲攝衆 依此四方便. 大利.及易成. 得讚.三益故。

  釋曰.若諸菩薩欲攝徒衆者一切皆須依此四攝以爲方便.何以故.由一切大利得

  成就故.由是樂易方便故.由得諸佛稱揚故。偈曰.

  四攝於三世 恆時攝衆生. 成就衆生道 非餘唯四攝。

  釋曰.此四攝於三世中已攝當攝現攝一切衆生.是故此四攝是成熟衆生道非餘

  諸道.餘道無體故。別說六度四攝已.次以一偈總結前義.偈曰.

  不著.及寂靜. 能耐.將意勇. 不動.幷離相. 亦攝攝衆生。

  釋曰.此偈上三句結六度義.下一句結四攝義.偈義如前解。菩薩以此六行行此四

  攝.顯示六波羅蜜成就自利利他.四攝成就亦爾.是故如其次第先說六度後說四

  攝。度攝品究竟。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八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