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莊子集釋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莊子集釋卷三上

 

  內篇大宗師第六【一】

  【一】【注】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釋文】《大宗師》崔云:遺形忘生,當大宗此法也。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一】。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二】;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三】。

  【一】【注】知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則內放其身而外冥於物,與眾玄同,任之而無不至者也。

  【疏】天者,自然之謂。至者,造極之名。天之所為者,謂三景晦明,四時生殺,風雲舒卷,雷雨寒溫也。人之所為者,謂手捉腳行,目視耳聽,心知工拙,凡所施為也。知天之所為,悉皆自爾,非關修造,豈由知力!是以內放其身,外冥於物,浩然大觀,與眾玄同,窮理盡性,故稱為至也。

  【二】【注】天者,自然之謂也。夫為為者不能為,而為自為耳;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則知出於不知矣;自為耳,不為也,不為也則為出於不為矣。為出於不為,故以不為為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為宗。是故真人遺知而知,不為而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為名去也。

  【疏】雲行雨施,川源岳瀆,非關人力,此乃天生,能知所知,並自然也。此解前知天之所為。

  【釋文】《天而生》向崔本作失而生。《知稱》尺證反。

  【三】【注】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為或不為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眾,為之所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備焉。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為不敢異,異則偽成矣,偽成而真不喪者,未之有也。或好知而不倦以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枝而舉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為者有分,故任而不(強)〔彊〕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故所知不以無涯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闇相與會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養所不知者也。

  【疏】人之所為,謂四肢百體各有御用也。知之所知者,謂目知於色,即以色為所知也。知之所不知者,謂目能知色,不能知聲,即以聲為所不知也。既而目為手足而視,腳為耳鼻而行,雖復無心相為,而濟彼之功成矣。故眼耳鼻舌,四肢百體,更相役用,各有司存。心之明闇,亦有限極,用其分內,終不強知。斯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也,故得盡其天年,不橫夭折。能如是者,可謂知之盛美者也。

  【釋文】《不喪》息浪反,下皆同。《或好》呼報反。下同。《不強》其兩反。◎盧文弨曰:今本書作彊。

  雖然,有患【一】。夫知有所待而後當【二】,其所待者特未定也【三】。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四】?

  【一】【注】雖知盛,未若遺知任天之無患也。

  【疏】知雖盛美,猶有患累,不若忘知而任獨也。

  【二】【注】夫知者未能無可無不可,故必有待也。若乃任天而生者,則遇物而當也。

  【三】【注】有待則無定也。

  【疏】夫知必對境,非境不當。境既生滅不定,知亦待奪無常。唯當境知兩忘,能所雙絕者,方能無可無不可,然後無患也已。

  【四】【注】我生有涯,天也;心欲益之,人也。然此人之所謂耳,物無非〔天也〕(一)。天也者,自然者也;人皆自然,則治亂成敗,遇與不遇,非人為也,皆自然耳。

  【疏】近取諸身,遠託諸物,知能運用,無非自然。是知天之與人,理歸無二。故謂天則人,謂人則天。凡庸之流,詎曉斯旨!所言吾者,莊生自稱。此則泯合人天,混同物我者也。

  【釋文】《庸詎》徐其庶反。《則治》直吏反。

  【校】(一)天也二字依世德堂本補。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一】。何謂真人【二】?古之真人,不逆寡【三】,不雄成【四】,不謨士【五】。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六】。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七】

  【一】【注】有真人,而後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亂也。

  【疏】夫聖人者,誠能冥真合道,忘我遺物。懷茲聖德,然後有此真知,是以混一真人而無患累。真(知)〔人〕之狀,列在下文耳。

  【二】【疏】假設疑問,庶顯其旨。

  【三】【注】凡寡皆不逆,則所願者眾矣。

  【疏】寡,少也。引古御今,崇本抑末,虛懷任物,大順群生,假令微少,曾不逆忤者也。

  【四】【注】不恃其成而處物先。

  【疏】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豈雄據成績,欲處物先耶!

  【五】【注】縱心直前而群士自合,非謀謨以致之者也。

  【疏】虛夷忘淡,士眾自歸,非關運心謀謨招致故也。

  【釋文】《不謨》沒乎反。

  【六】【注】直自全當而無過耳,非以得失經心者也。

  【疏】天時已過,曾無悔吝之心;分命偶當,不以自得為美也。◎俞樾曰:過者,謂於事有所過失也。當者,謂行之而當也。在眾人之情,於事有所過失則悔矣,行之而當則自以為得矣。真人不然。故曰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正文明言過,郭注謂全當而無過,失之。

  【七】【注】言夫知之登至於道者,若此之遠也。理固自全,非畏死也。故真人陸行而非避濡也,遠火而非逃熱也,無過而非措當也。故雖不以熱為熱而未嘗赴火,不以濡為濡而未嘗蹈水,不以死為死而未嘗喪生。故夫生者,豈生之而生哉,成者,豈成之而成哉!故任之而無不至者,真人也,豈有概意於所遇哉!

  【疏】慄,懼也。濡,溼也。登,昇也。假,至也。真人達生死之不二,體安危之為一,故能入水入火,曾不介懷,登高履危,豈復驚懼。真知之士,有此功能,昇至玄道,故得如是者也。

  【釋文】《不慄》音栗。《不濡》而朱反。《登假》更百反,至也。《遠火》于萬反。《有概》古愛反。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一】,其覺無憂【二】,其食不甘【三】,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四】,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五】。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六】。

  【一】【注】無意想也。

  【二】【注】當所遇而安也。

  【疏】夢者,情意妄想也。而真人無情慮,絕思想,故雖寢寐,寂泊而不夢,以至覺悟,常適而無憂也。

  【釋文】《其覺》古孝反。

  【三】【注】理當食耳。

  【疏】混跡人間,同塵而食,不耽滋味,故不知其美。

  【四】【注】乃在根本中來者也。

  【疏】踵,足根也。真人心性和緩,智照凝寂,至於氣息,亦復徐遲。腳踵中來,明其深靜也。

  【釋文】《深深》李云:內息之貌。◎家世父曰:存息於無息之地,而後納之深,泊然寂然,無出無入,無往無來,鬱怒之所不能結,耆欲之所不能加,百骸九竅六藏,一不與為灌輸,而退而寄之於踵,乃以養息於深微博厚而寓諸無窮。《以踵》章勇反。王穆夜云:起息於踵,遍體而深。

  【五】【注】氣不平暢。

  【疏】嗌,喉也。哇,碍也。凡俗之人,心靈馳競,言語喘息,唯出咽喉。情躁氣促,不能深靜,屈折起伏,氣不調和,咽喉之中恆如哇碍也。

  【釋文】《以喉》向云:喘悸之息,以喉為節,言情Q欲Y奔競所致。《其嗌》音益。郭音厄,厄咽喉也。《若哇》獲媧反,徐胡卦反,又音絓。崔一音於佳反,結也,言咽喉之氣結礙不通也。簡文云:哇,嘔也。

  【六】【注】深根寧極,然後反一無欲也。

  【疏】夫耽耆諸塵而情Q欲Y深重者,其天然機神淺鈍故也。若使智照深遠,豈其然乎!

  【釋文】《其耆》市志反。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一】;其出不訢,其入不距;【二】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四】;受(一)而喜之【五】,忘而復之【六】,是之謂不以心捐(二)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七】。

  【一】【注】與化為體者也。

  【疏】氣聚而生,生為我時;氣散而死,死為我順。既冥變化,故不以悅惡存懷。

  【釋文】《說生》音悅。《惡死》烏路反。

  【二】【注】泰然而任之也。

  【疏】時應出生,本無情於忻樂;時應入死,豈有意於距諱耶!

  【釋文】《不訢》音欣,又音祈。《不距》本又作拒,音巨。李云:欣出則營生,距入則惡死。

  【三】【注】寄之至理,故往來而不難也。

  【疏】翛然,無係貌也。翛然獨化,任理遨遊,雖復死往生來,曾無意戀之者也。

  【釋文】《脩然》音蕭。本又作儵。徐音叔,郭與久反,李音悠。向云:翛然,自然無心而自爾之謂。郭崔云:往來不難之貌。司馬云:儵,疾貌。李同。◎盧文弨曰:舊久訛冬,今從宋本正。

  【四】【注】終始變化,皆忘之矣,豈直逆忘其生,而猶復探求死意也!

  【疏】始,生也。終,死也。生死都遣,曾無滯著。豈直獨忘其生而偏求於死邪?終始均平,所遇斯適也。

  【釋文】《猶復》扶又反。下非復同。

  【五】【注】不問所受者何物,遇之而無不適也。

  【疏】喜所遇也。

  【六】【注】復之不由於識,乃至也。

  【疏】反未生也。

  【七】【注】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物之感人無窮,人之逐欲無節,則天理滅矣。真人知用心則背道,助天則傷生,故不為也。

  【疏】是謂者,指斥前文,總結其旨也。捐,棄也。言上來智惠忘生,可謂不用取捨之心,捐棄虛通之道;亦不用人情分別,添助自然之分。能如是者,名曰真人也。

  【釋文】《捐》徐以全反。郭作揖,一入反。崔云:或作楫,所以行舟也。◎盧文弨曰:揖舊訛楫。案下方云或作楫,則此當作揖。◎俞樾曰:捐字誤。釋文云:郭作揖,崔云或作楫,所以行舟也,其義彌不可通。疑皆偝字之誤。偝即背字,故郭注曰,真人知用心則背道,助天則傷生。是郭所據本正作偝也。《則背》音佩。

  【校】(一)趙諫議本受作愛。(二)「不以心捐道」當為「不以心損道」。「損」:今本缺壞誤作「捐」。史記賈誼列傳索隱引此文正作「損」。

  若然者,其心志【一】,其容寂【二】,其顙頯【三】;淒然似秋【四】,煖然似春【五】,喜怒通四時【六】,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七】。

  【一】【注】所居而安為志。

  【疏】若如以前不捐道等心,是心懷志力而能致然也。故老經云,強行者有志。◎家世父曰:郭象注,所居而安為志,應作其心志。說文:志,心之所之也。商書,若射之有志,孔疏云:如射之有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佛書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即此所謂其心志也。◎慶藩案說文無志篆,所引當出字林字書。

  【釋文】「其心志」當為「其心忘」,「志」為「忘」字的形誤。

  【二】【注】雖行而無傷於靜。

  【釋文】《容()》本亦作寂。崔本作{宀尗}。盧文弨曰:舊本訛家,今改正,說見前。本書作寂。

  【三】【注】頯,大朴之貌。

  【疏】顙,額也。頯,大朴貌。夫真人降世,挺氣異凡,非直智照虛明,志力弘普,亦乃威容閒雅,相貌端嚴。日角月弦,即斯類也。

  【釋文】《其顙》息黨反。崔云:頟也。《頯》徐去軌反,郭苦對反,李音仇,一音逵,權也。王云:質朴無飾也。向本作〈鬼頁〉,云:〈鬼頁〉然,大朴貌。廣雅云:〈鬼頁〉,大也。五罪反。

  【四】【注】殺物非為威也。     【釋文】《淒然》七西反。

  【五】【注】生物非為仁也。     【釋文】《煖然》音暄,徐況晚反。

  【六】【注】夫體道合變者,與寒暑同其溫嚴,而未嘗有心也。然有溫嚴之貌,生殺之節,故寄名於喜怒也。

  【疏】聖人無心,有感斯應,威恩適務,寬猛逗機。同素秋之降霜,本無心於肅殺;似青春之生育,寧有意於仁惠!是以真人如雷行風動,木茂華敷,覆載合乎二儀,喜怒通乎四序。

  【七】【注】無心於物,故不奪物宜;無物不宜,故莫知其極。

  【疏】真人應世,赴感隨時,與物交涉,必有宜便。而虛心慈愛,常善救人,量等太虛,故莫知其極。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一】;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二】。故樂通物,非聖人也【三】;有親,非仁也【四】;天時,非賢也【五】;利害不通,非君子也【六】;行名失己,非士也【七】;亡身不真,非役人也【八】。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九】。

  【一】【疏】堯攻叢支,禹攻有扈,成湯滅夏,周武伐殷,並上合天時,下符人事。所以興動干戈,弔民問罪,雖復殄亡邦國,而不失百姓歡心故也。

  【釋文】《亡國而不失人心》崔云:亡敵國而得其人心。

  【二】【注】因人心之所欲亡而亡之,故不失人心也。夫白日登天,六合俱照,非愛人而照之也。故聖人之在天下,煖焉若春陽之自和,故蒙(一)澤者不謝;淒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也。

  【疏】利物滋澤,事等陽春,豈直一時,乃施乎萬世。而芻狗百姓,故無偏愛之情。

  【三】【注】夫聖人無樂也,直莫之塞而物自通。

  【疏】夫懸鏡高臺,物來斯照,不迎不送,豈有情哉!大聖應機,其義亦爾。和而不唱,非謂樂通。故知授意於物,非聖人者也。

  【四】【注】至仁無親,任理而自存。

  【疏】至仁無親,親則非至仁也。

  【五】【注】時天者,未若忘時而自合之賢也。

  【疏】占玄象之虧盈,候天時之去就,此乃小智,豈是大賢者也!

  【六】【注】不能一是非之塗而就利違害,則傷德而累當矣。

  【疏】未能一窮通,均利害,而擇情榮辱,封執是非者,身且不能自達,焉能君子人物乎!

  【七】【注】善為士者,遺名而自得,故名當其實而福應其身。

  【疏】矯行求名,失其己性,此乃流俗之人,非為道之士。

  【釋文】《行名》下孟反。《福應》應對之應。

  【八】【注】自失其性而矯以從物,受役多矣,安能役人乎!

  【疏】夫矯行喪真,求名亡己,斯乃受人驅役,焉能役人哉!

  【九】【注】斯皆舍己效(二)人,徇彼傷我者也。

  【疏】姓狐,字不偕,古之賢人,又云,堯時賢人,不受堯讓,投河而死。務光,黃帝時人,身長七尺。又云:夏時人,餌藥養性,好鼓琴,湯讓天下不受,自負石沈於廬水。伯夷叔齊,遼西孤竹君之二子,神農之裔,姓姜氏。父死,兄弟相讓,不肯嗣位,聞西伯有道,試往觀焉。逢文王崩,武王伐紂,夷齊扣馬而諫,武王不從,遂隱於河東首陽山,不食其粟,卒餓而死。箕子,殷紂賢臣,諫紂不從,遂遭奴戮。胥餘者,箕子名也。又解:是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員,字子胥,吳王夫差之臣,忠諫不從,抉眼而死,屍沈於江。紀他者,姓紀,名他,湯時逸人也;聞湯讓務光,恐及乎己,遂將弟子陷於窾水而死。申徒狄聞之,因以踣河。此數子者,皆矯情偽行,亢志立名,分外波蕩,遂至於此。自餓自沈,促齡夭命,而芳名令譽,傳諸史籍。斯乃被他驅使,何能役人!悅樂眾人之耳目,焉能自適其情性耶!

  【釋文】《狐不偕》司馬云:古賢人也。《務光》皇甫謐云:黃帝時人,耳長七寸。《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箕子胥餘》司馬云:胥餘,箕子名也,見尸子。崔同。又云:尸子曰:箕子胥餘,漆身為厲,被髮佯狂。或云:尸子曰:比干也,胥餘其名。◎慶藩案書微子正義、僖十五年左傳正義、論語十八正義,並引司馬云:箕子,名胥餘。與釋文異。《紀他》徒何反。《申徒狄》殷時人,負石自沈於河。崔本作司徒狄。《皆舍》音捨。下同。

  【校】(一)世德堂本脫蒙字。(二)世德堂本效作殉。

  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一】,若不足而不承【二】;與乎其觚而不堅也【三】,張乎其虛而不華也【四】;邴邴乎其似喜乎(一)【五】!崔乎其不得已乎(二)【六】!滀乎進我色也【七】,與乎止我德也【八】;厲乎其似世乎(三)【九】!謷乎其未可制也;【一○】連乎其似好閉也【一一】,悗乎忘其言也【一二】,以刑為體【一三】,以禮為翼【一四】,以知為時【一五】,以德為循【一六】。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一七】;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一八】;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一九】;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二○】;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二一】。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二二】。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二三】。其一與天為徒【二四】,其不一與人為徒【二五】。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二六】。

  【一】【注】與物同宜而非朋黨。

  【疏】狀,跡也。義,宜也。降跡同世,隨物所宜,而虛己均平,曾無偏黨也。◎俞樾曰:郭注訓義為宜,朋為黨,望文生訓,殊為失之。此言其狀,豈言其德乎?義當讀為峨,峨與義並從我聲,故得通用。天道篇而狀義然,義然即峨然也。朋讀為崩。易復象辭朋來無咎,漢書五行志引作{山朋}來無咎,是也。其狀峨而不{山朋}者,言其狀峨然高大而不崩壞也。廣雅釋詁:峨,高也;釋訓:峨峨,高也。高與大,義相近,故文選西京賦神山峨峨,薛綜注曰:峨峨,高大也。天道篇義然,即可以此說之。郭不知義為峨之假字,於此文則訓為宜,於彼文則曰踶跂自持之貌,皆就本字為說,失之。

  【二】【注】沖虛無餘,如不足也;下之而無不上,若不足而不承也。

  【疏】韜晦沖虛,獨如神智不足;率性而動,(汛)〔汎〕然自得,故無所稟承者也。

  【釋文】《不承》如字。李云:迎也。又音拯。《不上》時掌反。

  【三】【注】常遊於獨而非固守。

  【疏】觚,獨也。堅,固也。彷徨放任,容與自得,遨遊獨化之場而不固執之。

  【釋文】《與乎》如字,又音豫,同云:疑貌。◎盧文弨曰:同當是向字之誤。《其觚》音孤。王云:觚,特立群也。崔云:觚,棱也。◎俞樾曰:郭注曰,常遊於獨而非固守,是讀觚為孤,然與不堅之義殊不相應。釋文引崔云,觚,棱也,亦與不堅之義不應。殆皆非也。養生主篇技經肻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釋文引崔云:不槃結骨。疑此觚字即彼軱字。骨之槃結,是至堅者也;軱而不堅,是謂真人。崔不知觚軱之同字,故前後異訓耳。◎李楨曰:與乎其觚與張乎其虛對文,觚字太不倫。據注疏,觚訓獨。釋文引王云:觚,特立不倚也。並是孤字之義。知所據本必皆作孤,觚是假借。爾雅釋地觚竹北戶,釋文云:本又作孤。此觚孤互通之證。孤特者率方而有棱,故其字亦可借觚為之。與乎二字,與下與乎止我德也複,疑此誤。注云常遊於獨,就遊字義求之,或元是〈走與〉字,抑或是{與心}字。說文:〈走與〉,安行也。{與心},趣步{與心}{與心}也。並與遊義合。

  【四】【注】曠然無懷,乃至於實。

  【疏】張,廣大貌也。靈府寬閒,與虛空等量,而智德真實,故不浮華。

  【五】【注】至人無喜,暢然和適,故似喜也。

  【疏】邴邴,喜貌也。隨變任化,所遇斯適,實忘喜怒,故云似喜者也。

  【釋文】《邴邴》徐音丙,郭甫杏反。向云:喜貌。簡文云:明貌。

  【六】【注】動靜行止,常居必然之極。

  【疏】崔,動也。已,止也。真人凝寂,應物無方,迫而後動,非關先唱故,不得已而應之者也。

  【釋文】《崔乎》(于)〔千〕罪反,徐息罪反。郭且雷反。向云:動貌。簡文云:速貌。

  【七】【注】不以物傷己也。

  【疏】滀,聚也。進益也。心同止水,故能滀聚群生。是以應而無情,惠而不費,適我益我,神色終無減損者也。

  【釋文】《滀乎》本又作傗,敕六反。司馬云:色憤起貌。王云:富有德充也。簡文云:聚也。

  【八】【注】無所趨也。

  【疏】雖復應動隨世,接物逗機,而恆容與無為,作於真德,所謂動而常寂者也。

  【九】【注】至人無厲,與世同行,故若厲也。

  【疏】厲,危也。真人一於安危,冥於禍福,而和光同世,亦似厲乎。如孔子之困匡人,文王之拘羑里,雖遭危厄,不廢無為之事也。

  【釋文】《厲乎》如字。崔本作廣,云:苞羅者廣也。◎俞樾曰:郭注殊不可通。且如注意,當云世乎其似厲,不當反言其似世也。今案世乃泰之假字。荀子榮辱篇橋泄者人之殃也,劉氏台拱補注曰:橋泄即驕泰之異文。荀子他篇或作汏,或作忕,或作泰,皆同。漏泄之泄,古多與外大害敗為韻,亦讀如泰也。又引賈子簡泄不可以得士為證。然則以世為泰,猶以泄為泰也。猛厲與驕泰,其義相應。釋文曰,厲,崔本作廣,廣大亦與泰義相應,泰亦大也。若以本字讀之,而曰似世,則皆不可通矣。◎慶藩案厲當從崔本作廣者是。郭注訓與世同行,則有廣大之義。然既曰無厲,又曰若厲,殊失解義。經傳中厲廣二字,往往而混。如禮月令天子乃厲飾,淮南時則篇作廣飾。史記平津侯傳厲賢予祿,徐廣曰:厲亦作廣。儒林傳以廣賢材,漢書廣作厲。漢書地理志齊郡廣,說文水部注廣訛為厲。皆其證。◎又案俞氏云世為泰之假字,是也。古無泰字,其字作大。大世二字,古音義同,得通用也。禮曲禮不敢與世子同名,注:世,或為大。春秋文三十年大室屋壞,公羊作世室。衛太叔儀,公羊作世叔儀。宋樂大心,公羊〔作〕樂世心。鄭子大叔,論語作世叔。皆其證。

  【一○】【注】高放而自得。

  【疏】聖德廣大,謷然高遠,超於世表,故不可禁制也。

  【釋文】《謷乎》五羔反,徐五到反。司馬云:志遠貌。王云:高邁於俗也。

  【一一】【注】綿邈深遠,莫見其門。

  【疏】連,長也。聖德遐長,連綿難測。心知路絕,孰見其門,昏默音聲,似如關閉,不聞見人也。

  【釋文】《連乎》如字。李云:連,綿長貌。崔云:蹇連也,音輦。《似好》呼報反,下皆同。

  【一二】【注】不識不知而天機自發,故悗然也。

  【疏】悗,無心貌也。放任安排,無為虛淡,得玄珠於赤水,所以忘言。自此以前,歷顯真人自利利他內外德行。從此以下,明真人利物為政之方也。

  【釋文】《悗乎》亡本反。字或作免。李云:無匹貌。王云:廢忘也。崔云:婉順也。

  【一三】【注】刑者,治之體,非我為。

  【釋文】《治之》直吏反。

  【一四】【注】禮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

  【疏】用刑法為治,政之體本;以體樂為御,物之羽儀。

  【一五】【注】知者,時之動,非我唱。

  【一六】【注】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

  【疏】循,順也。用智照機,不失時候;以德接物,俯順物情。以前略標,此以下解釋也。

  【釋文】《為循》本亦作脩,兩得。◎俞樾曰:陸氏以為兩得,非。下文與有足者至于丘也,自〔以〕作循為是。說文:循,順行也。若作脩則無義矣。◎慶藩案作(脩)〔循〕是也。廣雅:循,述也。詩邶風傳;述,循也。隸書循脩字易混。易繫辭損德之脩也,釋文:馬作循。晉語矇瞍脩聲,王制正義作循聲。史記商君傳湯武不循古而王,索隱:商君書作脩古。管子九守篇循名而督實,今本訛作脩。皆其例。

  【一七】【注】任治之自殺,故雖殺而寬。

  【疏】綽,寬也。所以用刑法為治體者,以殺止殺,殺一懲萬,故雖殺而寬簡。是以惠者民之讎,法者民之父。

  【釋文】《綽乎》昌略反。崔本作淖。

  【一八】【注】順世之所行,故無不行。

  【疏】禮雖忠信之薄,而為御世之首,故不學禮無以立,非禮勿動,非禮勿言,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禮之於治,要哉!羽翼人倫,所以大行於世者也。

  【一九】【注】夫高下相受,不可逆之流也;小大相群(四)。不得已之勢也;曠然無情,群知之府也。承百流之會,居師人之極者,奚為哉?任時世之知,委必然之事,付之天下而已。

  【疏】隨機感以接物,運至知以應時,理無可視聽之色聲,事有不得已之形勢。故為宗師者,曠然無懷,付之群智,居必然之會,乘之以游者也。

  【二○】【注】丘者,所以本也;以性言之,則性之本也。夫物各有足,足於本也。付群德之自循,斯與有足者至於本也,本至而理盡矣。

  【疏】丘,本也。以德接物,順物之性,性各有分,止分而足。順其本性,故至於丘也。◎家世父曰:孔安國云,九州之志,謂之九丘,莊子則陽篇亦云丘里之言,是凡所居曰丘,顓頊遺墟,謂之帝丘。有足而能行,終必反其所居。循禮者,若所居之安,有足而必至也。

  【二一】【注】凡此皆自彼而成,成之不在己,則雖處萬機之極,而常閒暇自適,忽然不覺事之經身,悗然不識言之在口。而人之大迷,真謂至人之為勤行者也。

  【疏】夫至人者,動若行雲,止若谷神,境智洞忘,虛心玄應,豈有懷於為物,情係於拯救者乎!而凡俗之人,觸塗封執,見舟航庶品,亭毒群生,實謂聖人勤行不怠。詎知汾水之上,凝淡窅然?故〔前〕文云孰肻以物為事也。

  【釋文】《常閒》音閑。

  【二二】【注】常無心而順彼,故好與不好,所善所惡,與彼無二也。

  【疏】既忘懷於美惡,亦遣蕩於愛憎。故好與弗好,出自凡情,而聖智虛融,未嘗不一。

  【二三】【注】其一也,天徒也;其不一也,人徒也。夫真人同天人,均彼我,不以其一異乎不一。

  【疏】其一,聖智也;其不一,凡情也。既而凡聖不二,故不一皆一之也。

  【二四】【注】無有而不一者,天也。

  【二五】【注】彼彼而我我者,人也。

  【疏】同天人,齊萬致,與玄天而為類也。彼彼而我我,將凡庶而為徒也。

  【二六】【注】夫真人同天人,齊萬致。萬致不相非,天人不相勝,故曠然無不一,冥然無不在(五),而玄同彼我也。

  【疏】雖復天無彼我,人有是非,確然論之,咸歸空寂。若使天勝人劣,豈謂齊乎!此又混一天人,冥同勝負。體此趣者,可謂真人者也。

  【校】(一)闕誤引文如海成玄瑛張君房本喜乎作喜也。(二)又引文成張本重崔字,已乎作已也。(三)又世乎作世也。(四)趙諫議本群作君。(五)宋本在作任。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一】。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二】。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三】!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四】!

  【一】【注】其有晝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係哉!

  【疏】夫旦明夜闇,天之常道;死生來去,人之分命。天不能無晝夜,人焉能無死生。故任變隨流,我將於何係哉!

  【釋文】《夜旦》如字。崔本作靼,音怛。

  【二】【注】夫真人在晝得晝,在夜得夜。以死生為晝夜,豈有所不得!人之有所不得而憂娛在懷,皆物情耳,非理也。

  【疏】夫死生晝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係哉!而流俗之徒,逆於造化,不能安時處順,與變俱往,而欣生惡死,哀樂存懷。斯乃凡物之滯情,豈是真人之通智也!

  【三】【注】卓者,獨化之謂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獨化也。人皆以天為父,故晝夜之變,寒暑之節,猶不敢惡,隨天安之。況乎卓爾獨化,至於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既任之,則死生變化,惟命之從也。

  【疏】卓者,獨化之謂也。彼之眾人,稟氣蒼旻,而獨以天為父,身猶愛而重之,至於晝夜寒溫,不能返逆。況乎至道窈冥之鄉,獨化自然之竟,生天生地,開闢陰陽,適可安而任之,何得拒而不順也!

  【釋文】《其卓》中學反。◎慶藩案卓之言超也,絕也,獨也。字同趠,廣雅,趠絕。一作逴,玉篇:敕角切,蹇也。蹇者獨任一足,故謂之逴。李善西都賦注:逴躒,猶超絕也。匡謬正俗:逴者,謂超踰不依次第。又作踔。漢書河間獻王傳踔爾不群,說苑君道篇踔然獨立。依說文當作〈稽,中"旨改卓"〉。禾部:〈稽,中"旨改卓"〉,特止。徐鍇〔曰〕:特止,卓止也。卓趠逴踔〈稽,中"旨改卓"〉,古同聲通用。《敢惡》烏路反。《之竟》音境。

  【四】【注】夫真者,不假於物而自然也。夫自然之不可避,豈直君命而已哉!

  【疏】愈,猶勝也。其真則向之獨化者也。人獨以君王為勝己尊貴,尚殞身致命,不敢有避,而況玄道至極,自然之理,欲不從順,其可得乎!安排委化,固其宜矣。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一)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一】。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二】。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三】。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四】。

  【一】【注】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忘!

  【疏】此起譬也。江湖浩瀚,游泳自在,各足深水,無復往還,彼此相忘,恩情斷絕。洎乎泉源旱涸,鱣鮪困苦,共處陸地,|尾曝腮。於是吐沫相濡,呴氣相濕,恩愛往來,更相親附,比之江湖,去之遠矣。亦猶大道之世,物各逍遙,雞犬聲聞,不相來往。淳風既散,澆浪漸興,從理生教,聖跡斯起;矜蹩躠以為仁,踶跂以為義,父子兄弟,懷情相欺。聖人羞之,良有以也。故知魚失水所以呴濡,人喪道所以親愛之者也。

  【釋文】《泉涸》戶各反,郭戶格反。爾雅云:竭也。《相呴》況于況付二反。《相瀉》本又作濡,音儒,或一音如戍反。《以沫》音末。《相忘》音亡。下同

  【二】【注】夫非譽皆生於不足。故至足者,忘善惡,遺死生,與變化為一,曠然無不適矣,又安知堯桀之所在耶!

  【疏】此合喻。夫唐堯聖君,夏桀庸主,故譽堯善而非桀惡,祖述堯舜以勗將來,仁義之興,自茲為本也。豈若無善無惡,善惡兩忘;不是不非,是非雙遣!然後出生入死,隨變化而遨遊;莫往莫來,履玄道而自得;豈與夫呴濡聖跡,同年而語哉!

  【釋文】《譽堯》音餘。注同。

  【三】【注】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形為我載,生為我勞,老為我佚,死為我息,四者雖變,未始非我,我奚惜哉!

  【疏】大塊者,自然也。夫形是構造之物,生是誕育之始,老是耆艾之年,死是氣散之日。但運載有形,生必勞苦;老既無能,暫時閒逸;死滅還無,理歸停憩;四者雖變而未始非我,而我坦然何所惜耶!

  【釋文】《大塊》苦怪反,又苦對反,徐胡罪反。◎慶藩案文選郭景純江賦注引司馬云:大塊,自然也。釋文闕。《佚我》音逸。

  【四】【注】死與生,皆命也。無善則死,有善則生,不獨善也。故若以吾生為善乎?則吾死亦善也。

  【疏】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以善吾生為善者,吾死亦可以為善矣。

  【校】(一)趙諫議本作濡。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一】。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二】。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三】。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四】。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五】,其為樂可勝計邪【六】!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七】。善妖(一)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八】,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九】!

  【一】【注】方言死生變化之不可逃,故先舉無逃之極,然後明之以必變之符,將任化而無係也。

  【釋文】《於壑》火各反。

  【二】【注】夫無力之力,莫大於變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岳以舍故。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為故;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復今我也。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二)!而世莫之覺,橫謂今之所遇可係而在,豈不昧哉!

  【疏】夜半闇冥,以譬真理玄邃也。有力者,造化也。夫藏舟船於海壑,正合其宜;隱山岳於澤中,謂之得所。然而造化之力,擔負而趨;變故日新,驟如逝水。凡惑之徒,心靈愚昧,真謂山舟牢固,不動巋然。豈知冥中貿遷,無時暫息。昨我今我,其義亦然也。◎俞樾曰:山非可藏於澤,且亦非有力者所能負之而走,其義難通。山,疑當讀為汕。爾雅釋器,罺謂之汕。詩南有嘉魚篇毛傳曰:汕,汕樔也,箋云:今之撩罟也。藏舟藏汕,疑皆以漁者言,恐為人所竊,故藏之,乃世俗常有之事,故莊子以為喻耳。◎家世父曰:壑可以藏舟,澤之大可以藏山。然而大化之運行無窮,舉天地萬物,日夜推移,以舍故而即新,而未稍有止息。水負舟而立,水移即舟移矣;氣負山而行,氣運即山運矣。夜半者,惟行於無象無兆之中,而人莫之見也。◎慶藩案文選江文通雜禮詩注引司馬云:舟,水物;山,陸居者。藏之壑澤,非人意所求,謂之固;有力者或能取之。釋文闕。

  【釋文】《乃揭》其列其謁二反。

  【三】【注】不知與化為體,而思藏之使不化,則雖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無以禁其日變也。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遯也;無藏而任化者,變不能變也。

  【疏】遁,變化也。藏舟於壑,藏山於澤,此藏大也;藏人於室,藏物於器,此藏小也。然小大雖異而藏皆得宜,猶念念遷流,新新移改。是知變化之道,無處可逃也。

  【四】【注】無所藏而都任之,則與物無不冥,與化無不一。故無外無內,無死無生,體天地而合變化,索所遯而不得矣。此乃常存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疏】恆,常也。夫藏天下於天下者,豈藏之哉?蓋無所藏也。故能一死生,冥變化,放縱寰宇之中,乘造物以遨遊者,斯藏天下於天下也。既變所不能變,何所遯之有哉!此乃體凝寂之人物,達大道之真情,豈流俗之迷徒,運人間之小智耶!

  【釋文】《索所》所百反。

  【五】【注】人形乃(三)是萬化之一遇耳,未足獨喜也。無極之中,所遇者皆若人耳,豈特人形可喜而餘物無樂耶!◎慶藩案文選賈長沙(鵬)〔鵩〕(四)鳥賦注引司馬云:當復化而為無。釋文闕。

  【釋文】《無樂》音洛。下及注同。

  【六】【注】本非人而化為人,化為人,失於故矣。失故而喜,喜所遇也。變化無窮,何所不遇!所遇而樂,樂豈有極乎!

  【疏】特,獨也。犯,遇也。夫大冶洪鑪,陶鑄群品,獨遇人形,遂以為樂。如人形者,其貌類無窮,所遇即喜,喜亦何極!是以唯形與喜,不可勝計。

  【釋文】《可勝》音升。

  【七】【注】夫聖人遊於變化之塗,放於日新之流,萬物萬化,亦與之萬化,化者無極,亦與之無極,誰得遯之哉!夫於生為亡而於死為存,則何時而非存哉!

  【疏】夫物不得遯者,自然也,孰能逃於自然之道乎!是故聖人遊心變化之塗,放任日新之境,未始非我,何往不存耶!

  【八】【注】此自均於百年之內,不善少而否老,未能體變化,齊死生也。然其平粹,猶足以師人也。

  【釋文】《善妖》崔本作狡,同。古卯反。本又作夭,於表反。簡文於橋反,云:異也。◎盧文弨曰:今本作夭。◎慶藩案妖字,正作夭。夭妖古通用。史記周本紀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徐廣曰:妖,一作夭。崔氏作狡,非也。《善少》詩照反。《否老》音鄙。本亦作鄙。《平粹》雖遂反。

  【九】【注】此玄同萬物而與化為體,故其為天下之所宗也,不亦宜乎!

  【疏】係,屬也。夫人之識性,明暗不同。自有百年之中,一生之內,從容平淡,鮮有欣慼,至於壽夭老少,都不介懷。雖未能忘生死,但復無嫌惡,猶足以為物師傅,人放效之。而況混同萬物,冥一變化。屬在至人,必資聖知,為物宗匠,不亦宜乎!

  【校】(一)世德堂本妖作夭,闕誤引張君房本作少。(二)趙諫議本無哉字。(三)趙本乃作方。(四)鵩字依文選改。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一】;可傳而不可受【二】,可得而不可見【三】;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四】;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五】;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一)老【六】。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七】;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八】;維斗得之,終古不忒【九】;日月得之,終古不息【一○】;堪坏得之,以襲崑崙【一一】;馮夷得之,以遊大川【一二】;肩吾得之,以處大山【一三】;黃帝得之,以登雲天【一四】;顓頊得之,以處玄宮【一五】;禺強得之,立乎北極【一六】;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一七】;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一八】;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一九】。

  【一】【注】有無情之情,故無為也;有無常之信,故無形也。

  【疏】明鑒洞照,有情也。趣機若響,有信也。恬淡寂寞,無為也。視之不見,無形也。

  【二】【注】古今傳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

  【釋文】《可傳》直專反。注同。

  【三】【注】咸得自容,而莫見其狀。

  【疏】寄言詮理,可傳也。體非量數,不可受也。方寸獨悟,可得也。離於形色,不可見也。

  【四】【注】明無不待有而無也。

  【疏】自,從也。存,有也。虛通至道,無始無終。從(本)〔古〕(二)以來,未有天地,五氣未兆,大道存焉。故老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者也。

  【五】【注】無也,豈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三)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則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

  【疏】言大道能神於鬼靈,神於天帝,開明三景,生立二儀,至無之力,有茲功用。斯乃不神而神,不生而生,非神之而神,生之而生者也。故老經云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靈也。

  【六】【注】言道之無所不在也,故在高為無高,在深為無深,在久為無久,在老為無老,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也。且上下無不格者,不得以高卑稱也;外內無不至者,不得以表裏名也;與化俱移者,不得言久也;終始常無者,不可謂老也。

  【疏】太極,五氣也。六極,六合也。且道在五氣之上,不為高遠;在六合之下,不為深邃;先天地生,不為長久;長於敻古,不為耆艾。言非高非深,非久非老,故道無不在而所在皆無者也。

  【釋文】《在大極》音泰。《之先》一本作之先未,崔本同。◎盧文弨曰:今本作一本作先之,無未字。《先天》悉薦反。《長於》丁丈反。《稱也》尺證反。

  【七】【疏】狶韋氏,文字已前遠古帝王號也。得靈通之道,故能驅馭群品,提挈二儀。又作契字者,契,合也,言能混同萬物,符合二儀者也。

  【釋文】《狶韋氏》許豈反,郭褚伊反。李音豕。司馬云:上古帝王名。《以挈》徐苦結反,郭苦係反。司馬云:要也,得天地要也。崔云:成也。

  【八】【疏】伏戲,三皇也,能伏牛乘馬,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襲,合也。氣母者,元氣之母,應道也。為得至道,故能畫八卦,演六爻,調陰陽,合元氣也。

  【釋文】《伏戲》音羲。崔本作伏戲氏。《以襲氣母》司馬云:襲,入也。氣母,元氣之母也。崔云:取元氣之本。

  【九】【疏】維斗,北斗也,為眾星綱維,故謂之維斗。忒,差也。古,始也。得於至道,故歷於終始,維持天地,心無差忒。

  【釋文】《維斗》李云:北斗,所以為天下綱維。◎盧文弨曰:今本天下作天之。《終古》崔云:終古,久也。鄭玄注周禮云:終古,猶言常也。《不忒》它得反,差也。崔本作代。

  【一○】【疏】日月光證於一道,故得終始照臨,竟無休息者也。

  【一一】【疏】崑崙,山名也,在北海之北。堪坏,崑崙山神名也。襲,入也。堪坏人面獸身,得道入崑崙山為神也。

  【釋文】《堪坏》徐扶眉反,郭孚杯反。崔作邳。司馬云:堪坏,神名,人面獸形。淮南作欽負。《崑崙》崑,或作岷,同。音昆。下力門反。崑崙,山名。

  【一二】【疏】姓馮,名夷,弘農華陰潼鄉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水仙。大川,黃河也。天帝錫馮夷為河伯,故游處盟津大川之中也。

  【釋文】《馮夷》司馬云:清泠傳曰:馮夷,華陰潼鄉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為河伯。一云以八月庚子浴於河而溺死,一云渡河溺死。《大川》河也。崔本作泰川。

  【一三】【疏】肩吾,神名也。得道,故處東岳為太山之神。

  【釋文】《肩吾》司馬云:山神,不死,至孔子時。《大山》音泰,又如字。

  【一四】【疏】黃帝,軒轅也。採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鼎成,有龍垂於鼎以迎帝,帝遂將群臣及後宮七十二人,白日乘雲駕龍,以登上天,仙化而去。

  【釋文】《黃帝》崔云:得道而上天也。

  【一五】【疏】顓頊,(皇)〔黃〕帝之孫,即帝高陽也,亦曰玄帝。年十二而冠,十五佐少昊,二十即位。採羽山之銅為鼎,能召四海之神,有靈異。年九十七崩,得道,為北方之帝。玄者,北方之色,故處於玄宮也。

  【釋文】《顓頊》音專。下許玉反。《玄宮》李云,顓頊,帝高陽氏。玄宮,北方宮也。月令曰:其帝顓頊,其神玄冥。

  【一六】【疏】禺強,水神名也,亦曰禺京。人面鳥身,乘龍而行,與顓頊並軒轅之胤也。雖復得道,不居帝位而為水神。水位北方,故位號北極也。

  【釋文】《禺強》音虞,郭語龍反。司馬云:山海經曰:北海之渚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禺強。崔云:大荒經曰:北海之神,名曰禺強,靈龜為之使。歸藏曰:昔穆王子筮卦於禺強。案海外經云:北方禺強,黑身手足,乘兩龍。郭璞以為水神,人面鳥身。簡文云:北海神也,一名禺京,是黃帝之孫也。

  【一七】【疏】少廣,西極山名也。王母,太陰之精也,豹尾,虎齒,善笑。舜時,王母遣使獻玉環,漢武帝時,獻青桃。顏容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常坐西方少廣之山,不復生死,故莫知始終也。

  【釋文】《西王母》山海經云:狀如人,狗尾,蓬頭,戴勝,善嘯,居海水之涯。漢武內傳云:西王母與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少廣》司馬云:穴名。崔云:山名。或云,西方空界之名。

  【一八】【疏】彭祖,帝顓頊之玄孫也。封於彭城,其道可祖,故稱彭祖,善養性,得道者也。五伯者,昆吾為夏伯,大彭豕韋為殷伯,齊桓晉文為周伯,合為五伯。而彭祖得道,所以長年,上至有虞,下及殷周,凡八百年也。

  【釋文】《彭祖》解見逍遙篇。崔云:壽七百歲。或以為仙,不死。《五伯》如字。又音霸。崔李云:夏伯昆吾,殷大彭豕韋,周齊桓晉文。

  【一九】【注】道,無能也。此言得之於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我之未得,又不能為得也。然則凡得之者,外不資於道,內不由於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夫生之難也,猶獨化而自得之矣,既得其生,又何患於生之不得而為之哉!故夫(四)為生果不足以全生,以其生之不由於己為也,而為之則傷其真生也。

  【疏】武丁,殷王名也,號曰高宗。高宗夢得傅說,使求之天下,於陝州河北縣傅(嚴)〔巖〕板築之所而得之,相於武丁,奄然清泰。傅說,星精也。而傅說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則是二十八宿之數,維持東方,故言乘東維、騎箕尾;而與角亢等星比並行列,故言比於列星也。

  【釋文】《傅說》音悅。《得之以相》息亮反。《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司馬云:傅說,殷相也。武丁,殷王高宗也。東維,箕斗之間,天漢津之東維也。星經曰:傅說一星在尾上,言其乘東維,騎箕尾之間也。崔云:傅說死,其精神乘東維,託龍尾,乃列宿。今尾上有傅說星。崔本此下更有其生無父母,死登假三年而形遯,此言神之無能名者也,凡二十二字。《掘然》其勿反。

  【校】(一)世德堂本無為字。(二)古字依正文改。(三)世德堂本神作人。(四)世德堂本無夫字。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 ))〔孺〕子,何也【一】?」

  【一】【疏】葵當為綦字之誤,猶人間世篇中南郭子綦也。女偊,古之懷道人也。孺子,猶稚子也。女偊久聞至道,故能攝衛養生,年雖老,猶有童顏之色,駐彩之狀。既異凡人,是故子葵問其何以致此也。

  【釋文】《南伯子葵》李云:葵當為綦,聲之誤也。《女偊》徐音禹,李音矩。一云,是婦人也。《年長》張丈反。◎盧文弨曰:今本作丁丈反,與前後同。《()子》本亦作孺,如喻反。李云:弱子也。◎盧文弨曰:今本作孺,是正體。

  曰:「吾聞道矣【一】。」

  【一】【注】聞道則任其自生,故氣色全也。

  【疏】答云:聞道故得全生,是以反少還童,色如稚子。

  南伯子葵曰:「道(一)可得學邪【一】?」

  【一】【疏】睹其容色,既異常人,心懷景慕,故詢其方術也。

  【校】(一)趙諫議本無道字。

  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一】。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二】,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三】,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四】;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五】;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六】;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七】;朝徹,而後能見獨【八】;見獨,而後能無古今【九】;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一○】。殺(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二】。其為物,無不將也【一二】,無不迎也【一三】;無不毀也【一四】,無不成也【一五】。其名為攖寧。【一六】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一七】。」

  【一】【疏】惡惡可,言不可也。女偊心神內靜,形色外彰。子葵見(有)〔其〕容貌,欣然請學。嫌其所問,故抑之謂非其人也。

  【釋文】《惡惡可》並音烏。下惡乎同。

  【二】【疏】卜梁,姬姓也,倚,名也。虛心凝淡為道,智用明敏為才。言梁有外用之才而無內凝之道,女偊有虛淡之道而無明敏之才,各滯一邊,未為通美。然以才方道,才劣道勝也。

  【釋文】《卜梁倚》魚綺反,又其綺反。李云:卜梁,姓;倚,名。

  【三】【疏】庶,慕也。幾,近也。果,決也。夫上士聞道,猶藉勤行,若不勤行,道無由致。是故雖蒙教誨,必須修學,慕近玄道,決成聖人。若其不然,告示甚易,為須修守,所以成難。然女偊久聞至道,內心凝寂,今欲傳告,猶自守之。況在初學,無容懈怠,假令口說耳聞,蓋亦何益。是以非知之難,行之難也。

  【釋文】《亦易》以豉反。

  【四】【注】外,猶遺也。

  【疏】外,遺忘也。夫為師不易,傳道極難。方欲教人,故凝神靜慮,修而守之,凡經三日。心既虛寂,萬境皆空,是以天下地上,悉皆非有也。

  【釋文】《參日》音三。

  【五】【注】物者,朝夕所須,切己難忘。

  【疏】天下萬境疏遠,所以易忘;資身之物親近,所以難遺。守經七日,然後遺之。故郭注云,物者朝夕所須,切己難忘者也。

  【六】【注】都遺也。

  【疏】隳體離形,坐忘我喪,運心既久,遺遣漸深也。

  【七】【注】遺生則不惡死,不惡死故所遇即安,豁然無滯,見機而作,斯朝徹也。

  【疏】朝,旦也。徹,明也。死生一觀,物我兼忘,惠照豁然,如朝陽初啟,故謂之朝徹也。

  【釋文】《能朝》如字。李除遙反。下同。《徹》如字。郭司馬云:朝,旦也。徹,達妙之道。李云:夫能洞照,不崇朝而遠徹也。《不惡》烏路反。下同。《豁然》喚活反。

  【八】【注】當所遇而安之,忘先後之所接,斯見獨者也。

  【疏】夫至道凝然,妙絕言象,非無非有,不古不今,獨往獨來,絕待絕對。睹斯勝境,謂之見獨。故老經云寂寞而不改。

  【九】【注】與獨俱往。

  【疏】任造物之日新,隨變化而俱往,不為物境所遷,故無古今之異。

  【一○】【注】夫係生故有死,惡死故有生。是以無係無惡,然後能無死無生。

  【疏】古今,會也。夫時有古今之異,法有生死之殊者,此蓋迷徒倒置之見也。時既運運新新,無今無古,故法亦不去不來,無死無生者也。會斯理者,其唯女偊之子耶!

  【一一】【疏】殺,滅也;死,亦滅也。謂此死者未曾滅,謂此生者未曾生。既死既生,能入於無死無生,故體於法,無生滅也。法既不生不滅,而情亦何欣何惡耶!任之而無不適也。

  【釋文】《殺生者不死》李云:殺,猶亡也,亡生者不死也。崔云:除其營生為殺生。《生生者不生》李云:矜生者不生也。崔云:常營其生為生生。

  【一二】【注】任其自將,故無不將。

  【一三】【注】任其自迎,故無不迎。

  【疏】將,送也。夫道之為物,拯濟無方,雖復不滅不生,亦而生而滅,是以迎無窮之生,送無量之死也。

  【一四】【注】任其自毀,故無不毀。

  【一五】【注】任其自成,故無不成。

  【疏】不送而送,無不毀滅;不迎而迎,無不生成也。

  【一六】【注】夫與物冥者,物縈亦縈,而未始不寧也。

  【疏】攖,擾動也。寧,寂靜也。夫聖人慈惠,道濟蒼生,妙本無名,隨物立稱,動而常寂,雖攖而寧者也。

  【釋文】《攖》郭音縈,徐於營反,李於盈反。崔云:有所繫著也。◎家世父曰:趙岐孟子注:攖,迫也。物我生死之見迫於中,將迎成毀之機迫於外,而一無所動其心,乃謂之攖寧。置身紛紜蕃變交爭互觸之地,而心固寧焉,則幾於成矣,故曰攖而後成。

  【一七】【注】物縈而獨不縈,則敗矣。故縈而任之,則莫不曲成也(二)。

  【疏】既能和光同塵,動而常寂,然後隨物攖擾,善貸生成也。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殺上有故字。(二)世德堂本也作矣。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一】?」

  【一】【疏】子葵怪女偊之談,其道高妙,故問「子於何處獨得聞之」?自斯已下,凡有九重,前六約教,後三據理,並是女偊告示子葵之辭也。

  曰:「聞諸副墨之子【一】,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二】,洛誦之孫聞之瞻明【三】,瞻明聞之聶許【四】,聶許聞之需役【五】,需役聞之於謳【六】,於謳聞之玄冥【七】,玄冥聞之參寥【八】,參寥聞之疑始【九】。」

  【一】【疏】諸,之也。副,副貳也。墨,翰墨也;翰墨,文字也。理能生教,故謂文字為副貳也。夫魚必因筌而得,理亦因教而明,故聞之翰墨,以明先因文字得解故也。

  【釋文】《副墨》李云:可以副貳玄墨也。崔云:此已下皆古人姓名,或寓之耳,無其人。

  【二】【疏】臨本謂之副墨,背文謂之洛誦。初既依文生解,所以執持披讀;次則漸悟其理,是故羅洛誦之。且教從理生,故稱為子;而誦因教起,名之曰孫也。

  【釋文】《洛誦》李云:誦,通也。苞洛無所不通也。

  【三】【疏】瞻,視也,亦至也。讀誦精熟,功勞積久,漸見至理,靈府分明。

  【釋文】《瞻明》音占。李云:神明洞徹也。

  【四】【疏】聶,登也,亦是附耳私語也。既誦之稍深,因教悟理,心生歡悅,私自許當,附耳竊私語也。既聞於道,未敢公行,亦是漸登勝妙玄情者也。

  【釋文】《聶許》徐乃攝反。李云:許,與也。攝而保之,無所施與也。

  【五】【疏】需,須也。役,用也,行也。雖復私心自許,智照漸明,必須依教遵循,勤行勿怠。懈而不行,道無由致。

  【釋文】《需役》徐音須,李音儒,云:儒弱為役也。王云:需,待也。役,亭毒也。

  【六】【疏】謳,歌謠也。既因教悟理,依解而行,遂使盛惠顯彰,謳歌滿路也。

  【釋文】《於》音烏,又如字。《謳》徐烏侯反。李香于反,云:謳,煦也,欲化之貌。王云:謳,歌謠也。

  【七】【注】玄冥者,所以名無而非無也。

  【疏】玄者,深遠之名也。冥者,幽寂之稱。既德行內融,芳聲外顯,故漸階虛極,以至於玄冥故也。

  【釋文】《玄冥》李云:強名曰玄,視之冥然。向郭云:所以名無而非無也。

  【八】【注】夫階名以至無者,必得無於名表。故雖玄冥猶未極,而又推寄於參寥,亦是玄之又玄也。

  【疏】參,三也。寥,絕也。一者絕有,二者絕無,三者非有非無,故謂之三絕也。夫玄冥之境,雖妙未極,故至乎三絕,方造重玄也。

  【釋文】《參》七南反。《寥》徐力彫反。李云:參,高也。高邈寥曠,不可名也。

  【九】【注】夫自然之理,有積習而成者。蓋階近以至遠,研粗以至精,故乃七重而後及無之名,九重而後疑無是始也。

  【疏】始,本也。夫道,超此四句,離彼百非,名言道斷,心知處滅,雖復三絕,未窮其妙。而三絕之外。道之根本,(而)〔所〕謂重玄之域,眾妙之門,意亦難得而差言之矣。是以不本而本,本無所本,疑名為本,亦無的可本,故謂之疑始也。

  【釋文】《疑始》李云:又疑無是始,則始非無名也。《研粗》七胡反。《七重》直龍反。下同。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一】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二】。

  【一】【疏】子祀四人,未詳所據。觀其心跡,並方外之士,情同淡水,共結素交,敘莫逆於虛玄,述忘言於至道。夫人起自虛無,無則在先,故以無為首;從無生有,生則居次,故以生為脊;既生而死,死最居後,故以死為尻;亦故然也。尻首雖別,本是一身;而死生乃異,源乎一體。能達斯趣,所遇皆適,豈有存亡欣惡於其間哉!誰能知是,我與為友也。

  【釋文】《子祀》崔云:淮南作子永,行年五十四而病傴僂。◎慶藩案崔本作子永,是也。今本淮南精神篇作子求,與崔所見本異。顧千里曰:求當作永。抱朴子博喻篇曰子永歎天倫之偉,字正作永。永求形近,經傳中互誤者,不可枚舉。《子輿》本又作與,音餘。《子犁》禮兮反。《為尻》苦羔反。

  【二】【疏】目擊道存,故相見而笑;同順玄理,故莫逆於心也。

  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一】。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二】!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沴【三】,其心閒而無事【四】,跰〈足鮮〉而鑑於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五】!」

  【一】【疏】友人既病,須往問之,任理而行,不乖於方外也。

  【二】【疏】偉,大也。造物,猶造化也。拘拘,攣縮不申之貌也。夫洪鑪大冶,造物無偏,豈獨將我一身故為拘攣之疾!以此而言,無非命也。子輿達理,自歎此辭也。

  【釋文】《偉哉》韋鬼反。向云:美也。崔云:自此至鑑於井,皆子祀自說病狀也。《拘拘》郭音駒。司馬云:體拘攣也。王云:不申也。

  【三】【注】沴,陵亂也。

  【疏】傴僂曲腰,背骨發露。既其俯而不仰,故藏腑並在上,頭低則頤隱於臍,(膞)〔膊〕聳則肩高於頂,而咽項句曲,大挺如贅。陰陽二氣,陵亂不調,遂使一身,遭斯疾篤。

  【釋文】《曲僂》徐力主反。《於頂》本亦作項。崔本作釭,音項。◎盧文弨曰:舊作釘,音頂。今本作缸,音項。據宋本釘音項,疑釘為釭之訛,參酌改正。《句》俱樹反,徐古侯反。《贅》徐之稅反。《指天》李云:句贅,項椎也。其形似贅,言其上向也。《有沴》音麗,徐又徒顯反。郭奴結反,云:陵亂也。李同。崔本作{〈氵爾〉土},云:滿也。

  【四】【注】不以為患。

  【疏】死生猶為一體,疾患豈復概懷!故雖曲僂拘拘,而心神閒逸,都不以為事。

  【釋文】《其心閒》音閑。崔以其心屬上句。

  【五】【注】夫任自然之變者,無嗟也,與物嗟耳。

  【疏】跰〈足鮮〉,曳疾貌。言曳疾力行,照臨于井,既見己貌,遂使發傷嗟。尋夫大道自然,造物均等,豈偏於我,獨此拘攣?欲顯明物理,故寄茲嗟嘆也。

  【釋文】《跰〈足鮮〉》步田反,下悉田反。崔本作邊鮮。司馬云:病不能行,故跰〈足鮮〉也。《而鑑》古暫反。《曰嗟乎》崔云:此子輿辭。

  子祀曰:「女惡之乎【一】?」

  【一】【疏】淡水素交,契心方外,見其嗟嘆,故有驚疑。

  【釋文】《女惡》音汝。下同。下烏路反。

  曰:「亡,予何惡【一】!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二】且夫得者,時也,【三】失者,順也【四】;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五】。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六】。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七】!」

  【一】【疏】亡,無也。存亡死生,本自無心。不嗟之嗟,何嫌惡之也!

  【釋文】《曰亡》如字。絕句,《予何惡》烏路反。下及注同。一音如字讀,則連亡字為句。

  【二】【注】浸,漸也。夫體化合變,則無往而不因,無因而不可也。

  【疏】假令陰陽二氣,漸而化我左右兩臂為雞為彈,彈則求於鴞鳥,雞則夜候天時。尻無識而為輪,神有知而作馬,因漸漬而變化,乘輪馬以遨遊,苟隨任以安排,亦於何而不適者也。

  【釋文】《浸》子鴆反。向云:漸也。《予因以求時夜》一本無求。《為彈》徒旦反。《鴞》戶驕反。《炙》章夜反。

  【三】【注】當所遇之時,世謂之得。

  【四】【注】時不暫停,順往而去,世謂之失。

  【五】【疏】得者,生也,失者,死也。夫忽然而得,時應生也;倏然而失,順理死也。是以安於時則不欣於生,處於順則不惡於死。既其無欣無惡,何憂樂之入乎!

  【釋文】《哀樂》音洛。

  【六】【注】一不能自解,則眾物共結之矣。故能解則無所不解,不解則無所而解也。

  【疏】處順忘時,蕭然無係,古昔至人,謂為縣解。若夫當生慮死,而以憎惡存懷者,既內心不能自解,故為外物結縛之也。

  【釋文】《縣》音玄。《解》音蟹,下及注同。(同)〔向〕(一)云:縣解,無所係也。

  【七】【注】天不能無晝夜,我安能無死生而惡之哉!

  【疏】玄天在上,猶有晝夜之殊,況人居世間,焉能無死生之變!且物不勝天,非唯今日,我復何人,獨生憎惡!

  【校】(一)向字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

  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一】。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二】!」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三】

  【一】【疏】環,繞也。喘喘,氣息急也。子輿語訖,俄頃之間,子來又病,氣奔欲死。既將屬纊,故妻子繞而哭之也。

  【釋文】《喘喘》川轉反,又尺軟反。崔本作惴惴。《環而》如字。徐音患。李云:繞也。

  【二】【注】夫死生猶寤寐耳,於理當寐,不願人驚之,將化而死亦宜,無為怛之也。

  【疏】叱,訶聲也。夫方外之士,冥一死生,而朋友臨終,和光往問。故叱彼親族,令避傍近,正欲變化,不欲驚怛也。

  【釋文】《叱避》昌失反。《無怛》丁達反。崔本作靼,音怛。案怛,驚也。鄭眾注周禮考工記不能驚怛,是也。

  【三】【疏】又,復也。奚,何也。適,往也。倚戶觀化,與之而語。歎彼大造,弘普無私,偶爾為人,忽然返化。不知方外適往何道,變作何物。將汝五藏為鼠之肝,或化四支為蟲之臂。任化而往,所遇皆適也。

  【釋文】《倚其》於綺反。《鼠肝》向云:委棄土壤而已。王云:取微蔑至賤。《蟲臂》臂,亦作腸。崔本同。

  子來曰:「父母於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一】;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一)矣,彼何罪焉【二】!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三】。今(之)(二)大冶鑄金,金踊躍曰『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四】。今一以天地為大鑪,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五】!」成(三)然寐,蘧然覺【六】。

  【一】【注】自古或有能違父母之命者矣,未有能違陰陽之變而距晝夜之節者也。

  【疏】自此已下,是子來臨終答子犁之詞也。夫孝子侍親,尚驅馳唯命。況陰陽造化,何啻二親乎!故知違親之教,世或有焉;拒於陰陽,未之有也。

  【釋文】《不翅》徐詩知反。

  【二】【注】死生猶晝夜耳,未足為遠也。時當死,亦非所禁,而橫有不聽之心,適足悍逆於理以速其死。其死之速,由於我悍,非死之罪也。彼,謂死耳;在生,故以死為彼。

  【疏】彼,造化也。而造化之中,令我近死。我惡其死而不聽從,則是我拒陰陽,逆於變化。斯乃咎在於我,彼何罪焉!郭注以死為彼也。

  【釋文】《彼近》。如字。《則悍》本亦作捍,胡旦反。又音旱。說文云:捍,抵也。

  【三】【注】理常俱也。

  【疏】此重引前文,證成彼義。斯言切當,所以再出。其解釋文意,不異前旨。

  【四】【注】人耳人耳,唯願為人也。亦猶金之踊躍,世皆知金之不祥,而不能任其自化。夫變化之道,靡所不遇,今一遇人形,豈故為哉?生非故為,時自生耳。務而有之,不亦妄乎!

  【疏】祥,善也。犯,遇也。鏌鋣,古之良劍名也。昔吳人干將為吳王造劍,妻名鏌鋣,因名雄劍曰干將,雌劍曰鏌鋣。夫洪鑪大冶,鎔鑄金鐵,隨器大小,悉皆為之。而鑪中之金,忽然跳躑,殷勤致請,願為良劍。匠者驚嗟,用為不善。亦猶自然大冶,彫刻眾形,鳥獸魚蟲,種種皆作。偶爾為人,遂即欣愛,鄭重啟請,願更為人,而造化之中,用為妖孽也。

  【釋文】《我且》如字。徐子餘反。《鏌》音莫。《鋣》似嗟反。鏌鋣,劍名。

  【五】【注】人皆知金之有係為不祥,故明己之無異於金,則所係之情可解,可解則無不可也。

  【疏】夫用二儀造化,一為鑪冶,陶鑄群物,錘鍛蒼生,磅礡無心,亭毒均等,所遇斯適,何惡何欣!安排變化,無往不可也。

  【釋文】《大鑪》劣奴反。《惡乎》音烏。《可解》如字,下同。

  【六】【注】寤寐自若,不以死生累心。

  【疏】成然是閒放之貌,蘧然是驚喜之貌。寐,寢也,以譬於死也。覺是寤也,以況於生。然寤寐雖殊,何嘗不從容逸樂;死生乃異,亦未始不任命逍遙。此總結子來以死生為寤寐者也。

  【釋文】《成然》如字,崔同。李云:成然,縣解之貌。本或作戌,音恤。簡文云:當作滅。本又作〈目戌〉,呼括反,視高貌。本亦作俄然。《蘧然》李音渠。崔本作據,又其據反。蘧然,有形之貌。《覺》古孝反。向崔本此下更有發然汗出一句,云:無係則津液通也。崔云:榮衛和通,不以化為懼也。

  【校】(一)趙諫議本悍作捍。(二)之字依世德堂本刪。(三)闕誤引古本成作〈目共〉,云:〈目共〉音呼聒切,高視貌。又音烘,矇〈目共〉,不明。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一】?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二】;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四】。

  【一】【注】夫體天地,冥變化者(一),雖手足異任,五藏殊官(二),未嘗相與而百節同和,斯相與於無相與也;未嘗相為而表裏俱濟,斯相為於無相為也。若乃役其心志以卹手足,運其股肱以營五藏,則相營愈篤而外內愈困矣。故以天下為一體者,無愛為於其間也。

  【疏】此之三人,並方外之士,冥於變化,一於死生,志行既同,故相與交友。仍各率乃誠,述其情致云:誰能於虛無自然而相與為朋友乎?斯乃無與而與,無為而為,非為之而為,與之而與者也。猶如五藏六根,四肢百體,各有司存,更相御用,豈有心於相與,情係於親疏哉!雖無意於相為,而相濟之功成矣。故於無與而相與周旋,於無為而為交友者,其義亦然乎耳。

  【釋文】《相與》如字。崔云:猶親也。或一音豫。《相為》如字,或一音于偽反。《愛為》于偽反。

  【二】【注】無所不任。

  【疏】撓挑,猶宛轉也。夫登昇上天,示清高輕舉;遨遊雲霧,表不滯其中;故能隨變化而無窮,將造物而宛轉者也。

  【釋文】《撓》徐而少反,郭許堯反,《挑》徐徒了反,郭李徒堯反。又作兆。李云:撓挑,猶宛轉也,宛轉玄曠之中。簡文云:循環之名。

  【三】【注】忘其生,則無不忘矣,故能隨變任化,俱無所窮竟。

  【疏】終窮,死也。相與忘生復忘死,死生混一,故順化而無窮也。

  【四】【注】若然者豈友哉?蓋寄明至親而無愛念之近情也。

  【疏】得意忘言,故相視而笑;智冥於境,故莫逆於心。方外道同,遂相與為友也。

  【校】(一)世德堂本變作而,趙諫議本無夫字者字。(二)世德堂本官作管。趙本此兩句作雖手足五臟異殊。

  莫然有閒而子桑戶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侍(一)事焉【一】。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三】!」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四】?」

  【一】【疏】莫,無也。三人相視,寂爾無言。俄頃之閒,子桑戶死。仲尼聞之,使子貢往而弔,仍令供給喪事,將迎賓客。欲顯方外方內,故寄尼父琴張。

  【釋文】《莫然》如字。崔云:定也。《有閒》如字。崔李云:頃也。本亦作為閒。◎慶藩案有,釋文作為。為閒即有閒矣。古為有義通。孟子滕文公篇,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趙岐注:為,有也,雖小國亦有君子野人也。又弟子憮然為閒,注:為閒,有頃之閒也。又盡心篇為閒不用,注:為閒,有閒也。又梁惠王篇善推其所為而已矣,說苑貴德篇引孟子為作有。燕策故不敢為辭說,新序雜事篇為作有。皆其證。

  【二】【疏】曲,薄也。或編薄織簾,或鼓琴歌詠,相和歡樂,曾無慼容。所謂相忘以生,方外之至也。

  【釋文】《編曲》必連反,字林布千反,郭父殄反,史記甫連反。李云:曲,蠶薄。《相和》胡臥反。

  【三】【注】人哭亦哭,俗內之跡也。齊死生,忘哀樂,臨尸能歌,方外之至也。

  【疏】嗟來,歌聲也。桑戶乎以下,相和之辭也。猗,相和聲也。夫從無出有,名之曰生;自有還無,名之曰死。汝今既還空寂,便是歸本反真,而我猶寄人閒,羈旅未還桑梓。欲齊一死生,而發斯猗歎者也。◎李楨曰:嗟來是歌聲,卻是歎辭。釋名釋言語:嗟,佐也;言之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來,哀也;(故)〔使〕(二)來入已哀之,故其言之低頭以招之也。孟子反子琴張歎桑戶之得已反真,故為此歌也。

  【釋文】《我猶》崔本作獨。《人猗》於宜反。崔云,辭也。《哀樂》音洛。

  【四】【疏】方內之禮,貴在節文,鄰里有喪,舂猶不相。況臨朋友之屍,曾無哀哭,琴歌自若,豈是禮乎?子貢怪其如此,故趨走進問也。

  【校】(一)世德堂本侍作待。闕誤引張君房本作侍。(二)使字依釋名改。

  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一】!」

  【一】【注】夫知禮意者,必遊外以經內,守母以存子,稱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聲,牽乎形制,則孝不任誠,慈不任實,父子兄弟,懷情相欺,豈禮之大意哉!

  【疏】夫大禮與天地同節,不拘制乎形名,直致任真,率情而往,況冥同生死,豈存哀樂於胸中!而子貢方內儒生,性猶偏執,唯貴麤跡,未契妙本。如是之人,於何知禮之深乎!為方外所嗤,固其宜矣。

  【釋文】《惡知》音烏,下皆同。《稱情》尺證反。

  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尸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一】

  【一】【疏】命,名也。子貢使返,且告尼父云:彼二人情事難識,修己德行,無有禮儀,而忘外形骸,混同生死,臨喪歌樂,神形不變。既莫測其道,故難以名之。

  【釋文】《無以命之》崔李云:命,名也。

  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一】。外內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弔之,丘則陋矣【二】。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三】。彼以生為附贅縣疣【四】,以死為決肒(一)潰癰【五】,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六】!假於異物,託於同體【七】;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八】;反覆終始,不知端倪【九】;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一○】。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一一】!」

  【一】【注】夫理有至極,外內相冥,未有極遊外之致而不冥於內者也,未有能冥於內而不遊於外者也。故聖人常遊外以(宏)〔冥〕(二)內,無心以順有,故雖終日(揮)〔見〕(三)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夫見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與群物並行,則莫能謂之遺物而離人矣;睹其體化而應務,則莫能謂之坐忘而自得矣。豈直謂聖人不然哉?乃必謂至理之無此。是故莊子將明流統之所宗以釋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稱仲尼之如此,或者將據所見以排之,故超聖人之內跡,而寄方外於數子。宜忘其所寄以尋述作之大意,則夫遊外(宏)〔冥〕內之道坦然自明,而莊子之書,故是涉俗蓋世之談矣。

  【疏】方,區域也。彼之二人,齊一死生,不為教跡所拘,故遊心寰宇之外。而仲尼子貢,命世大儒,行裁非之義,服節文之禮,銳意哀樂之中,遊心區域之內,所以為異也。

  【釋文】《而淡》徒暫反。《而離》力智反,下同。《而應》應對之應。下同。《數子》所主反。《坦然》吐但反。◎慶藩案文選謝靈運之郡初發都詩注夏侯孝若東方朔贊注,並引司馬云:方,常也,言彼遊心于常教之外也。釋文闕。

  【二】【注】夫弔者,方內之近事也,施之於方外則陋矣。

  【疏】玄儒理隔,內外道殊,勝劣而論,不相及逮。用區中之俗禮,弔方外之高人,芻狗再陳,鄙陋之甚也。

  【釋文】《使女》音汝。下同。

  【三】【注】皆冥之,故無二也。

  【疏】達陰陽之變化,與造物之為人;體萬物之混同,遊二儀之一氣也。◎王引之曰:應帝王篇,予方將與造物者為人,郭曰:任人之自為。天運篇,丘不與化為人,郭曰:夫與化為人者,任其自化者也。案郭未曉人字之義。人,偶也;為人,猶為偶。中庸仁者人也,(郭)〔鄭〕(四)注: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偶之言。詩匪風箋:人偶能割亨者,人偶能輔周道治民者。聘禮注:每門輒揖者,以相人偶為敬也。公食大夫禮注:每曲揖及當碑揖相人偶。是人與偶同義,故漢世有相人偶之語。淮南原道篇,與造化者為人,義與此同。(高注:為治也,非是。互見淮南。)齊俗篇曰:上與神明為友,下與造化為人。是其明證也。◎慶藩案文選顏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引司馬云:造物者為道。任彥昇到大司馬記室箋注、宣德皇后令注、陸佐公石關銘注、沈休文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注並引司馬云:造物,謂道也。釋文闕。

  【四】【注】若疣之自縣,贅之自附,此氣之時聚,非所樂也。

  【釋文】《縣》音玄。注同。《疣》音尤。

  【五】【注】若〈疒丸〉之自決,廱之自潰,此氣之自散,非所惜也。

  【疏】彼三子體道之人,達於死生,冥於變化。是以氣聚而生,譬疣贅附縣,非所樂也;氣散而死,若〈疒丸〉癰決潰,非所惜也。

  【釋文】《決》徐古穴反。《〈疒丸〉》胡亂反。◎盧文弨曰:今本正文亦作〈疒丸〉,音義作疣,胡虯反,恐臆改。《潰》胡對反。◎慶藩案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六大方廣三戒經下引司馬云:浮熱為疽,不通為癰。卷三十持人菩薩經二、卷三十七準提陀羅尼經、九十五正誣經注引並同。釋文闕。

  【六】【注】死生代謝,未始有極,與之俱往,則無往不可,故不知勝負之所在也。

  【疏】先,勝也。後,劣也。夫疣贅〈疒丸〉癰,四者皆是疾,而氣有聚散,病無勝負。若以此方於生死,亦安知優劣之所在乎!

  【七】【注】假,因也。今死生聚散,變化無方,皆異物也。無異而不假,故所假雖異而共成一體也。

  【疏】水火金木,異物相假,眾諸寄託,共成一身。是知形體,由來虛偽。

  【八】【注】任之於理而冥往也。

  【疏】既知形質虛假,無可欣愛,故能內則忘於臟腑,外則忘其根竅故也。

  【九】【注】五藏猶忘,何物足識哉!未始有識,故能放任於變化之塗,玄同於反覆之波,而不知終始之所極(五)也。

  【疏】端,緒也。倪,畔也。反覆,猶往來也。終始,猶生死也。既忘其形質,隳體絀聰,故能去來生死,與化俱往。化又無極,故莫知端倪。

  【釋文】《反覆》芳服反。《端倪》本或作淣,同。音崖。徐音詣。

  【一○】【注】所謂無為之業,非拱默而已;所謂塵垢之外,非伏於山林也。

  【疏】芒然,無知之貌也。彷徨逍遙,皆自得逸豫之名也。塵垢,色聲等有為之物也。前既遺於形骸,此又忘於心智,是以放任於塵累之表,逸豫於清曠之鄉,以此無為而為事業也。

  【釋文】《芒然》莫剛反。李云:無係之貌。《彷》薄剛反。《徨》音皇。《塵垢》如字。崔本作塚坸,云:塚,音塳;坸,垢同。齊人以風塵為塳〈土累〉。◎盧文弨曰:舊塳作逢,今本作摓,乃塳字之訛,今改正。

  【一一】【注】其所以觀示於眾人者,皆其塵垢耳,非方外之冥物也。

  【疏】憒憒,猶煩亂也。彼數子者,清高虛淡,安排去化,率性任真。何能強事節文,拘世俗之禮;威儀顯示,悅眾人之視聽哉!

  【釋文】《憒憒》工內反,說文、蒼頡篇並云:亂也,《以觀》古亂反,示也。注同。

  【校】(一)世德堂本〈疒丸〉作疣,注同。(二)冥字依趙諫議本改。下同。世德堂本上冥字誤作私,下冥字誤作弘。(三)見字依世德堂本改。(四)鄭字依中庸注改。(五)世德堂本極作及。

  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一】?」

  【一】【注】子貢不聞性與天道,故見其所依而不見其所以依也。夫所以依者,不依也,世豈覺之哉!

  【疏】方內方外,淺深不同,未知夫子依從何道。師資起發,故設此疑。

  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一】。雖然,吾與汝共之【二】。」

  【一】【注】以方內為桎梏,明所貴在方外也。夫遊外者依內,離人者合俗,故有天下者無以天下為也。是以遺物而後能入群,坐忘而後能應務,愈遺之,愈得之。苟居斯極,則雖欲釋之而理固自來,斯乃天人之所不赦者也。

  【疏】夫聖跡禮儀,乃桎梏形性。仲尼既依方內,則是自然之理,刑戮之人也。故德充符篇云,天刑之安可解乎。

  【二】【注】雖為世所桎梏,但為與汝共之耳。明己恆自在外也。

  【疏】夫孔子聖人,和光接物,揚波同世,貴斯俗禮;雖復降跡方內,與汝共之,而遊心方外,蕭然無著也。

  子貢曰:「敢問其方【一】。」

  【一】【注】問所以遊外而共內之意。

  【疏】方,猶道也。問:「跡混域中,心遊方外,外內玄合,其道若何?」

  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一】。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二】。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三】。」

  【一】【疏】造,詣也。魚之所詣者,適性莫過深水;人之所至者,得意莫過道術。雖復情智不一,而相與皆然。此略標義端,次下解釋也。

  【釋文】《相造》七報反,詣也。下同。

  【二】【注】所造雖異,其於由無事以得事,自方外以共內,然後養給而生定,則莫不皆然也。俱不自知耳,故成無為也。

  【疏】此解釋前義也。夫江湖淮海,皆名天池。魚在大水之中,窟穴泥沙,以自資養供給也;亦猶人處大道之中,清虛養性,無事逍遙,故得性分靜定而安樂也。

  【釋文】《穿池》本亦作地,崔同。◎俞樾曰:定疑足字之誤。穿池而養給,無事而生足,兩句一律。給,亦足也。足與定,字形相似而誤。管子中匡篇:功定以得天與失天,其人事一也。今本定誤作足,與此正可互證。

  【三】【注】各自足而相忘者,天下莫不然也。至人常足,故常忘也。

  【疏】此結釋前義也。夫深水游泳,各足相忘;道術內充,偏愛斯絕;豈與夫呴濡仁義同年而語哉!臨尸而歌,其義亦爾故也。

  【釋文】《相忘》音亡。下同。

  子貢曰:「敢問畸人【一】。」

  【一】【注】問向之所謂方外而不耦於俗者,又安在也。

  【疏】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無有,而疏外形體,乖異人倫,不耦於俗。敢問此人,其道如何?

  【釋文】《畸人》居宜反。司馬云:不耦也。不耦於人,謂闕於禮教也。李其宜反,云:奇異也。

  曰:「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一】。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二】。」

  【一】【注】夫與內冥者,遊於外也。獨能遊外以冥內,任萬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而帝王道成,斯乃畸於人而侔於天也。

  【疏】自此已下,孔子答子貢也。侔者,等也,同也。夫不修仁義,不偶於物,而率其本性者,與自然之理同也。

  【釋文】《而侔》音謀。司馬云:等也,亦從也。

  【二】【注】以自然言之,則人無小大(一);以人理言之,則侔於天者可謂君子矣。

  【疏】夫懷仁履義為君子,乖道背德為小人也。是以行蹩躠之仁,用踶跂之義者,人倫謂之君子,而天道謂之小人也。故知子反琴張,不偶於俗,乃曰畸人,實天之君子。重言之者,復結其義也。

  【校】(一)趙諫議本大作人。

  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處(一)喪【一】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二)怪之【二】。」

  【一】【疏】姓孟孫,名才,魯之賢人。體無為之一道,知生死之不二,故能跡同方內,心遊物表。居母氏之喪,禮數不闕,威儀詳雅,甚有孝容;而淚不滂沱,心不悲戚,聲不哀痛。三者既無,不名孝子,而鄉邦之內,悉皆善之,云其處喪深得禮法也。

  【釋文】《孟孫才》李云:三桓後,才其名也。崔云:才,或作牛。◎李楨曰:以善處喪絕句,文義未完,且嫌於不辭。下蓋魯國三字當屬上為句,不當連下固有云云為句。蓋與應帝王篇功蓋天下義同,言孟孫才以善處喪名蓋魯國。爾雅釋言:弇,蓋也。小爾雅廣詁:蓋,覆也。釋名釋言語:蓋,加也。並有高出其上之意,即此蓋字義也。

  【二】【注】魯國觀其禮,而顏回察其心。

  【疏】蓋者,發語之辭也。哭泣縗絰,同域中之俗禮;心無哀戚,契方外之忘懷。魯人睹其外跡,故有善喪之名;顏子察其內心,知無至孝之實。所以一見孟孫才,遂生疑怪也。

  【校】(一)世德堂本無處字。(二)世德堂本壹作一。

  仲尼曰:「夫孟孫氏盡之矣,進於知矣【一】。唯簡之而不得,【二】夫已有所簡矣。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三】;不知就先,不知就後【四】;若化為物【五】,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六】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七】?吾特與汝,其夢未始覺者邪【八】!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九】,有旦宅而無情死【一○】。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一)【一一】。且也相與吾之耳矣【一二】,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一三】?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一四】。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一五】?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一六】,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一七】。」

  【一】【注】盡死生之理,應內外之宜者,動而以天行,非知之匹也。

  【疏】進,過也。夫孟孫氏窮哀樂之本,所以無樂無哀;盡生死之源,所以忘生忘死。既而本跡難測,故能合內外之宜;應物無心,豈是運知之匹者耶!

  【釋文】《應內》應對之應。

  【二】【注】簡擇死生而不得其異,若春秋冬夏四時行耳。

  【疏】夫生來死去,譬彼四時,故孟孫簡擇,不得其異。

  【三】【注】已簡而不得,故無不安,無不安,故不以生死概意而付之自化也。

  【疏】雖復有所簡擇,竟不知生死之異,故能安於變化而不以哀樂概懷也。

  【四】【注】所遇而安。

  【五】【注】不違化也。

  【疏】先,生也。後,死也。若,順也。既一於死生,故無去無就;冥於變化,故順化為物也。

  【六】【注】死生宛轉,與化為一,猶乃忘其所知於當今,豈待所未知而豫憂者哉!

  【疏】不知之化,謂當來未化之事也。已,止也。見在之生,猶自忘遣;況未來之化,豈復逆憂!若用心預待,不如止而勿為也。

  【七】【注】已化而生,焉知未生之時哉!未化而死,焉知已死之後哉!故無所避就,而與化俱往(二)也。

  【疏】方今正化為人,安知過去未化之事乎!正在生日未化而死,又安知死後之事乎!俱當推理直前,與化俱往,無勞在生憂死,妄為欣惡也。

  【釋文】《惡知》音烏,下同。《焉知》於虔反。下皆同。

  【八】【注】夫死生猶覺夢耳,今夢自以為覺,則無以明覺之非夢也;苟無以明覺之非夢,則亦無以明生之非死矣。死生覺夢,未知所在,當其所遇,無不自得,何為在此而憂彼哉!

  【疏】夢是昏睡之時,覺是了知之日。仲尼顏子,猶拘名教,為昏於大夢之中,不達死生,未嘗暫覺者也。

  【釋文】《覺者》古孝反。注、下皆同。

  【九】【注】以(三)變化為形之駭動耳,故不以死生損累其心。

  【疏】彼之孟孫,冥於變化,假見生死為形之驚動,終無哀樂損累心神也。

  【釋文】《駭形》如字。崔作咳,云:有嬰兒之形。

  【一○】【注】以形骸之變為旦宅之日新耳,其情不以為死。

  【疏】旦,日新也。宅者,神之舍也。以形之改變為宅舍之日新耳,其性靈凝淡,終無死生之累者也。

  【釋文】《旦宅》並如字。王云,旦暮改易,宅是神居也。李本作怛〈忄宅〉,上丹末反,下陟嫁反,云:驚惋之貌。崔本作靼宅。靼,怛也。

  【一一】【注】夫常覺者,無往而有逆也,故人哭亦哭,正自是其所宜也(四)。

  【疏】孟孫冥同生死,獨居覺悟,應於內外,不乖人理。人哭亦哭,自是順物之宜者也。

  【釋文】《所以乃》崔本乃作惡。

  【一二】【注】夫死生變化,吾皆吾之。既皆是吾,吾何失哉!未始失吾,吾何憂哉(五)!無逆,故人哭亦哭;無憂,故哭而不哀。

  【疏】吾生吾死,相與皆吾,未始非吾,吾何所失!若以係吾為意,何適非吾!

  【一三】【注】靡所不吾也,故玄同外內,彌貫古今,與化日新,豈知吾之所在也!

  【疏】庸,常也。凡常之人,識見淺狹,詎知吾之所謂無處非吾!假令千變萬化,而吾常在,新吾故吾,何欣何惡也!

  【釋文】《庸詎》其庶反。下章同。

  【一四】【注】言無往而不自得也。

  【一五】【注】夢之時自以為覺,則焉知今者之非夢耶,亦焉知其非覺耶?覺夢之化,無往而不可,則死生之變,無時而足惜也。

  【疏】厲,至也。且為魚為鳥,任性逍遙,處死處生,居然自得。而魚鳥既無優劣,死生亦何勝負而係之哉!孟孫妙達斯源,所以未嘗介意。又不知今之所論魚鳥者,為是覺中而辯,為是夢中而說乎?夫人夢中,自以為覺;今之覺者,何妨夢中!是知覺夢生死,未可定也。

  【一六】【注】所造皆適,則忘適矣,故不及笑也。排者,推移之謂也。夫禮哭必哀,獻笑必樂,哀樂存懷,則不能與適推移矣。今孟孫常適,故哭而不哀,與化俱往也。

  【疏】造,至也。獻,善也。排,推移也。夫所至皆適,斯亦適也,其常適何及歡笑然後樂哉!若從善事感己而後適者,此則不能隨變任化,與物推移也。今孟孫常適,故哭而不哀也。

  【釋文】《造適》七報反。注同。《獻笑》向云:獻,善也。王云:章也,意有適,章於笑,故曰獻笑。◎家世父曰:造適者,以心取適而已,言笑皆忘也。獻笑者,以笑為歡而已,推排皆化也。極推排之力而冥然安之,窮變化之用而超然去之,乃以游蕩於萬物之表而與天為一。《及排》皮皆反。《必樂》音洛。下同。

  【一七】【注】安於推移而與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與天為一也。自此以上,至於子祀,其致一也。所執之喪異,故歌哭不同。

  【疏】所在皆適,故安任推移,未始非吾,而與化俱去。如此之人,乃能入於寥廓之妙門,自然之一道也。

  【釋文】《寥》本亦作廖,力彫反。李良救反。《天一》崔本作造敵不及笑,獻芥不及 ,安排而造化不及眇,眇不及雄漂淰,雄漂淰不及簟筮,簟筮乃入於漻天一。《以上》時掌反。

  【校】(一)朱桂曜本乃作盈。(二)世德堂本往作生。(三)世德堂本以作似。(四)趙諫議本無注首夫字,注末也字。(五)世德堂本是吾作自吾,兩哉字均作矣。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一】?」

  【一】【注】資者,給濟之謂也。

  【疏】意而,古之賢人。資,給濟之謂也。意而先謁帝堯,後見仲武。問云:「帝堯大聖,道德甚高,汝既謁見,有何敬授資濟之術,幸請陳說耳。」

  【釋文】《意而子》李云:賢士也。《資汝》資,給也。

  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一】。』」

  【一】【疏】躬,身也。仁則恩慈育物,義則斷割裁非,是則明賞其善,非則明懲其惡。此之四者,人倫所貴,汝必須己身服行,亦須明言示物。此是意而述堯教語之辭也。

  許由曰:「而奚來為軹【一】?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塗乎【二】?」

  【一】【疏】而,汝也。奚,何也。軹,語助也。堯將教跡刑害於汝,瘡痕已大,何為更來矣?

  【釋文】《為軹》之是反,郭之忍反。崔云:軹,辭也。李云:是也。

  【二】【注】言其將以刑教自虧殘,而不能復遊夫自得之場,無係之塗也。

  【疏】黥,鑿額也。劓,割鼻也。恣睢,縱任也。轉徙,變化也。塗,道也。夫仁義是非,損傷真性,其為殘害,譬之刑戮。汝既被堯黥劓,拘束性情,如何復能遨遊自得,逍遙放蕩,從容自適於變化之道乎?言其不復能如是。

  【釋文】《黥》其京反。《劓》魚器反。李云:毀道德以為仁義,不似黥乎!破玄同以為是非,不似劓乎!《遙蕩》王云:縱散也。《恣》七咨反,又如字。《睢》郭李云:許維反,徐許鼻反。李王皆云:恣睢,自得貌。《復遊》扶又反。下同。

  意而子曰:「雖然,吾願遊於其藩【一】。」

  【一】【注】不敢復求涉中道也,且願遊其藩傍而已。

  【疏】我雖遭此虧殘,而庶幾之心靡替,不復敢當中路,願涉道之藩傍也。

  【釋文】《其藩》甫煩反,李音煩。司馬向皆云:崖也。崔云:域也。

  許由曰:「不然。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一】。」

  【一】【疏】盲者,有眼睛而不見物;瞽者,眼無眹縫如鼓皮也。作斧形謂之黼,兩己相背謂之黻。而盲瞽之人,眼睛已敗,既不能觀文彩青黃,亦不愛好眉目顏色。譬意而遭堯黥劓,情智已傷,豈能愛慕深玄,觀覽眾妙邪!

  【釋文】《盲者》本又作眇。崔本作目,云:目,或作刑。刑,黥劓也。《以與》音豫。下同。《之好》如字,又呼報反。《黼黻》上音甫,下音弗。《觀》古亂反。

  意而子曰:「夫無莊之失其美,據梁之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皆在鑪捶(一)之間耳【一】。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二】?」

  【一】【注】言天下之物,未必皆自成也,自然之理,亦有須冶鍛而為器者耳。故此之三人,亦皆聞道而後忘其所務也。此皆寄言,以遣云為之累耳。

  【疏】無莊,古之美人,為聞道故,不復莊飾,而自忘其美色也。據梁,古之多力人,為聞道守雌,故不勇其力也。黃帝,軒轅也,有聖知,亦為聞道,故能忘遣其知也。鑪,灶也。錘,鍛也。以上三人,皆因聞道,然後忘其所務以契其真,猶如世間器物,假於鑪冶打鍛以成其用者耳。今何妨自然之理,令夫子教示於我,以成其道耶?故知自然造物,在鑪冶之間,則是有修學冶鍛之義也。

  【釋文】《無莊據梁》司馬云:皆人名。李云:無莊,無莊飾也。據梁,強梁也。《鑪》音盧。《捶》本又作錘。徐之睡反,又之蘂反,一音時蘂反。李云:錘,鴟頭頗口,句鐵以吹火也。崔云:盧謂之瓮。捶當作甀。盧甀之間,言小處也。甀音丈偽反。《鍛》丁亂反。

  【二】【注】夫率性(二)直往者,自然也;往而傷性,性傷而能改者,亦自然也。庸詎知我(三)之自然當不息黥補劓,而乘可成之道以隨夫子耶?而欲棄而勿告,恐非造物之至也(四)。

  【疏】造物,猶造化也。我雖遭仁義是非殘傷情性,焉知造化之內,不補劓息黥,令我改過自新,乘可成之道,隨夫子以請益耶?乃欲棄而不教,恐乖造物者也。◎慶藩案乘,猶載也。成,猶僃也。與詩儀既成兮義同。黥劓則形體不備,息之補之,復完成矣。言造物者使我得遇先生,安知不使我載一成體以相隨耶?此兼采宣氏說,較郭訓為長。

  【校】(一)趙諫議本捶作錘。(二)趙本性作然。(三)世德堂本知我作我知。(四)世德堂本無也字。

  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為汝言其大略【一】。吾師乎!吾師乎!( )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二】,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三】,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四】。此所遊已【五】。」

  【一】【疏】噫,嘆聲也。至道深玄,絕於言象,不可以心慮測,故嘆云未可知也。既請益慇懃,亦無容杜默,雖復不可言盡,為汝梗概陳之。

  【釋文】《曰噫》徐音醫。李云:歎聲也。崔云:亂也。本亦作意,音同。又如字,謂呼意而名也。《我為》于偽反。注同。

  【二】【注】皆自爾耳,亦無愛為於其間也,安所寄其仁義!

  【疏】吾師乎者,至道也。然至道不可心知,為汝略言其要,即吾師是也。(),碎也。至如素秋霜降,碎落萬物,豈有情斷割而為義哉?青春和氣,生育萬物,豈有情恩愛而為仁哉?蓋不然而然也。而許由師於至道,至道既其如是,汝何得躬服仁義耶?此略為意而說息黥補劓之方也。

  【釋文】《()》子兮反。司馬云:碎也。◎盧文弨曰:說文作{敕韭},亦作兗。陸每從敕,訛。今從隸省作()。下並同。

  【三】【注】日新也。

  【釋文】《長於》丁丈反。

  【四】【注】自然,故非巧也。

  【疏】萬象之前,先有此道,智德具足,故義說為長而實無長也。長既無矣,老豈有耶!欲明不長而長,老而不老,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也。雖復天覆地載,而以道為源,眾形彫刻,咸資造化,同稟自然,故巧名斯滅。既其無老無巧,無是無非,汝何所明言耶?

  【五】【注】游於不為而師於無師也。

  【疏】吾師之所遊心,止如此說而已。此則總結以前吾師之義是也。

  顏回曰:「回益矣【一】。」

  【一】【注】以損之為益也。

  【疏】顏子稟教孔氏,服膺問道,覺己進益,呈解於師。損有益空,故以損為益也。

  仲尼曰:「何謂也【一】?」

  【一】【疏】既言益矣,有何意謂?

  曰:「回忘仁義矣【一】。」

  【一】【疏】忘兼愛之仁,遣裁非之義,所言益者,此之謂乎!

  曰:「可矣,猶未也【一】。」

  【一】【注】仁者,兼愛之跡;義者,成物之功。愛之非仁,仁跡行焉;成之非義,義功見焉。存夫仁義,不足以知愛利之由無心,故忘之可也。但忘功跡,故猶未玄達也。

  【疏】仁義已忘,於理漸可;解心尚淺,所以猶未。

  【釋文】《功見》賢遍反。下文同。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一】。」

  【一】【疏】他日,猶異日也。空解日新,時更復見。所言進益,列在下文。

  【釋文】《他日》崔本作異日。下亦然。《復見》扶又反。下同。

  曰:「何謂也【一】?」

  【一】【疏】所言益者,是何意謂也?

  曰:「回忘禮樂矣【一】。」

  【一】【疏】禮者,荒亂之首,樂者,淫蕩之具,為累更重,次忘之也。

  曰:「可矣,猶未也【一】。」

  【一】【注】禮者,形體之用,樂者,樂生之具。忘其具,未若忘其所以具也。

  【疏】虛心漸可,猶未至極也。

  【釋文】《樂生》音洛,又音嶽。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一】?」

  【一】【疏】並不異前解也。

  曰:「回坐忘矣【一】。」

  【一】【疏】虛心無著,故能端坐而忘。坐忘之義,具列在下文。◎慶藩案文選賈長沙鵩鳥賦注引司馬云:坐而自忘其身。釋文闕。

  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一】?」

  【一】【疏】蹴然,驚悚貌也,忘遺既深,故悚然驚歎。坐忘之謂,厥義云何也?

  【釋文】《蹴然》子六反。崔云:變色貌。

  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一】,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二】。」

  【一】【疏】墮,毀廢也。黜,退除也。雖聰屬於耳,明關於目,而聰明之用,本乎心靈。既悟一身非有,萬境皆空,故能毀廢四肢百體,屏黜聰明心智者也。

  【釋文】《墮》許規反。徐又待果反。

  【二】【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疏】大通,猶大道也。道能通生萬物,故謂道為大通也。外則離析於形體,一一虛假,此解墮肢體也。內則除去心識,悗然無知,此解黜聰明也。既而枯木死灰,冥同大道,如此之益,謂之坐忘也。

  【釋文】《去》起呂反。《知》音智。《坐忘》崔云:端坐而忘。◎盧文弨曰:依次當在蹴然之前。

  仲尼曰:「同則無好也【一】,化則無常也【二】。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三】。」

  【一】【注】無物不同,則未嘗不適,未嘗不適,何好何惡哉!

  【釋文】《無好》呼報反。注同。《何惡》烏路反。

  【二】【注】同於化者,唯化所適,故無常也。

  【疏】既同於大道,則無是非好惡;冥於變化,故不執滯守常也。

  【三】【疏】果,決也。而,汝也。「忘遺如此,定是大賢。丘雖汝師,遂落汝後。從而學之,是丘所願。」撝謙退己,以進顏回者也。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一)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一】。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二】。

  【一】【注】此二人相為於無相為者也。今裹飯而相食者,乃任之天理而自爾耳,非相為而後往者也。

  【疏】雨經三日已上為霖。殆,近也。子桑家貧,屬斯霖雨,近於餓病。此事不疑於方外之交,任理而往,雖復裹飯,非有相為之情者也。

  【釋文】《霖雨》本又作淋,音林。左傳云:雨三日以往為霖。《裹》音果。《食》音嗣。注同。

  【二】【疏】任,堪也。趨,卒疾也。子桑既遭飢餒,故發琴聲,問此飢貧從誰而得,為關父母?為是人天?此則歌哭之辭也。不堪此舉,又卒爾詩詠也。

  【釋文】《有不任》音壬。《其聲而趨》七住反。《舉其詩焉》崔云:不任其聲,憊也;趨舉其詩,無音曲也。

  【校】(一)趙諫議本作淋。

  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一】?」

  【一】【注】嫌其有情,所以趨出遠理也。

  【疏】一於死生,忘於哀樂,〔相與〕於無相與,方外之交。今子歌詩,似有怨望,故入門驚怪,問其所由也。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一】!」

  【一】【注】言物皆自然,無為之者也。

  【疏】夫父母慈造,不欲飢凍;天地無私,豈獨貧我!思量主宰,皆是自然,尋求來由,竟無兆朕。而使我至此窮極者,皆我之賦命也,亦何惜之有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