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思務第十二
〔一〕
〔一〕黃震曰:「思務言聞見當務執守。」戴彥升曰:「思務篇言聖人不必同道。」唐晏曰:「此篇義在知其所止。」
夫長於變者,不可窮以詐。通於道者,不可驚以怪。審於辭者,不可惑以言。達〔一〕於義者,不可動以利〔二〕。是以君子博〔三〕思而廣〔四〕聽,進退順〔五〕法,動作合度,聞見欲眾,而采擇欲謹〔六〕,學問欲博而行己〔七〕欲敦〔八〕,見邪而〔九〕知其直,見華而〔一0〕知其實,目不淫於〔一一〕炫燿之色,耳不亂於〔一二〕阿諛之詞,雖利〔一三〕之以齊、魯〔一四〕之富而志不移〔一五〕,談之以王〔一六〕喬、赤〔一七〕松之壽,而行不易〔一八〕,然後能壹〔一九〕其道而定其操,致其事而立其〔二0〕功也〔二一〕。
〔一〕 「達」,原作「遠」,治要注云:「『遠』當作『達』。」今案:子彙本、品節作「達」,據以改正。
〔二〕 「利」,宋翔鳳曰:「本缺一字,依治要補,子彙作『不可動以義』,亦以意補。」今案:子彙本是「利」字,傅校本、唐本、品節亦是「利」字。
〔三〕 「博」,宋翔鳳曰:「本作『廣』,依治要改。」
〔四〕 「廣」,宋翔鳳曰:「本作『博』,依治要改。」
〔五〕 「順」,宋翔鳳曰:「本作『循』,依治要改。」
〔六〕 「謹」,子彙本、品節作「詳」。
〔七〕 「博而行己」,宋翔鳳曰:「本缺四字,依治要補。」案:品節作「博行義」三字,當出肊補。
〔八〕 宋翔鳳曰:「宋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引新語『遠於義』『遠』作『達』,『動以』下有『利』字,又作『進退循法度,動作合禮儀』,又作『學問欲博,而行己欲敦』,與治要多同。」案:論語公冶長:「其行己也恭。」邢疏:「言己之所行,常能恭順,不違忤於物也。」
〔九〕 「而」,宋翔鳳曰:「本作『乃』,依治要。」
〔一0〕「見華而」,宋翔鳳曰:「本作『觀花乃』,依治要改。」
〔一一〕宋翔鳳曰:「本無『於』字,依治要補。」
〔一二〕宋翔鳳曰:「本無『於』字,依治要補。」
〔一三〕「阿諛之詞雖利」,宋翔鳳曰:「本『阿』字下缺六字,依治要補五字。以上並依治要。子彙作『耳不亂阿□之聲,是故語』,接下文。別本作『耳不亂阿譽之聲,士人動』,接下文。並不可信。」案:傅校本作「耳不亂阿亂之聲語」,品節「阿□」作「阿比」。
〔一四〕「齊魯」,宋翔鳳曰:「本作『晉楚』,依治要。」唐晏曰:「孟子:『晉、楚之富,不可及也。』是當時有此語。」
〔一五〕「移」,宋翔鳳曰:「本作『回』,依治要。」
〔一六〕宋翔鳳曰:「本無『王』字,依治要。」
〔一七〕宋翔鳳曰:「本無『赤』字,依治要。」
〔一八〕唐晏曰:「按:喬、松,謂赤松、王喬,秦、漢閒多稱之,神仙之儔也。漢書亦云:『體有喬、松之壽。』」器案:王喬、赤松子列仙傳有傳。簡稱為喬、松,戰國策秦策上:「世世稱孤,而有喬、松之壽。」文選王子淵聖主得賢臣頌:「呴噓呼吸如喬、松。」後漢書馮衍傳顯志賦:「配喬、松之妙節。」又簡稱松、喬,漢書王吉傳:「體有松、喬之壽。」後漢書馮衍傳自論:「庶幾乎松、喬之福。」文選班孟堅西都賦:「庶松、喬之群類。」又張平子西京賦:「美往昔之松、喬。」又思玄賦:「松、喬高跱孰能離。」焦氏易林訟之家人、師之離、離之剝、損之離、夬、歸妹之升俱有「松、喬、彭祖」語,文選曹子桓芙蓉池作詩:「壽命非松、喬。」
〔一九〕「壹」,宋翔鳳曰:「本作『一』,依治要改。」
〔二0〕宋翔鳳曰:「本缺『致其事而立其』六字,依治要補。」
〔二一〕「功也」,宋翔鳳曰:「本無『也』字,依治要補。」案:品節此八字作「安其身而見其功」,亦出肊補。
凡人則不然,目放於富貴之榮,耳亂於不死之道〔一〕,故多棄其所長而求其所短,不〔二〕得其所無〔三〕而失其所有。是以吳王夫差知〔四〕艾陵之可以取〔五〕勝,而不知檇李可以破亡也〔六〕。故事〔七〕或見一〔八〕利而喪萬機,取〔九〕一福而致百〔一0〕禍。夫學者〔一一〕通於神靈之變化,曉於天地之開闔,□□□〔一二〕弛張,性命之短長,富貴之所在,貧賤之所亡,則手足不勞而耳目不亂,思慮不謬〔一三〕,計策不誤,上〔一四〕訣〔一五〕是非於天文,其次定狐疑〔一六〕於世務,廢〔一七〕興有所據,轉移有所守,故道□□□□□〔一八〕事可法也。
〔一〕 列子說符篇:「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文選嵇叔夜養生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蓋自戰代以還,言不死之道者,甚囂塵上矣。
〔二〕 宋翔鳳曰:「本無『不』字,依治要補。」
〔三〕 「無」,宋翔鳳曰:「本作『亡』,依治要改。」
〔四〕 宋翔鳳曰:「『知』下本有『度』字,依治要刪。」
〔五〕 「以取」,宋翔鳳曰:「本無此二字,依治要補。」
〔六〕 「而不知檇李可以破亡也」,宋翔鳳曰:「本作『而不悟句踐將以破凶也』,依治要改。」唐晏曰:「按春秋哀十一年:『五月,公會吳伐齊,齊國書帥師及吳戰于艾陵,齊師敗績,獲國書。於越入吳。」器案:呂氏春秋知化篇:「夫差興師伐齊,戰于艾陵,大敗齊師。」高誘注:「艾陵,齊地。」山東通志以為即艾邑,在萊蕪縣東境。左傳定公十四年:「吳伐越,越子句踐禦之,陳于檇李。句踐患吳之整也,使死士,再禽焉,不動。使罪人三行,屬劍於頸,而辭曰:『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於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歸死。』遂自剄也。師屬之目,越子因而伐之,大敗之。靈姑浮以戈擊闔廬,闔廬傷將指,取其一屨。還,卒於陘,去檇李七里。」杜注:「檇李,吳郡嘉興縣南檇(原作「醉」,據史記越世家正義引改)李城。」
〔七〕 宋翔鳳曰:「本『故』下缺二字,治要有『事』字,無缺。」案:品節「故」連「或」,中間不缺字。
〔八〕 「一」,原作「可」,今據李本、子彙本、程本、兩京本、唐本、品節校改。
〔九〕 「取」,宋翔鳳云:「本作『求』,依治要改。」
〔一0〕「百」,宋翔鳳曰:「本作『萬』,依治要改。」
〔一一〕兩京本無「夫學」二字。
〔一二〕「□□□」,子彙本、唐本缺二字,品節作「人事之」三字,亦屬肊補。
〔一三〕「謬」字原缺,今據子彙本、傅校本、品節補。
〔一四〕器案:「上」上疑挩「太」字,古書言次序,率以「太上」云云、「其次」云云,又「其次」云云言之。
〔一五〕「訣」,崇文本作「決」,傅校作「訣」。器案:訣、決古通。文選江文通別賦:「瀝泣共訣。」李善注:「訣與決音義同。」又潘安仁笙賦:「訣厲悄切。」李善注:「訣厲,謂決斷清冽也。」又鮑明遠東門行:「將去復還訣。」李善注:「訣與決同。」
〔一六〕水經河水注:「風俗通曰:『里語稱:狐欲渡河,無如尾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說。」又見楚辭離騷補注引。
〔一七〕李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無「廢」字。
〔一八〕「□□□□□」,品節作「可成」二字,亦是肊補。
昔舜、禹因盛而治世〔一〕,孔子承衰而作功,聖人不空出〔二〕,賢者不虛生,□□□□□□而歸於善,斯乃〔三〕天地之法而制〔四〕其事,則世之便而設其義。故聖人不必同道〔五〕,□□□□□□〔六〕,好者不必同色而皆美,醜者不必同狀而皆惡,天地之數,斯〔七〕命之象也。日□□□□□□□□八宿並列,各有所主〔八〕,萬端異路,千法異形,聖人因其勢而調之,使小大不得相踰〔九〕,方圓不得相干〔一0〕,分之以度,紀之以節,星不晝見,日不夜照,雷不冬發,霜不夏降。臣不凌君,則〔一一〕陰不□□陽〔一二〕,盛夏不暑,隆冬不霜,黑氣苞日,彗星揚□□〔一三〕,虹蜺冬見,蟄蟲夏藏,熒惑亂宿,眾星失行。聖人因〔一四〕變而立功,由異而致太平〔一五〕,堯、舜〔一六〕承蚩尤之失,而思欽明之道〔一七〕,君子見惡於外,則知變於內矣〔一八〕。桀、紂不暴〔一九〕,則湯、武不仁,才惑於眾非者而改之,□□□□□□□亂之於朝廷,而匹〔二0〕夫治之於閨門。是以接輿〔二一〕、老萊〔二二〕所以避世於窮□□□□□而遠其尊也。君子行之於幽閒,小人厲之於士眾。老子曰:「上德不德。〔二三〕」□□□□□□虛也〔二四〕。
〔一〕 「世」字原缺,今據李本、子彙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品節補。
〔二〕 論衡對作篇:「賢聖不空生。」本此。
〔三〕 「乃」下唐本有□。
〔四〕 「制」,唐本作「治」。
〔五〕 孟子萬章:「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義與此同。
〔六〕 「□□□□□□」,品節作「而皆合」三字,亦是肊補。
〔七〕 「斯」,品節作「性」,唐晏曰:「訛字。」
〔八〕 「日□□□□□□□□八宿並列各有所主」,品節無此十七字。
〔九〕 「踰」字原缺,今據子彙本、品節補。
〔一0〕「干」,原誤「千」,各本俱作「干」,今據改正。
〔一一〕「則」字品節無。
〔一二〕「陰不□□陽」,宋翔鳳曰:「子彙作『陰不侵陽』,無缺。」案:李本、天一閣本、唐本、品節亦作「陰不侵陽」,程本作「陰不□陽」,兩京本作「陰不侵盛陽」。
〔一三〕「揚□□」,宋翔鳳曰:「子彙作『揚光』,不缺。」案:李本、兩京本、天一閣本作「揚光」,程本作「揚□」。
〔一四〕「因」,宋翔鳳曰:「本下有『天』字,依治要刪。」
〔一五〕「變而立功由異而致太平」,宋翔鳳曰:「本作『因天變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依治要改。」
〔一六〕宋翔鳳曰:「本無『舜』字,依治要補。」
〔一七〕宋翔鳳曰:「本缺『明之道』三字,依治要增。」唐晏曰:「按尚書堯典:『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呂刑篇曰:『蚩尤惟始作亂,惟作五虐之刑。』則是堯於刑之欽者,正有鑒於蚩尤之虐也。」器案:堯典:「欽明文思安安。」釋文引馬云:「威儀表備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緯天地謂之文,道德純備謂之思。」唐晏未見治要作「欽明」之文,而以「恤刑」為言,亦逞肊之說也。
〔一八〕宋翔鳳曰:「本無『矣』字,依治要補。」
〔一九〕「暴」字原缺,據子彙本、唐本補。傅校本作「道」。
〔二0〕「匹」,子彙本、兩京本、天一閣本作「臣」,未可據。
〔二一〕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集解:「孔曰:『接輿,楚人。』」邢疏曰:「接輿,楚人,姓陸名通,字接輿也。昭王時,政令無常,乃被髮佯狂不仕,時人謂之楚狂也。」
〔二二〕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正義:「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萊子,故書之。列仙傳云:『老萊子楚人,當時世亂,逃世耕於蒙山之陽,莞葭為牆,蓬蒿為室,杖(疑當作「枝」)木為床,蓍艾為席,菹芰為食,墾山播種五穀。楚王至門迎之,遂去至於江南而止,曰: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也。』」器案: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篇:「孔子曰:『德恭而行信,終日言,不在尤之內,在尤之外。國無道,處賤不悶,貧而能樂。蓋老萊子之行也。』」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道家:「老萊子十六篇。」本注:「楚人,與孔子同時。」文選天台山賦注引劉向別錄:「老萊子,古之壽者。」
〔二三〕老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二四〕唐晏曰:「按陸生之解,不可全見,然以虛字測之,與王注合。」
夫口誦聖人之言,身學賢者之行,久而不弊,勞而不廢,雖未為君□□□□□□已。孔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一〕□□□〔二〕道而行之於世,雖非堯、舜之君,則亦堯、舜也〔三〕。今之為君者則不然,治不以五帝之術,則曰〔四〕今之世不可以道德〔五〕治也〔六〕。為臣者不思〔七〕稷、契〔八〕,則曰今之民不可以仁義正也〔九〕。為子者不執曾、閔之質〔一0〕,朝夕不休〔一一〕,而〔一二〕曰家人不和〔一三〕也。學者不操回、賜〔一四〕之精〔一五〕,晝〔一六〕夜不懈〔一七〕,而〔一八〕曰世所不行也。自人君至於庶人,未有不〔一九〕法聖道而為賢者也〔二0〕。易曰:「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閴其無人。」〔二一〕無人者,非無人也,言無聖賢以〔二二〕治之耳〔二三〕。
〔一〕 論語衛靈公:「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集解:「據見萬物之生,以為四時之始,取其易知。」)乘殷之輅,(集解:「馬曰:『殷車曰大輅,左傳曰:大輅越席,昭其儉也。』」)服周之冕,(集解:「包曰:『冕,禮冠。周之禮,文而備,取其黈纊塞耳,不任視聽。』」)樂則韶舞,(集解:「韶,舜樂也,盡善盡美,故取之。」)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集解:「孔曰:『鄭聲、佞人,亦俱能惑人心,與雅樂、賢人同,而使人淫亂危殆,故當放遠之。』」)
〔二〕 「□□□」,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作「聖人之」三字。
〔三〕 文廷式曰:「陸生陳義及此,是以堯、舜望漢高帝,惜乎高帝卑卑,不足與於高論也。」器案:孟子告子下:「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與此文義同。
〔四〕 「治不以五帝之術則曰」,宋翔鳳曰:「本作『治不法□□□而曰』,中缺三字,今依治要。」今案:子彙本、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作「治不法乎堯、舜,而曰」。
〔五〕 宋翔鳳曰:「治要無『德』字,脫。」
〔六〕 唐晏曰:「按今之為君者,當是指始皇,否則屬泛論耳。」
〔七〕 「思」,李本、子彙本、程本、兩京本、天一閣本、唐本作「師」。
〔八〕 尚書舜典:「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穀。』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九〕 宋翔鳳曰:「本缺『仁義正也』四字,依治要增。」案:子彙本、程本、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作「禮義化也」。
〔一0〕宋翔鳳曰:「『質』本作『賢』,依治要改。」
〔一一〕宋翔鳳曰:「本下有『盡節不倦』四字,依治要刪。」
〔一二〕宋翔鳳曰:「『而』本作『則』,依治要改。」
〔一三〕宋翔鳳曰:「『和』本作『敦』,依治要改。」唐晏曰:「『敦』乃『惇』之假借,厚也。」
〔一四〕回、賜,謂顏回、端木賜也。傳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一五〕宋翔鳳曰:「『不』本作『無』,下缺四字,依治要補。」
〔一六〕「晝」,天一閣本誤「盡」。
〔一七〕宋翔鳳曰:「本下有『循禮而動』四字,依治要刪。」
〔一八〕宋翔鳳曰:「『而』本作『則』。」
〔一九〕宋翔鳳曰:「本無『不』字,依治要增。」
〔二0〕宋翔鳳曰:「『未有不法聖道而為賢者也』,本作『未有法聖人』下缺五字,下又有『為要者寡,為惡者眾』八字,依治要補改。」案:李本、兩京本「為要」作「為善」。
〔二一〕案:此易豐卦上六爻辭也。王弼注曰:「屋,藏蔭之物,以陰處極,而最在外,不履於位,深自幽隱,絕跡深藏者也。既豐其屋,又蔀(上「豐其蔀」注云:「蔀,覆暖鄣光明之物也。」)其家,屋厚家覆,闇之甚也。雖闚其戶,闃其無人,棄其所處,而自深藏也。處於明動尚大之時,而深自幽隱,以高其行,大道既濟,而猶不見,隱不為賢,更為反道,凶其宜也。」
〔二二〕宋翔鳳曰:「『閴其無人。無人者,非無人也,言無聖賢以治之耳』,『閴其無人』下,本缺四字,直接下文『治之耳』,今依治要改補。」
〔二三〕唐晏曰:「按引易以證『為善者寡,為惡者眾』,此古說也。干寶亦謂:『蓋記紂之侈,社稷既亡,言室虛曠也。』」
故仁者在位而仁人來,義者在朝而義士至〔一〕。是以墨子之門多勇士〔二〕,仲尼〔三〕之門多道德〔四〕,文王〔五〕之朝多賢良,秦王之庭多不詳〔六〕。故善者必有所主〔七〕而至〔八〕,惡者必有所因而來。夫〔九〕善惡不空作〔一0〕,禍福不濫生〔一一〕,唯心之所向〔一二〕,志之所行而已矣〔一三〕。
〔一〕 宋翔鳳曰:「『義者』本作『義士』,依治要改。」
〔二〕 呂氏春秋上德篇:「墨者鉅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聽之。』荊王薨,群臣攻吳起於喪所,陽城君與焉,荊罪之,陽城君走,荊收其國。孟勝曰:『受人之國,與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矣,而絕墨者於世不可。』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我將屬鉅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絕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還歿頭前於孟勝。因使二人傳鉅子於田襄子。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傳鉅子於我矣,當聽。』遂反死之。」淮南子泰族篇:「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即此事可見墨子之門多勇士也。
〔三〕 宋翔鳳曰:「本缺『勇士仲尼』四字,依治要補。」案:子彙本、天一閣本、唐本此四字作「□□聖賢」,亦是肊補。
〔四〕 唐晏曰:「此以孔、墨並列,戰國之習慣耳。」案: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正義曰:「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者: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稱,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禮無由得成,故云非禮不成也。道德為萬事之本,仁義為群行之大,故舉此四者為用禮之主,則餘行須禮可知也。道是通物,德是理物,理物由於開通,是德從道生,故道在德上。此經道謂才藝,德謂善行,故鄭注周禮云:『道多才藝,德能躬行。』非是老子之道德也。熊氏云:『此是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今謂道德,大而言之,則包羅萬事;小而言之,則人之才藝善行;無問大小,皆須禮以行之,是禮為道德之具,故云非禮不成。然人之才藝善行,得為道德者,以身有才藝,事得開通,身有美善,於理為得,故稱道德也。』」此說道德之義,其言明且清,且有以知與老子之所謂道德者,區以別矣。
〔五〕 宋翔鳳曰:「『文王』本作『文武』,依治要改。」
〔六〕 宋翔鳳曰:「『詳』本作『祥』,依治要,詳、祥字通。」
〔七〕 「主」,宋翔鳳曰:「治要注云:『作因。』」案:子彙本、天一閣本、傅校本、唐本作「因」。
〔八〕 宋翔鳳曰:「本缺『主而至』三字,子彙作『善者必有所因而至』,別本作『必有所自而生』。依治要補。」
〔九〕 宋翔鳳曰:「本無『夫』字,依治要補。」
〔一0〕宋翔鳳曰:「『作』本作『出』,依治要改。」
〔一一〕「濫生」,宋翔鳳曰:「本作『妄作』,依治要改。」
〔一二〕「向」,天一閣本誤「何」。
〔一三〕宋翔鳳曰:「本無『矣』字,依治要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