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議〔一〕第二十三
明於禍福之實者,不可以虛論惑也;察於治亂之情者,不可以華飾移也〔二〕。是故不疑之事,聖人不謀〔三〕;浮游之說,聖人不聽〔四〕。何者?計不背見實而更爭言也〔五〕。是以明君先盡人情,不獨委夫良將,修己之備,無恃於人〔六〕,故能攻必勝敵,而守必自全也。
〔一〕 ○鐸按:上篇駁公卿大夫之非議,此則進而責主上之惑邪說矣,故別為篇。
〔二〕 韓非子姦劫弒臣篇云:“聖人者,審於是非之實,察於治亂之情也。”
〔三〕 韓非子內儲說上:‘惠子曰:“凡謀者,疑也。疑也者,誠疑以為可者半,以為不可者半。”’
〔四〕 禮記緇衣云:“大人不倡游言”,鄭注:‘“游’猶“浮”也,不可用之言也。’漢書韓安國傳云:“訹邪臣浮說。”史記蘇秦傳云:“明主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
〔五〕 詩小旻云:“維邇言是爭。”漢書灌夫傳:‘韓安國云:“
譬如賈豎女子爭言,何其無大體也!”’
〔六〕 孫子九變篇云:“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羌始反時,計謀未善,黨與未成,人眾未合,兵器未備,或持竹木枝,或空手相附〔一〕,草食散亂〔二〕,未有都督〔三〕,甚易破也。然太守令長,皆奴怯畏●不敢擊〔四〕。故令虜遂乘勝上彊,〔五〕破州滅郡,日長炎炎〔六〕,殘破三輔,覃及鬼方〔七〕。若此已積十歲矣。百姓被害,迄今不止。而癡兒騃子〔八〕,尚云不當救助,且待天時。用意若此,豈人也哉!
〔一〕 王先生云:‘“附”疑“搏”。’○鐸按:“附”疑當作“
拊”。
〔二〕 “草食”疑當為“草舍”。後漢書馮異傳云:“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晨夜草舍。”○俞樾云:‘汪說非也。“草食”當為“草創”。“創”字缺其半,因誤為“食”耳。實邊篇云:“前羌始叛,草創新起。”是其明證。’○鐸按:俞說至確。古書倉、食二字多相亂。墨子七患篇:“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凶饑。”今本“倉”訛作“食”,商君書去強篇:“竟內食口之數。”今本“食”訛作“
倉”,皆其例。又“草創”已見勸將篇,義詳彼注。
〔三〕 漢書敘傳敘西域傳云:“昭、宣承業,都護是立,總督城郭,三十有六。”“都督”即謂都護總督也。魏志夏侯惇傳云:“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其後遂以名官。
〔四〕 奴,讀為“駑”。漢書蘇建後武傳:‘李陵曰:“陵雖駑怯。”’亦見霍光諸葛豐傳。武帝紀:“天漢三年,匈奴入雁門,太守坐畏?棄市。”閩粵王傳云:“東粵王餘善發兵距漢,漢使大司農張成、故山州侯齒將屯,不敢擊,卻就便處,皆坐畏懦誅。”畏●、畏?、畏懦義並同。“擊”上當有“討”字,見下篇。後漢書西羌傳云:“時羌歸附既久,無復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負板案以為楯,或執銅鏡以象兵。郡縣畏懦不能制。”本此及實邊篇。
〔五〕 史記高祖紀云:“秦兵強,常乘勝逐北。”“上”疑“自”之誤。黥布傳云:“楚王恃戰勝自彊。”○鐸按:“上”謂虜勢騰上,字蓋不誤。
〔六〕 吳語:‘申胥曰:“日長炎炎。”’韋昭注:“炎炎,進貌。”
〔七〕 詩蕩。
〔八〕 說文云:“癡,不慧也。譺,騃也。●,騃也。佁,癡貌,讀若騃。”癡、譺、●、佁、騃同字。方言云:“癡,騃也。”周禮司刺:“三赦曰蠢愚”,鄭注:“蠢愚,生而癡騃童昏者。”漢書息夫躬傳云:“左將軍公孫祿、司隸鮑宣,皆外有直項之名,內實騃不曉政事。”後漢書獨行傳:‘戴就曰:“薛安庸騃。”’
夫仁者恕己以及人〔一〕,智者講功而處事〔二〕。今公卿內不傷士民滅沒之痛,外不慮久兵之禍〔三〕,各懷一切〔四〕,所脫避前〔五〕,苟云不當動兵,而不復知引帝王之綱維〔六〕,原禍變之所終也。
〔一〕 說文云:“恕,仁也。”管子版法解云:“取人以己者,度恕而行也。度恕者,度之於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楚辭離騷云:“羌內恕己以量人兮。”漢書晁錯傳云:“取人以己,內恕及人。”杜周傳杜欽對策云:“克己就義,恕以及人。”
〔二〕 魯語云:“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周語云:“言智必及事”,韋昭注:“能處事物為智。”文十八年左傳云:“德以處事,事以度功。”禮記文王世子鄭注:‘“物”猶“事”也。’
〔三〕 孫子作戰篇云:“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四〕 後漢紀和帝永元十三年班超上書曰:“公卿大夫,咸懷一切,而莫肯遠慮。”後漢書左雄傳云:“各懷一切,莫慮長久。”按漢書平帝紀元始元年顏師古注:“一切者,權時之事,非經常也。猶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
〔五〕 句有誤字。續漢書五行志劉昭注載延光四年馬融上書云:“
臣恐受任典牧者,苟脫目前,皆粗圖身一時之權,不顧為國百世之利。”“所脫避前”,意當與“苟脫目前”同。漢紀成帝永始元年王仁上疏云:“萬乘之主,當持久長,非一切畢決目前者。”
〔六〕 管子禁藏篇云:“法令為維綱。”
易制禦寇〔一〕,詩美薄伐〔二〕,自古有戰,非乃今也〔三〕。傳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兵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聖人所以興,亂人所以廢〔四〕。”齊桓、晉文、宋襄,衰世諸侯,猶恥天下有相滅而己不能救〔五〕,況皇天所命四海主乎?晉、楚大夫,小國之臣,猶恥己之身而有相侵〔六〕,況天子三公典世任者乎?公劉仁德,廣被行葦〔七〕,況含血之人,己同類乎〔八〕?一人吁嗟,王道為虧,況滅沒之民百萬乎?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九〕。”父母〔一0〕之於子也,豈可坐觀其為寇賊之所屠剝〔一一〕,立視其為狗豕之所噉食乎〔一二〕?
〔一〕 易蒙上九:“利禦寇。”盧學士云:‘“制”疑“利”。’
〔二〕 漢書韋賢傳劉歆議曰:‘臣聞周室既衰,四夷並侵,獫狁最彊,于今匈奴是也。至宣王而伐之,詩人美而頌之曰:“薄伐獫狁,至于太原。”’顏師古注:“小雅六月之詩也。”
〔三〕 詩載芟云:“匪今斯今,振古如茲。”趙策蘇秦說趙王曰:“大王乃今然後得與士民相親。”
〔四〕 襄廿七年左傳。
〔五〕 公羊傳云:“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鐸按:僖二年、十四年。
〔六〕 成十六年左傳:‘欒武子曰:“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鐸按:武子,晉大夫欒書也。
〔七〕 孫侍御云:‘漢儒相承以行葦為公劉之詩,蓋本三家舊說也。吳越春秋:“公劉慈仁,行不履生草,運車以避葭葦。”列女傳晉弓工妻曰:“君聞昔者公劉之行乎?羊牛踐葭葦,惻然為民痛之。”後漢書寇榮傳:“公劉敦行葦,世稱其仁。”蜀志彭羕傳:“體公劉之德,行勿翦之惠。”班彪北征賦:“慕公劉之遺德,及行葦之不傷。”並與此同。’○鐸按:德化篇亦云:“公劉厚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猶感德。”與此篇所說並魯詩義,而齊、韓詩義同。說見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十六。
〔八〕 史記律書云:“自含血戴角之獸,見犯則校,而況於人?”孟子云:“聖人與我同類者。”
〔九〕 洪範。
〔一0〕“父母”二字舊脫,據程本補。○鐸按:“父母”二字以兩句相連而誤脫。列子仲尼篇云:“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非”上脫“有母”二字,例與此同。參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六。
〔一一〕漢書王莽傳云:“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鐸按:“屠剝”猶言“屠殺”耳。莽傳下文云:“
量度五臟,以竹筳導其脈,知所終始,云可以治病。”則是以罪犯作人體解剖,不當引以說此。
〔一二〕孟子云:“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漢書貢禹傳云:“今民大飢而死,死又不葬,為犬豬所食。”
除其仁恩〔一〕,且以計利言之〔二〕。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願察開闢以來〔三〕,民危而國安者誰也?下貧而上富者誰也?〔四〕故曰:“夫君國將民之以,民實瘠,而君安得肥〔五〕?”夫以小民受天永命〔六〕,竊願聖主深惟國基之傷病〔七〕,遠慮禍福之所生〔八〕。
〔一〕 莊子天下篇云:“以仁為恩。”淮南子繆稱訓云:“仁者,積恩之見證也。”漢書丙吉傳云:“誠其仁恩內結於心也。”
〔二〕 商子算地篇云:“民生則計利。”孟子云:“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
〔三〕 御覽一引尚書中侯云:“天地開闢。”
〔四〕 “下”、“上”舊互置。按管子山至數篇云:“民富君無與貧,民貧君無與富。”荀子富國篇云:“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
〔五〕 楚語云:“夫君國者,將民之與處。民實瘠矣,君安得肥?”詩江有汜鄭箋云:‘“以”猶“與”也。’○鐸按:下文“是以晏子輕囷倉之蓄”,亦以“以”為“與”。又治要引楚語上亦無“矣”字,與此同。
〔六〕 書召誥。○鐸按:此經巫列篇亦引,說詳彼。
〔七〕 方言云:“惟,凡思也。”
〔八〕 管子君臣下篇云:“審知禍福之所生。”
且夫物有盛衰,時有推移,事有激會,人有變〔一〕化〔二〕。智者揆象,不其宜乎!孟明補闕於河西〔三〕,范蠡收責於姑胥〔四〕,是以大功建於當世,而令名傳於無窮也〔五〕。
〔一〕 舊作“愛”。
〔二〕 史記蔡澤傳云:“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平準書贊云:“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推移”注見斷訟篇。
〔三〕 文三年左傳。○鐸按:魯僖公三十三年四月,秦、晉殽之戰,晉虜孟明。後放歸,秦穆公不替孟明。及文三年五月,秦伐晉,渡茅津,封殽尸而還,遂霸西戎,用孟明也。故曰“孟明補闕於河西”。
〔四〕 “姑”舊作“故”。姑胥即姑蘇也。後漢紀光武紀二方望謝隗囂書云:“范蠡收績於姑蘇。”後漢書隗囂傳作“范蠡收責勾踐”。章懷注:“收責,謂收其罪責也。”按“收責”讀如齊策“收責於薛”,言破吳以償會稽之敗,如歸責然也。後漢紀作“績”,蓋袁氏所改。
〔五〕 秦策:‘蘇秦曰:“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後可建大功。”’史記司馬相如傳喻巴蜀檄云:“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今邊陲搔擾〔一〕,日放族禍〔二〕,百姓晝夜望朝廷救己〔三〕,而公卿以為費煩不可。徒竊笑之〔四〕,是以〔五〕晏子“輕囷倉之蓄而惜一杯之鑽”何異〔六〕?今但知愛見薄之錢穀〔七〕,而不知未見之待民先也;知傜役之難動〔八〕,而不知中國之待邊寧也〔九〕。
〔一〕 成十三年左傳云:“虔劉我邊垂。”垂、陲古字通。說文云:“騷,擾也。”“搔”與“騷”同。漢書敘傳云:“外內搔擾。”
〔二〕 後漢書竇融傳云:“隗囂自知失河西之助,族禍將及。”寒朗傳云:“舊制,大罪禍及九族。”“放”疑當作“被”,實邊篇云:“百姓暴被殃禍”,即其證。○鐸按:下篇云:“或覆宗滅族”,即此所謂“族禍”。
〔三〕 襄十六年左傳:‘穆叔曰:“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領西望,曰庶幾乎!”’杜注:“庶幾晉來救。”漢書韓信傳:‘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而來佐我!”’
〔四〕 後漢書西羌傳虞詡云:“公卿選懦,容頭過身,張解設難,但計所費,不圖其安。”意與此同。○鐸按:上篇“而論者多恨不從惑議。余竊笑之,所謂媾亦悔”云云,乃節信笑諸論者也。此亦當同。
〔五〕 “以”猶“與”也。○鐸按:例見上文。
〔六〕 今晏子無此文。○鐸按:蓋他書載晏子有此語,非必見晏子春秋。“鑽”疑當作“饡”。說文:“饡,以羹澆飯也。”作“鑽”則與“囷倉之蓄”不類矣。
〔七〕 續漢書百官志云:“大司農掌諸錢穀金帛諸貨幣。郡國四時上月旦見錢穀簿,其逋未畢,各具別之。邊郡諸官請調度者,皆為報給,損多益寡,取相給足。”○鐸按:“薄”即“簿”字,漢隸草、竹字頭不分。
〔八〕 漢書高帝紀云:“常繇咸陽”,應劭曰:“繇者,役也。”顏師古注:‘繇,讀曰“傜”。’說文云:“役,戍邊也。”傜、繇,役,並通。○鐸按:說文:“役,古文從人。”“傜役”亦見下篇。
〔九〕 鹽鐵論地廣篇云:“散中國肥饒之餘,以調邊境。邊境強則中國安。”急就篇云:“邊境無事,中國安寧。”後漢書龐參傳:“
永初元年,涼州先零種羌反叛,遣車騎將軍鄧騭討之。”參上書有云:“方今西州流民擾動,而徵發不絕,重之以大軍,疲之以遠戍,農功消於轉運,資財竭於徵發。宜且振旅,督涼州士民轉居三輔,休徭役以助其時,止煩賦以益其財。”節信所云,正謂參等。
詩痛“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一〕”。今公卿苟以己不被傷,故競割國家之地以與敵,殺主上之民以餧羌。為謀若此,未可謂知,為臣若此,未可謂忠〔二〕,才智未足使議〔三〕。
〔一〕 北山。○鐸按:鄒漢勳讀書偶識三云:“如潛夫此言,則北山亦主於邊患。此北山對東國、南國,殆幽、并之北山也。”又“慘慘”程本作“慘以”,蓋三家詩異文。
〔二〕 史記蘇秦傳秦說魏襄王云:“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姦人,非忠臣也。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時之功,而不顧其後,願大王孰察之。”此文大旨本於彼。
〔三〕 藝文類聚四十八引桓子新論云:“堯試舜於大麓者,錄天下事,如今之尚書官矣。宜得大賢智,乃處議持平焉。”
且凡四海之內者,聖人之所以遺子孫也;官位職事者,群臣之所以寄其身也。傳子孫者,思安萬世〔一〕;寄其身者,各取一闋〔二〕。故常其言不久行,其業不可久厭〔三〕。夫此誠明君之所微察也,而聖主之所獨斷〔四〕。今言不欲動民以煩可也。即然〔五〕,當修守禦之備。必今之計,令虜不敢來,來無所得〔六〕;令民不患寇,既無所失。今則不然,苟憚民力之煩勞,而輕使受滅亡之大禍。非人之主,非民之將,非主之佐,非勝之主者也〔七〕。
〔一〕 新書過秦上篇云:“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漢書佞幸董賢傳:‘王閎云:“陛下承宗廟,當傳子孫於無窮。”’
〔二〕 闋,讀為“缺”。“一缺”猶今言“一任”矣。
〔三〕 “久行”上有脫字。方言云:“厭,安也。”漢書匈奴傳贊云:“規事建議,不圖萬世之固,而媮恃一時之事者,未可以經遠也。”○鐸按:疑當作“故其言常不久行”,無脫字。
〔四〕 管子明法解云:“明主者,兼聽獨斷。”霸言篇云:“獨斷者,微密之營壘也。”
〔五〕 ○鐸按:“即”猶“若”也。說詳經傳釋詞卷八。
〔六〕 “來”字舊不重。按後漢書陳俊傳云:“光武遣俊將輕騎馳出賊前,視人保壁堅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賊至無所得,遂散敗。”即此意也。漢書晁錯傳云:“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後未易服也。”
〔七〕 孫子用閒篇文。“民”作“人”,無“非人之主”句。
且夫議者,明之所見也;辭者,心之所表也〔一〕。維其有之,是以似之〔二〕。諺曰:“何以服很?莫若聽之〔三〕。”今諸言邊可不救而安者,宜誠〔四〕以其身若子弟補邊太守令長丞尉,然後是非之情乃定,救邊乃無患。邊無患,中國乃得安寧。
〔一〕 呂氏春秋離謂篇云:“辭者,意之表也。”
〔二〕 詩裳裳者華。○鐸按:新序雜事一云:“唯善故能舉其類”,下引此詩證之。劉向習魯詩,此蓋亦用魯義也。
〔三〕 說文云:“很,不聽從也。”禮記曲禮云:“很毋求勝”,鄭注:“很,鬩也。謂爭訟也。”
〔四〕 “誠”疑“試”。○鐸按:“誠”字當在“宜”上,傳寫誤倒耳。下篇云:“今誠宜權時令邊郡舉孝一人,廉吏世舉一人。”是其語例。箋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