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 宋元学案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070卷 卷七十 滄洲諸儒學案(下)

  ◆宏齋門人(劉、李三傳。)

  文元饒雙峰先生魯(別為《雙峰學案》。)

  忠敏趙先生范

  趙范,字武仲,衡山人,忠肅公方子。與弟忠靖葵俱有大志。少從鄭清之、牟子才學,從父軍中。嘉定間,嘗與忠靖殲金人于高頭。累官知揚州、淮東安撫副使,屢立戰功,進工部尚書沿江制置副使。後為京湖安撫制置使,兼知襄陽。卒,諡忠敏。(參《姓譜。》)

  忠靖趙庸齋先生葵

  趙葵,字南仲,忠敏弟也。以功累官知滁州。度李全必叛,乃聚兵為戰守計。及全寇揚州,先生率眾與戰,出奇破之,斬全以歸。淳祐中,進端明殿學士,知潭州。後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魯國公。先生有英武之才,累立大勳,朝廷倚之為重者二十年。卒,贈太傅,諡忠靖。子溍。(同上。)

  (梓材謹案:《宋史》先生本傳:「與兄范俱有志事功,父方器之,聘鄭清之、牟子才為之師,又遣從南康李燔為有用之學。」是先生固李敬子弟子也。)

  方連雲先生暹(別見《勉齋學案》。)

  布衣宋先生斌(見上《晦翁門人》。)

  進士許先生應庚(別見《雙峰學案》。)

  ◆槎溪門人

  提刑鄒先生應博

  鄒應博,泰寧人。受學于廖槎溪。開禧初,登第。寶慶中,監行在都進院。奏對,謂:「《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朱熹謂人不能無人心,亦未嘗無道心。人心者,如飲食男女、好樂忿懥之類是也。若無此,則何以為人乎!惟其縱而不知檢,則逐物而遷,故曰『人心惟危』也。道心者,良能良知也,而此心必甚微而難見。聖人充吾良能良知之心,使天理流行而昭著,則人心自入于檢防之中也。」嘗知婺州、蘇州,提點江南西路刑獄,為真西山所薦云。

  推官陳貫齋先生沂(別見《北溪學案》。)

  ◆果齋門人

  清忠牟存齋先生子才(別見《鶴山學案》。)

  縣令葉先生釆

  葉釆,建安人,安仁令子是之仲子也。鄉貢進士。于李公晦,從公晦問學,得其指歸。(參《真文忠集》。)

  (梓材謹案:《學案》原底于《葉平巖傳》云:「初事節齋,後事方子。」方子即公晦。蓋宋有兩葉釆,事節齋者平巖,事公晦者先生,因同名而誤及之耳。又案:先生嘗為昌化宰。見胡石塘所作《陳孝子傳》。)

  推官陳貫齋先生沂(別見《北溪學案》。)

  ◆毅齋門人

  祕書王唐卿先生世傑

  王世傑,字唐卿,義烏人。官祕書丞。初徐文清公倡道丹溪上,及門者或仕或不仕,皆時聞人。文清之學,蓋親得于考亭,而先生則有得于文清者也。(參《黃文獻集》。)

  左司朱勵志先生元龍

  朱元龍,字景雲,義烏人。嘉定十六年進士,歷除宗正丞,兼權左司郎官。宦官陳恂益求建節,事下都司議。先生擬曰:「優異內官,龍賁節鉞,雖出于特恩,主張國是,愛惜名器,必由于公論。不可。」宰臣傳旨,令改擬。對曰:「吾職可罷,筆不可改也。」有宗室與民論圩田,眾莫敢決。先生曰:「于法,品官不許佃民田,奈何天子屬籍之親,乃爭田訟邪﹖」毅然決之。時議括兩淮浮鹽,先生謂:「朝廷而行商賈之事,廟堂而踵諸閫之規,使史氏書曰:『括浮鹽,自今日始。』不可。」又兩上封事,自宮禁朝廷以及百官萬民皆痛切言之。先是,史嵩之在督府,先生劾其殺富民王倫為非,已而嵩之入相,遂斥去,予祠。(參《王華川集》。)

  (雲濠謹案:王忠文嘗序先生《左司集》云:「始公受學鄉先生毅齋徐公僑,又從四明絜齋袁公遊。」公之學蓋會朱、陸之異以為同。其予祠也,家居十年以卒,又稱先生為厲志先生。「厲志」一作「勵志」。)

  葉通齋先生由庚

  葉由庚,字成甫,義烏人。生而口吃,嗜讀書。試有司不中,遂絕意進取。時徐文清倡明朱子之學,先生執經從之。文清授以中、誠、仁、命、性、心六字之說。與金華何北山、王魯齋辯析理學,不立異,不苟同,虛己精索,必求真是之歸。其誨學者曰:「古之人知行並進,若纏蔽于文字間,待其知至而後行,是終無可行之日也。」人以為名言。學者稱通齋先生。

  鄉貢朱先生中

  朱中,義烏人,徐文清弟子。著《太極演說》、《經世補遺》。(補。)

  (雲濠謹案:先生宋鄉貢進士,為文清高第弟子。見宋潛溪所銘先生孫裕軒墓碣。)

  ◆雲莊家學

  劉垕,字伯醇,建陽人,雲莊之子,自號靜齋。補承務郎,知江寧縣,辟制置司幕官。以收李全功,轉朝請大夫,知常州、衡州,移南劍州,以疾不赴,與學徒熊竹谷輩講道終其身。(參《姓譜》。)

  ◆雲莊門人

  推官陳貫齋先生沂(別見《北溪學案》。)

  ◆允夫門人

  縣尉董槃澗先生銖(見上《晦庵門人》。)

  ◆元善門人

  文忠真西山先生德秀(別為《西山真氏學案》。)

  ◆蒙谷門人

  文忠江古心先生萬里(父煜。附門人陳偉器。)

  江萬里,字子遠,都昌人。自其父煜始業儒。先生少神雋,有鋒穎,連舉于鄉。入太學,有聲。理宗在潛邸,嘗書其性名几硯閒。以舍選出身,歷知吉州,創白鷺洲書院。權知隆興府,創宗濂書院。遷考功郎官,命旋寢。久之,以駕部郎官召,遷尚右兼侍講。史嵩之罷相,拜監察御史,仍兼侍講。未幾,遷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又遷待御史,未及拜。先生器望清峻,論議風釆,傾動一時,帝眷注尤厚。既而坐騰謗閒廢者十有二年。後陸德輿嘗辨其非辜于帝前。賈似道宣撫兩浙,辟參謀官。歷遷刑部侍郎,兼國子祭酒、侍讀。入對,遷權吏部尚書,又拜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隨以言者去官。後以原職知建寧府,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度宗即位,召同知樞密院事,又兼權參知政事。先生始雖俛仰容默,然性峭直,臨事不能無言。似道常惡其輕發,故每入不能久在位。似道以去要君,帝初即位,呼為師相,至涕泣拜留之。先生以身掖帝云:「自古無此君臣禮,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復言去。」似道不知所為,下殿舉笏謝曰:「微公,似道幾為千古罪人。」然以此言忌之。帝在講筵,每問經史疑義及古人姓名,似道不能對,先生常從旁代對。時王夫人頗知書,帝語夫人以為笑。似道聞之,積怒,謀逐之。先生四丐祠,不候報出關。加資政殿大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不拜,予祠。後二年,知太平州兼提領江、淮茶鹽兼江東轉運使,召拜參知政事,進封南康郡公。既至,拜左丞相,兼樞密使。丐祠,加觀文殿大學士知福州,辭,依舊職,提舉洞霄宮。又授知潭州、湖南安撫大使,加特進,尋予祠。時咸淳九年,先生年七十有六矣。明年,元兵渡江,先生隱草野間,為遊騎所執,大詬,欲自戕,既而脫歸。始先生聞襄、樊失守,鑿池芝山後圃,扁其亭曰「止水」,人莫諭其意。及聞警,執門人陳偉器手曰:「大勢不可支,余雖不在位,當與國為存亡。」及饒州城破,軍士執其弟萬頃,索金銀不得,支解之。先生竟赴止水死。事聞,贈太傅、益國公。後加贈太師,諡文忠。(參史傳。)

  (樟材謹案:《儒林宗派》以先生為林子武門人。)

  ◆古心學侶

  縣令劉月澗先生南甫(附從子由聖。)

  劉南甫,字山立,號月澗,吉水人。年十七,以治《尚書》擢嘉熙二年進士第。為縣安遠,能去淫祠,人稱神明。警敏絕倫,最為江丞相萬里所重。歐陽巽齋雖與為輩行,然師事之。其學傳于從子□□,字由聖,號方壺先生。(參《解春雨集》。)

  (梓材謹案:《吉水縣志》載先生嘗講學白鷺書院。書院為江承相所創,則先生本

  ◆古心學侶也。)

  ◆竹隱家學

  知州傅先生壅

  傅壅,字仲珍,忠簡之子。慶元中登第。知崇安縣,創均惠倉,增學田,立義,邑人為立祠。用課最,歷大理寺丞。審冤獄得實,卿以下患之。臺諫劾罷。旋以獄直知南劍州,改漳州。先是,忠簡兄弟相繼守漳,先生治如其父,邦人安之。徙撫州,以都官郎召,未至,卒。

  徽猷傅先生康

  傅康,字仲良,忠簡之子。以父任知古田縣,猾胥匿簿書,賦入日少,先生籍其家,出所匿,復得實,邑計以饒。為司農寺丞,知汀州。時兄仲珍守漳,其父往來就養,鄉人榮之。徙南劍,發奸摘伏,吏不敢欺,累進司農少卿,兼左司諫,練熟典章,上甚材之。晚知袁州,直徽猷閣致仕。

  ◆性善門人

  文安趙星渚先生景緯

  趙景緯,字德父,於潛人。少勤學,弱冠得周、程諸書讀之,恨不及登朱子之門。朱子門人葉味道謂之曰:「度正,吾黨中第一人。」遂往見,首誨以求放心為本。由是往來葉、度之閒,研索益精。入太學,登淳祐進士第。授江陰軍教授,諸生守其矩度。丁母憂,以祿不逮養,服闋不調。作讀易庵懸霤山。每進華秩,必固辭。歷知台州,兩辭,不許,趣命益嚴。至郡,以化民成俗為先務,取陳述古《諭俗文書》示諸邑,且自為之說,使其民更相告諭、諷誦、服行,期無失墜,。約束官吏擾民五事。取《孝經庶人章》為四言,詠贊其義,使朝夕歌之,至有為之感涕者。舉遺逸車若水、林正心于朝。旌孝行,作《訓孝文》以勵其俗。平重刑,懲譁訐,治豪橫。建黃嚴縣社倉六十有六。其善政不可殫載。進考功郎,四辭新命,且乞于赤城、桐柏之間,釆藥著書,庶幾有補後學,使病廢之身不為無用于聖世,不許。御批兼崇政殿說書,三辭,不許。乃造朝,侍緝熙殿,以《易》進講,論「聖人體元之妙在惟幾,人君得此,則天下有治而無亂,人事有吉而無凶矣」。又曰:「惕厲祗懼,乃天心之所存。聖人先處于憂,故能無憂,先處以危,故能無危;若乃先自處于安樂,則憂危乘之矣。」又論監司守令,「舉刺不當,不足以服天下之心。」彗出于柳,先生應詔上封事。拜太府少卿,以直敷文閣知嘉興府,辭,乞奉祠,不許。拜宗正少卿,兼侍講,乞祠還家,御筆趣行,除兼權工部侍郎,時又命兼權中書舍人,三辭,不許。以《禮記》進講,開陳敬恕之義。封還濫恩詞頭,帝從之。進權禮部侍郎,兼修玉牒,再辭,不許。進《聖學四箴》:一曰惜日力以致其勤,二曰精體認以充其知,三曰屏嗜好以專其業,四曰謹行事以驗其用。授集英殿修撰、知建寧府。召為中書舍人,進顯文閣待制,乞祠,遂差提舉玉隆萬壽宮。未幾,疾作,謝醫卻藥,曰:「使我清心以順天命,毋重惱我懷。」拱手三揖而卒。詔特贈四官至中奉大夫,諡文安。(參《史傳》。)

  (梓材謹案:先生號星渚,見車玉峰所作《台州新蠲五邑坊場河渡錢記》。)

  ◆北山家學

  忠肅陳先生韡(別見《水心學案》。)

  ◆復齋門人

  山長黃德遠先生績(見下《瓜山門人》。)

  ◆蒙齋門人

  州判董介軒先生夢程(別為《介軒學案》。)

  ◆槃澗家學

  州判董介軒先生夢程(別為《介軒學案》。)

  ◆槃澗門人

  董復齋先生琮

  程古山先生正則(並見《介軒學案》。)

  ◆蓮塘門人

  進士陽字溪先生枋

  楊枋,號字溪,稱大陽先生。有《易說》。

  (梓材謹案:先生銅梁人,淳祐中進士。見《四川總志》。又案:大陽五世孫有撰《玉井易說》者,佚其名。)

  陽存齋先生岊

  陽岊,號存齋,稱小陽先生。有《易說》。

  (梓材謹案:大、小陽先生及韓禮部傳,原與靜清同卷,為《四明朱門學案》之一,謝山改定為《靜清學案》,靜清以上,併入是卷。)

  ◆遠庵家學

  方先生丕父(別見《勉齋學案》。)

  ◆二竇門人

  衛先生炳

  衛炳,字晦仲,句容人也。從二竇兄弟遊,不為今學,而為古學,落落不苟。二竇嘗介之以見漫塘,稱「其氣肅而言質,空谷足音」。顧早卒,君子惜之。(補。)

  ◆靜一門人

  衛先生翼

  衛翼,字翼之,句容人。從湯靜一遊,即晦仲從兄弟也。漫塘稱其有遠韻。(補。)

  ◆玉峰門人

  知軍江先生塤(別見《西山真氏學案》。)

  ◆瓜山門人

  山長黃德遠先生績

  黃績,字德遠,莆田人。初遊淮、浙,參諸老。已而從陳師復、潘謙之二子遊。及二字卒,同門友築東湖書堂,而請田于官以祀之,讀約聚講如二子規約,由是學者皆就正于先生。郡守推入尊德堂,以繼劉彌昭,又辟充涵江書院山長。先生以「獨不懼」名齋。所著有《四書遺說》、《近思錄義類》。

  蘇先生國台

  蘇國台,仙遊人,辰州守權子。從潘柄講學。(補。)

  ◆溪齋門人

  趙省之先生雷

  趙雷,字省之,縉雲人。滕溪齋弟子。(參《儒林宗派》。)

  ◆德章家學

  縣令滕萬菊先生鉛

  滕鉛,字和叔,婺源人,合肥令德章之子。為安仁令。所得所授,學有源委。注《尚書》行于世。(參《姓譜》。)

  ◆洞源門人

  黃先生輔(別見《勉齋學案》。)

  李仁垕,字載叔,德興人也,直煥章閣駿之子。官鎮江都稅院監。從胡伯量學,二十八歲而卒。漫塘劉文清公志其墓曰:「載叔來金壇,伯量與偕。載叔出語稍易,舉事稍偏,伯量必正色折之,載叔歛衽謝惟謹。平生所見後生敬事師友,未有如載叔者。伯量去,人謂『載叔稍自適矣』。載叔對曰:『方胡先生在,吾飲酒過三酌輒醉,醉而安寢,恃以無失。及先生去,吾飲不醉,然其寐也,憂其不能無失。吾敢以離群索居為樂也哉!』其初至金壇,得一室蕭寺中,僅容兩几,廩無繼粟,庖無繼肉,人謂當重不堪,而載叔不之戚也。比憲檄下,令入幕,載叔反以侵官出位為戒,遲久之。求益于其友,則載叔之死,豈徒李氏失一佳子弟哉!」(補。)

  ◆歐陽家學

  著作歐陽巽齋先生守道(別為《巽齋學案》。)

  ◆淡軒門人

  運判孟先生渙(別見《槐堂諸儒學案》。)

  ◆信齋門人

  提舉李先生鑑(別見《勉齋學案》。)

  ◆堯卿門人

  鄉舉陳先生思謙

  陳思謙,字退之,龍溪人。學問該博,教授後學,嘗魁鄉薦。著《春秋三傳會同》及《列國類編》,朱文公喜之,因語其門人李唐咨以女妻焉。

  ◆至之門人

  推官陳貫齋先生沂(別見《北溪學案》。)

  ◆撝堂門人

  王立齋先生侃

  運使王敬巖先生佖(並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吉甫家學

  侍郎孫先生願質(附子。)

  孫願質,鄞縣人,吉甫次子。紹定五年進士第,後中教官科,終工部侍郎。子,字壽朋,知臨海縣,奉母在官。元兵至,母子俱蹈難死。丞相葉夢鼎、尚書王應麟嘗以文章薦之。(參《至正四明志》。)

  ◆履之家學

  劉先生子玠(別見《勉齋學案》。)

  ◆克齋門人

  忠愍徐先生元杰(別見《西山真氏學案》。)

  ◆子是家學

  縣令葉先生釆(見上《果齋門人》。)

  ◆尚質門人

  文元饒雙峰先生魯(別為《雙峰學案》。)

  提舉李先生鑑(別見《勉齋學案》。)

  ◆晦翁再傳

  簽判丘行可先生富國

  丘富國,字行可,建安人。受業朱子之門人。簽判端陽。所著有《周易輯解》十卷、《易學說約》五篇、《經世遺書》三卷。(雲濠案:《道南源委》云:「登淳祐進士。」又云:「著《周易輯解》、《經世補遺》、《易學說約》,發明朱子宗旨。」)宋亡,先生高蹈不仕。(修。)

  ◆庸齋家學(劉、李四傳。)

  知府趙冰壺先生溍

  趙溍,字元晉,號冰壺,葵之子也。咸淳中,嘗知建寧府。著有《養漫筆》一卷。(參《四庫書目提要》。)

  ◆葉氏門人

  陳玉巖先生天澤

  陳天澤,字澤民,一字玉巖,昌化人,葉釆弟子。

  ◆唐卿門人

  石蟠松先生一鰲

  石一鰲,字晉卿,義烏人,祕書丞王世傑弟子。(雲濠案:黃晉卿表先生墓云:「少受業于王君若訥,既又從祕丞遊。」)世傑則徐文清弟子也,覃思于《易》。所著有《周易互言總論》十卷。(補。)

  (梓材謹案:先生號蟠松,見王海日《許氏四傳堂記》。)

  ◆靜齋家學

  忠簡劉冰壺先生欽(別見《九峰學案》。)

  主簿劉希泌先生應李

  劉應李,字希泌,雲莊弟炳之孫也。初名棨。登咸淳進士,調建陽主簿。入元不

  仕,退與熊勿軒、胡庭芳講道于洪源山,共居十有二年。後建化龍書院于莒潭,聚徒講授,學者多集。(參《姓譜》。)

  (梓材謹案:《儒林宗派》列先生于靜齋之門,蓋以韜仲之孫而受學于靜齋者也。)

  ◆靜齋門人

  熊竹谷先生慶冑(別見《西山真氏學案》。)

  ◆希泌講友

  參軍熊勿軒先生禾(別見《潛庵學案》。)

  鄉舉胡雙湖先生一桂(別見《介軒學案》。)

  ◆古心門人

  州判趙元道先生介如

  趙介如,字元道,浮梁人。從江古心遊,其學靜深有本。登寶祐進士,通判饒州。元起為雙溪書院山長,從者甚眾。(參《江西人物志》。)

  ◆月澗門人

  著作歐陽巽齋先生守道(別為《巽齋學案》。)

  ◆小陽家學

  陽以齋先生恪

  陽恪,號以齋,蜀人。理宗三十九年,為蜀舉首。其父存齋之學,得之朱子高弟涪陵■氏淵。先生有《春秋夏時考正》一編,凡三十四條,其說謂是《堯典》定時成歲之後,四時十二月之序,一定不移,虞、夏、商、周皆因之。春秋時皆夏正之時,月皆夏正之月,謂夏時冠周月之說非是。(參張氏《春王正月考》。)

  (梓材謹案:先生為小陽先生之子,史靜清師之。見《宋史》《史彌鞏傳》。然

  向之述學派者,皆以靜清為大、小陽之傳。)

  ◆小陽門人

  教授史靜清先生蒙卿(別為《靜清學案》。)

  禮部韓先生居仁

  韓居仁,字君美,本開封人也。後居明州。仕至禮部郎中。學于小陽先生岊。嘗官慶元經歷,講學甚醇,本堂謂「其指《易》之全體大用,以祛破碎,脈《詩》之深源正流,以洗浮薄」。又極稱儒術。吏治有惠政。于慶元,嘗周視城渠水脈,疏之瀹之,既西至它山,于堰于閘,完故立新,遂無旱澇之患。深寧王尚書序其事,而尤與程敬叔相契。(補。)

  ◆德遠家學

  參議黃四如先生仲元

  黃仲元,字善甫、涵江山長績之子。咸淳中登第,陸秀夫薦充益王府撰述官,除武學諭、太常博士,兼閩、廣宣撫司機宜,改國子主簿,兼福建招捕司參議,皆不赴。宋亡,改其名曰淵,字天叟,又改其四如之號,而以「韻鄉贅翁彥安」為稱。窮居稽古,深入理奧,率以向上自處,不忝其父。年八十二卒。有《四如講稿》、《經史辨疑》、《四如文稿》。(參《姓譜》。)

  ◆德遠門人

  推官鄭先生獻翁

  鄭獻翁,字帝臣,莆田人。從黃德遠遊。咸淳初登第,仕至漳州推官。元既改物,與仲元諸人俱以宿儒為郡人模範。

  ◆省之家學

  參政趙格齋先生順孫

  趙順孫,字和仲,縉雲人也。韓王普之後。父雷學于溪齋滕氏,授以《尊所聞集》,遂傳其子。先生既長,謂朱子之微言奧旨,散出于門人所記錄者,莫克互見,乃釆集以為《四書纂疏》,學者盛傳之。淳祐十年進士,自祕書郎五遷至侍御史,皆兼講讀之職,凡日食震電水火為災,必援據經傳及累朝故實為危亡可畏之說,隨時致戒。時帑藏朽乏,而人主不知,汰侈日甚,先生疏奏者八,面奏者三,謂:「《周官》九式,冢宰實總之。今之大臣,乃學陳平之不知錢穀,非也。真宗常令三司具中外錢穀大數,陳恕以天子富于春秋,若知府庫充實,恐生侈心。恕慮先朝知其有,臣慮陛下不知其無也。」度宗不以為忤,令諸司條具以聞。又言內廷之帑,不可輕發,恩賞之濫,有所謂特除、特轉、特補、特贈者,不可輕徇。庶僚上殿,專以瑣細對揚,當申儆之,以革習諛之風。乞召洪天、陳宗禮、陳宜中還言職。薦湯漢、李伯玉、何基、徐宗仁、呂圻、歐陽守道、呂大圭。劾龔日升昏鄙。美人楊氏父死甫踰旬,進封淑妃,先生言當念其蓼莪之感,請以期年,雖不從,而竟得過卒哭者。久之,謝堂與其弟垕皆以戚畹驕橫,先生力言之,堂免侍從,垕以節度使罷奉朝請。度宗雅重先生,而賈似道方當國,先生累陳買田變楮之弊,又劾罷其姪廣德守蕃世,似道怒甚。先生丐去,度宗不允。又言:「新宮之建,議毀民廬,未知師臣相臣有諫玉清昭應如王旦者否﹖」似道益怒,上章乞骸。先生亦丐去,除吏部侍郎,兼祭酒,同修國史,仍兼侍讀。先生猶不自安,求去益力,遂以顯文閣待制知平江府,兼淮、浙發運使。時以夏初,即徵民租,先生為設法糴二千萬斛以入庾,而豫徵之法以免。築學道書院以講學。復召為吏部侍郎,晉尚書,兼侍讀。請急援襄陽,因述許翰之言:「治世諱危亡之事,而不諱危亡之言;亂世諱危亡之言,而不諱危亡之事。人臣知危亡而不言,則人主處危亡而不知。」又曰:「端平失襄而卒復之。今日之事,與端平異,不急援,禍至無日。」度宗為愀然變色,似道笑曰:「縱襄陽失守,豈遽危亡!此書生腐語耳。」六年,攝同簽書樞密院事,進簽書,兼權參政。八年,同知院事,兼參政。馬丞相廷鸞去位,度宗欲用先生為右揆,兼元樞,先生歎曰:「吾其為張悌矣!」已降麻,會病得辭,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舟次富陽,歎曰:「一病足勝二十四考矣。」十年,起為福建安撫使,兼知福州,為州民代輸稅錢四十餘萬。知時事不可為,亟歸,憂憤疾篤,不復御藥,而三宮北上矣。又九浹旬而卒。所著自《四書纂疏外》,有《近思錄精義》、《孝宗繫年錄》、《中興名臣言行錄》、《格齋集》。學者稱為格齋先生(補。)

  ◆萬菊門人

  黃草窗先生智孫

  黃智孫,字常甫,休寧人,稱草窗先生。學于萬菊滕氏,而定宇之師也。(補。)

  (梓材謹案:汪氏炎昶狀陳定宇行略云:「後從鄉先生黃公常甫遊,黃公之學,出于星溪萬菊滕先生。滕之先璘、琪二伯仲,皆為朱子高弟。」是先生為萬菊弟子之證,亦可知萬菊為二滕後人,蓋即安仁令云。)

  ◆草窗同調

  陳復齋先生源長 

  陳源長,字復之,休寧人,定宇之父也。力學不倦,以麟經教授,師之者眾,有董生下帷之風。(參《定宇集》《附錄》。)

  (梓材謹案:先生本名履長,晚年更名源長,從學者號之曰復齋。見定宇所述《先世事略》。)

  ◆子善所傳

  陳西山先生紹大(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行可門人

  翰林張先生諒

  張先生貢(合傳。)

  張諒,字子京,建安人。與弟貢學《易》于丘行可。著《經史事類書澤》三十卷。後贈翰林應奉文字。貢字壯夫。

  賢良鄭翠屏先生儀孫

  鄭儀孫,建安人,號翠屏。從丘行可學《易》。咸淳中,以賢良舉。少帝北行,先生退而著書,作《易說》、《大學中庸章句》、《史學蒙求箋註》、《性理字訓》。郡守吳某率幕屬迎于學,師事之。

  ◆蟠松家學(劉、李五傳。)

  孝子石先生定子

  石定子,字安叔,義烏人,一鰲子。端敏純孝,繼母朱,性嚴毅,先生奉養不倦,無慍色者三十年。(參《兩浙名賢錄》。)

  ◆蟠松門人

  國學陳艤翁先生取青

  陳取青,東陽人。受學石一鰲,慷慨有志節。子樵。(百家記。)

  (雲濠謹案:《東陽縣志》載先生云:「其先居睦之富春,宋中葉來徙邑之太平里。先生國學進士,與聞考亭之學,自號閒艤翁。」)

  文獻黃文貞先生溍

  黃溍,字晉卿,義烏人。先生生而俊異,比成童,授以書詩,不一月成誦。迨長,以文名于四方。登延祐進士第,累轉國子博士,視弟子如朋交,未始以師道自尊,輕納人拜,而來學者滋益恭,業成而仕,皆有聞于世。出為江、浙等處儒學提舉。先生年始六十七,不俟引年。亟上納祿侍親之請,絕江徑歸。俄以祕書少監致仕,未幾,除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經筵官,執經進講者三十有二,帝嘉其忠,數出金織紋段賜之。陞轉至中奉大夫。旋上章求歸,不俟報而行,帝聞之,遣使追還京師,復為前官。久之,始得謝南還。卒,年八十一。累贈參知政事,追封江夏郡公,諡曰文獻。先生天資介特,在外唯以清白為治。及升朝行,挺立無所附,足不登鉅公勢人之門,君子稱其清風高節,如冰壺三尺,纖塵弗汙。然剛中少容,觸物或弦急霆震,若未易涯涘,一旋踵間,煦如陽春。先生之學,博極天下之書,而約之于至精,剖析經史疑難,及古今因革制度名物之訓,旁引曲證,多先儒所未發。文辭布置謹嚴,援據精切,俯仰雍容,不大聲色,譬之澄湖不波,一碧萬頃,魚蛟龍,潛伏不動,而淵然之光,不可犯。所著書,有《日損齋稟》二十五卷、《義烏志》七卷、《筆記》一卷。(參史傳。)

  (梓材謹案:《儒林宗派》以先生為石氏門人。宋潛溪狀先生行實,言其「常著《弔諸葛武侯辭》,太學內舍劉應龜見而歎之,因留受業。又從仙華山隱者方鳳遊」。是先生又為劉氏、方氏門人也。楊鐵崖誌其墓云:「與其徒私諡曰文貞先生。」

  ◆艤翁同調

  隱君李復庵先生直方

  李直方,字德方,東陽人。少以世業治《尚書》,舉進士不第,退治伊洛之學。宋末,隱居教授。其受業弟子陳樵與胡、陳士允皆以文學知名。晚歲家益貧,與其弟子耦耕南山之麓,人皆以龐德公擬之。(參《金華先民傳》。)

  (雲濠謹案:隆慶《東陽志》載「先生一名幼直,字良佐。為人沈毅方介」。又言「其所著書百餘篇,皆未竟,惟《易象數解》為全書。至元中,錄故上書言宋丞相者,至其家,則焚且久矣」。《金華府志》云:「學者稱《復庵先生》。」)

  ◆元道門人

  隱君汪東山先生華(別見《雙峰學案》。)

  右丞燕先生公楠

  燕公楠,字國材,建昌人。十歲能屬文、居父喪,廬墓三年。再貢于鄉,不第,後以連帥辟,五遷至通判贛州事。元世祖既平江南,帥臣板授同知贛州事。後召至上都,奏對稱旨,賜名賽因襄加帶,命參大政,辭、乞補外。累拜江浙,湖廣行省右丞。召還朝以卒。(參史傳。)

  (梓材謹案:先生為宋禮部侍郎肅七世孫,與汪東山為同門友,亦趙氏弟子也。著有《五峰集》十五卷。見程雪樓所作神道碑。)

  ◆草窗門人

  鄉舉陳定宇先生櫟

  陳櫟,字壽翁,一字定宇,晚稱東阜老人,徽之休寧人。學以朱子為宗。所著有《百一易略》、《四書發明》、《書傳纂疏》、《禮記集義》等書。時雙湖、東阜最稱宿儒。延祐初,詔以科舉取士,有司強之鄉闈,中選,竟不復赴禮部。先生性孝友剛介,日用之間,動中禮法,善誘學者,江東士人就學草廬者,盡遣而歸。先生年八十三卒。(修。)

  (梓材謹案:汪氏為《定宇行狀》云:「其為學得于家庭之講貫為多,最後始從鄉先生黃常甫遊。」

  定宇文集

  《書》載帝王之治,而治本于道,道本于心。道安在﹖曰在中。心安在﹖曰在敬。揖讓放伐、制度詳略等事雖不同,而同于中,欽、恭、寅、祗、慎、畏等字雖不同,而同于敬,求道于心之敬,求道于治之中,詳說反約,《書》之大旨,不外是矣。況諸經全體上下千數百年之治,二帝三王之淵懿,皆在于《書》,稽古者,舍是經奚先哉!孔子所定,半已遺逸,厥今所存,出漢儒口授,孔宅壁藏,錯簡斷編,當闕疑者何限。自有註解以來,三四百家,朱子晚年始命門人集傳之,惜所訂正,三篇而止。本朝科舉興行,諸經《四書》,壹是以朱子為宗,《書》宗蔡《傳》,固亦宜然。櫟不揆晚學,三十年前,嘗編《書解折衷》,以羽翼蔡《傳》,亡友胡庭芳見而許可,又勉以即蔡《傳》而纂疏之,遂加博釆精究,方克成編,期與四方學者共之。(《書傳纂疏序》。)

  程松谷先生顯道

  程顯道,號松谷,婺源人也。有《孝經衍義》。嘗刲股救親,水漿不入口三日,哭哀于墓,書「銜恤」二字于扇,蔬食終三年。定宇以為「不言躬行之士」,亦草窗弟子也。(補。)

  ◆復齋家學

  鄉舉陳定宇先生櫟(見上《草窗門人》。)

  ◆翠屏門人

  知事張先生復

  張復,字伯陽,建安人。仕元為建寧路知事。師事鄭翠屏,學《易》得丘氏之傳,嘗輯諸儒論議,編《性理遺書》十四卷。

  ◆艤翁家學(劉、李六傳。)

  隱君陳鹿皮先生樵

  陳樵,字君釆,取青之子。好以鹿皮為衣,自號鹿皮子。先生學于家庭,又從李直方受《五經》大義。性沈敏嗜學,獨取遺經精思,逾四十年,心領神會,自以聖賢大指可識,乃入東白山大霞洞中著書。其微詞奧義,多前儒未經道。虞伯生、黃晉卿、歐陽圭齋輩皆向慕,以為不可及。宋潛溪志其墓,稱為「東陽隱君子」。(百家記。)

  ◆文貞門人

  文憲宋潛溪先生濂(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忠文王華川先生禕

  王禕,字子充,義烏人。幼秀爽奇敏,師事黃晉卿。元政亂,先生為書數千言,上時宰,危素、張起巖並薦,不報,隱青巖山著書。明洪武初,授江西儒學提舉司校理,遷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召修《元史》,為總裁官。書成,擢翰林侍制,兼國史編修。奉使雲南,為梁王把都所害。其遺文有《華川集》、《玉堂雜著》諸書。正統間,追贈翰林學士,諡忠文。(參《人物考》。)

  提舉戴九靈先生良(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陳夷白先生基

  陳基,字敬初,臨海人也。黃晉卿高弟,學者稱夷白先生。(補。)

  隱君劉青村先生涓(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學正蔣先生允升

  蔣允升,字季高,東陽人,貞節先生元之子也。幼穎異,長益自力于學。貞節性嚴毅,教訓甚篤,延方先生麟、李先生亦于家為之師,凡天人性命之奧,禮樂名物度數之詳,悉得于耳提面命,而會其指歸。貞節與兩先生繼歿,先生束書入懷歸山中,博考而精思之。所有既富,發為文章,動合法度。會黃侍講致政家居,先生爰登其門。嘗試有司不合,遂棄其業弗為。部使者舉其茂材,當得官,未報而卒,年二十九。所著有《時敏齋■》。(參《王忠文集》。)

  (梓材謹案:宋潛溪志貞節墓言:「先生嘗從黃文獻公遊,有文,用薦者授慶元路儒學正。」)

  都事高則誠先生明(附弟誠。)

  高明,字則誠,永嘉人。自少以博學稱。一日歎曰:「人不專一經取第,雖博奚為﹖」乃自奮讀《春秋》,識聖人大義,屬文操筆立就。登至正乙酉第,授處州錄事。數忤權貴,謝病去。除福建行省都事,道經慶元,方氏竊據強留幕下,力辭不從,臥病卒。所著有《柔克齋集》二十卷。弟誠,字則明,亦有文名。時號「高氏兩難」。(參《姓譜》。)

  (雲濠謹案:《溫州舊志》載東海趙汸嘗稱其學博而深,才高而贍。隆慶《東陽志》則稱其從義烏黃文獻,蓋亦黃氏門人也。)

  ◆復庵門人

  隱君陳鹿皮先生樵(見上《艤翁家學》。)

  徵君胡蔗庵先生(附門人李思齊、徐黼、胡太和。)

  胡,字景雲,號蔗庵,東陽人。與陳樵、陳士允從李直方遊,耽嗜《六經》,兼通子史,學問深邃,文章典雅,長于詩賦,尤善表啟。其詩似李長吉,有元一代作者,鹿皮子外,惟景雲氏。家居授徒,李思齊、徐黼、胡太和皆從之遊。生平篤于實行,動必以禮,言論風釆,師表一時。朱編修廉稱為隱君子。洪武初,以薦授史館,命已下,卒。所著有《傖鳴集》。(參《東陽縣志》。)

  陳先生士允

  陳士允,東陽人。從李直方遊。為人古樸迂遠,不趨勢利,閉戶讀書,深明《易》旨。尤慮學者未易讀程、朱傳義,迺輯諸家所著為《集註》。(同上。)

  ◆定宇門人

  隱君倪道川先生士毅

  倪士毅,字仲宏,隱居徽州祁門山,定宇陳氏弟子也,學者稱為道川先生。生平事親至孝,接物以誠,非仁義道德之說、素論定于郡先師朱子者,不以教人,故黟人信其言而尊其行。與趙東山、汪環谷朝夕講學,時稱「新安三有道」。嘗言:「朱子《四書集註》既行,當時儒者懼後學誦習之難,因各為詮解。」于是勉齋有《通釋》,而釆《語錄》附于《大學章句》之下,始自西山真氏,名曰「集義」;祝氏宗道《四書附錄》,放而成之;格齋趙氏有《纂疏》;克齋吳氏有《集成》;定宇陳氏有《發明》;雲峰胡氏有《四書通》;仁山金氏有《指義》。由宋迄元,不下數十家,而義理未為明備,著《四書輯釋》三十六卷,環谷為之序。(修。)

  朱子綱目凡例序

  《朱子綱目》之作,權度精切,而筆削謹嚴,先輩論之詳矣,贊不待贅。惟《凡例》世尚罕傳,學者于書法有未窺其要者。至元後戊寅冬,友人朱平仲晏歸自泗濱。明年春,出其所錄之本,謂得于趙公繼清篔翁之子嘉績凝。始獲披閱,遂節錄之。暇日詳觀,因轉相傳錄,而不能無小誤,惜未有他本以參校,乃隨所可知,正其錯簡二條,漏誤衍文共三十餘字,以寄建安劉叔簡錦文刊之坊中,與四方學者共之。又記昔受學于先師陳定宇先生時,得李氏《綱目論》一篇,實能發朱子此書之大旨,而見者亦少,今併錄以附于後。蓋《凡例》當與《綱目》並行,而李氏《綱目論》當與尹氏《綱目發明》並行。若《綱目》及尹氏之書,皆盛行矣,故願以是二書備傳之,苟能相與講習,則朱子繼《春秋》之筆,煥然以明,其于世教,豈曰小補。

  學士朱楓林先生升

  程先生存(合傳。)

  朱升,字允升,號楓林,休寧人。從定宇學,又師黃楚望。《五經》皆有旁註,而《易》尤詳,別有《前圖》二卷。元末舉鄉薦,為池州學正。盜起,隱石門。(雲濠案:先生明徵為侍講學士。)又同邑程存,亦定宇弟子,著《太極圖說》。(修。)

  易前圖說

  案:邵子此詩,取先天八卦圓圖,指其緘要景象,而示人以履運處身之道也。邵子平日所以為教,妙在一動一靜之間,詩之天根、月窟正指此也。所謂天地者,指《坤》、《震》二卦之間而言。《坤》、《震》之間,陰既極矣,微陽將生。將生之微陽,天所生之根也。所謂月窟者,指《乾》、《巽》二卦之間而言。《乾》、《巽》之間,陽既極矣,微陰將生。將生之微陰,月所出之窟也。陰陽一元氣,非有二也。動而陽,靜而陰,更相禪代,無有窮已。天之寒暑,時之晝夜,人之呼吸,物之榮枯,其著者也。方其動而陽也,非全無陰,陽漸盛則陰漸微。及其靜而陰也,非全無陽,陰漸盛則陽漸微。盛之極者消,則微之極者息矣,知此則知《坤》、《震》之間,乃《乾》之靜專既極而動直之初也,故曰天根,《乾》、《巽》之間,乃《坤》之靜翕既極而動闢之初也,故曰月窟。凡草木之甲坼,必先根而後萌。《坤》、《震》之間,在圖之下方,其象厚地之下。天包地外,地下有天,札根之所著愈深,則萌之所發者愈暢,天根之名所以立也。月之魄,受日之光,其無光處,月之本體也。《乾》、《巽》之間,在圖之上方,其象中天之上。月望而午,盈極而虧,而月之本體無光者,始微出于此,月窟之名所以立也。氣機闔闢,流行不息,而人物生焉。氣之流行,其陰陽消長固不齊,人物囿乎其中,其純駁美惡,豈能齊乎!以吾身而處乎人物之中,必也下極乎動靜之間,如足之躡天根,上極乎動靜之間,如手之探月窟,真有見乎氣機之消息流行者,而後人物之生所以不齊者,可得而喻矣。見之明,體之熟,則其所以撫世酬物者,必有其道矣。所謂三十六宮,指八卦之畫為言。剛畫奇一為一宮,柔畫耦一為二宮,八卦二十四畫,共三十六宮。陽宮十二,陰宮二十四,三十六宮不皆春也。以耳目聰明之身,而探月窟,躡天根,知物識人,而灼見其不齊也。而以無所繫累之間,心來往乎其間,翫對待之象,以施泛應之用,畫之對則皆一奇一耦也,卦之對則皆三陽三陰也,如是則泛而應,曲而當。三十六宮,陽宮不暑,陰宮不寒,無適而非春也。天根、月窟、三十六宮,《易》之象也。知物識人間來往都是春,則其占也。此邵子胸中之全《易》,而凡學者所當以為己《易》者也。昔人于此詩遇字逢字,翫而未審,誤以六十四卦圖《復》、《姤》二卦言之,或又有偏泥于歸根內丹之說者,是以本指未徹,愚故詳之,以附于《易》旁注前圖之後云。(《三十六宮圖說》。)

  按:自甲至癸者,十日之名也。日有十,而卦以八,以八納十,故《乾》、《坤》二卦,始終包羅之,而納甲、乙、壬、癸之四日。甲、壬陽日,《乾》納之,乙、癸陰日,《坤》納之也。其間六日,三男納其陽,三女納其陰,六子之卦,各得《乾》、《坤》之一晝者也。又《艮》納丙、《兌》納丁者,氣之方行者也,少男女納之,猶日之未午,歲之方夏時也。《震》納庚、《巽》納辛者,質之已凝者也,長男女納之,猶日之過午,歲之既秋時也。《坎》、《離》中男女納戊、己于正中,有不待言者矣。《易》家納甲意本如此。其見于經,則蠱之「先甲」「後甲」,《巽》之「先庚」「後庚」,與《革》之「己曰乃孚」而已。世言《易》卦納甲,本于《參同契》,今以其書考之,則以月之明魄多少,取象于卦畫,而以所見方位為所納之甲,二者皆非也。夫既以《乾》三畫純陽為望,以《坤》三畫純陰為晦,則其明魄消長,當以五夜當一畫,若是則震當為初五夜之月,而非生明,《兌》當為初十夜之月,而非上弦也。望後《巽》、《艮》準此。此月之明魄,既與所言卦畫不類矣。又地之方位,甲庚相對,既以望夕之月為《乾》而出甲,則初生之月,不見于庚矣。上下弦之昏旦,同見于南方之中,亦初無上弦見丁、下弦見丙之異也。大抵月之行天,一歲十二月間,其昏胐出見之地,夜夜推移,不龔其位,惟有春秋二分,黃道與赤道相踏,又須氣朔分齊,則其朔望昏胐出見,乃有定位可指,而不可以言納甲之理也。《參同契》乃是整齊一歲一月一日之造化,以明吾心之造化,姑借《易》以言之,大概概約略取象云爾,而非以說《易》也。(《八卦納甲圖說》。)

  葉先生大有

  葉大有,字謙甫,定宇之甥。嘗稱「其入有悟門,其進有實地」。(補。)

  吳先生彬

  吳彬,字仲文,定宇之甥。其問答見《定宇集》。(補。)

  ◆則誠門人(劉、李七傳。)

  處士李先生孝謙(別見《北山四先生學案》。)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