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 宋元学案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说明:此文的页码有缺,点击连接查看。

  注:此處第0036頁

  中间内容不明 存目(中華版)

  注:此處第0076頁 

  第067卷 卷六十七 九峰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九峰學案(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補定)

  九峰學案表

  蔡沈         (子)模

  (西山、季子、    (子)杭

  晦翁門人。)     

  (延平、白水、籍   (子)權

  溪、屏山再傳。)

  (元成、龜山、譙   陳光祖(別見《西山蔡氏學案》。)

  氏、武夷、豫章    

  三傳。)       劉欽     (子)涇

  (涑水、二程四    何雲源    劉漢傳

  傳。)

  劉實翁   (子)震

  王充耘

  黃鎮成

  陳師凱

  (並九峰續傳。)

  黃千能

  (九峰同調。)

  九峰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蔡氏父子、兄弟、祖孫,皆為朱學干城,而文正之《皇極》又自為一家。述《九峰學案》。(梓材案:蔡氏自西山先生晦翁稱為老友,子若孫入《學案》者八人。九峰二兄並見《西山蔡氏學案》。謝山以九峰《皇極》自為一家,故別為《九峰學案》。)

  ◆晦翁門人(劉、李再傳)

  文正蔡九峰先生沈

  蔡沈,字仲默,建陽人,西山先生季子也。隱居九峰,當世名卿物色求訪,不就,學者稱為九峰先生。先生自勝衣趨拜,入則服膺父教,出則師事文公。文公晚年訓傳諸經略備,獨《書》未及為,環■門下生,求可付者,遂以屬先生。《洪範》之數,學者久失其傳,西山獨心得之,未及論著,亦曰:「成吾書者沈也。」先生沈潛反覆者數十年,然後克就。其于《書》也,考序文之誤,訂諸儒之說,以發明二帝三王群聖賢用心之要。《洪範》、《洛誥》、《泰誓》諸篇,往往有先儒所未及者(。雲濠案:陳直齋《書錄解題》載《朱子書古經》四卷,《序》一卷。《宋志》所著錄者稱有六卷。)慶元初,偽學之論興,西山遠謫春陵,先生徒步數千里,以從九疑之麓。道楚、粵窮僻處,山川風物,悲涼悽愴,居者率不能堪,先生父子相對,獨以理義自怡悅,浩然無湘纍之思,楚囚之泣也。西山不幸歿貶所,復徒步護柩以歸。有遺以金而義不可受者,輒謝卻之,曰:「吾寧隨所止而殯,不忍累先人也。」先生年僅三十,即屏去舉子業,一以聖賢為師。其文長于論辯。詩早慕太白,晚入陶、韋社中。至其吟詠性情,摹寫造化,則又源流文公感興諸作,非徒以詩自命而已。明正統初,追諡文正。

  書經集傳序

  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則道與治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執中。堯、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極,商湯、周武相傳之心法也。曰德曰仁曰敬曰誠,言雖殊而理則一,無非所以明此心之妙用也。至于言天,則嚴其心之所自出;言民,則謹其心之所由施。禮樂教化,心之法也,典章文物,心之著也。家齊國治而天下平,心之推也。心之德其盛矣乎!二帝三王,存此心者也。夏桀、商紂,亡此心者也。太甲、成王,困而存此心者也。存則治,亡則亂,治亂之分,顧其心之存不存何如耳。後世人主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求心之要,舍是書何以哉!

  洪範皇極序

  體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紀天地之撰者,《範》之數。數者始于一,象者成于二,一者奇,二者耦也。奇者數之所以行,耦者象之所以立,故二而四,四而八,八者八卦之象也;一而三,三而九,九者九疇之數也。由是重之,八而六十四,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而象備矣;九而八十一,八十一而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數周矣。《易》更四聖而象已著,《範》錫神禹而數不傳,後之作者,昧象數之原,窒變通之妙,或即象而為數,或反數而擬象,洞極用《書》,潛虛用《圖》,非無作也,而牽合傅會,自然之數,益晦蝕焉。嗟夫!天地之所以肇者,數也;人物之所以生者,數也;萬事之所以失得者,亦數也。數之體著于形,數之用妙乎理,非窮神知化獨立物表者,曷足以與此哉!然數之與象,若異用也,而本則一,若殊途也,而歸則同。不明乎數,不足與語象;不明乎象,不足與語數。二者可以相有,不可以相無也。先君子曰:「《洛書》者,數之原也。」余讀《洪範》而有感焉。上稽天文,下察地理,中參人物古今之變,窮義理之精微,究興亡之徵兆,微顯闡幽,彝倫敘秩,真有天地萬物各得其所之妙。歲月侵尋,粗述所見,辭雖未備,而義則著矣。其果有益于世教否乎﹖皆所不敢知也。雖然,余所樂而玩者,理也,余所言而傳者,數也,若其所以數之妙,則在乎人之自得焉爾。洪範皇極圖

  洛書(圖一)九九圓數圖(圖二)九九方數圖九一  八一  七一  六一  五一  四一  三一  二一  一一九二  八二  七二  六二  五二  四二  三二  二二  一二九三  八三  七三  六三  五三  四三  三三  二三  一三九四  八四  七四  六四  五四  四四  三四  二四  一四九五  八五  七五  六五  五五  四五  三五  二五  一五九六  八六  七六  六六  五六  四六  三六  二六  一六九七  八七  七七  六七  五七  四七  三七  二七  一七九八  八八  七八  六八  五八  四八  三八  二八  一八九九  八九  七九  六九  五九  四九  三九  二九  一九九九行數圖一一(冬至)    四一(穀雨)    七一(處暑)一二        四二        七二一三        四三        七三一四(小寒)    四四(立夏)    七四(白露)一五        四五        七五一六        四六        七六一七(大寒)    四七(小滿)    七七(秋分)一八        四八        七八一九   

  四九        七九

  二一        五一        八一二二(立春)    五二(芒種)    八二(寒露)二三        五三        八三二四        五四        八四二五(雨水)    五五(夏至)    八五(霜降)二六        五六        八六二七        五七        八七二八(驚蟄)    五八(小暑)    八八(立冬)二九        五九        八九三一        六一        九一三二        六二        九二三三(春分)    六三(大暑)    九三(小雪)三四        六四        九四三五        六五        九五三六(清明)    六六(立秋)    九六(大雪)三七        六七        九七三八        六八        九八三九        六九        九九(冬至)九九積數圖一    九    八十一       七百二十九二    十八   百六十二      一千四百五十八三    二十七  二百四十三     二千一百八十七四    三十六  三百二十四     二千九百一十六五    四十五  四百有五      三千六百四十五六    五十四  四百八十六     四千三百七十四七    六十三  五百六十七     五千一百有三八    七十二  六百四十八     五千八百三十二九    八十一 七百二十九     六千五百六十一

  洪範皇極內篇

  造化之為造化者,幽明屈伸而已。天者,明而伸者也。地者,幽而屈者也。暑者,明而伸者也。寒者,幽而屈者也。晝者,明而伸者也。夜者,幽而屈者也。天地也,寒暑也,晝夜也,幽明屈伸以成變化者也。是故陽者吐氣,陰者含氣,吐氣者施,含氣者化,陽施陰化,而人道立矣,萬物繁矣。陽薄陰則繞而為風,陰囚陽則奮而為雷,陽和陰則為雨、為露,陰和陽則為霜、為雪,陰陽不和則為戾氣。

  沖漠無朕,萬象具矣。動靜無端,後則先矣。器根于道,道著器矣。一實萬分,萬復一矣。混兮闢兮,其無窮矣。是故數者計乎此者也,疇者等乎此者也,行者運乎此者也,微而顯,費而幽,神應不測,所以妙乎此者也。

  有理斯有氣,有氣斯有形,形生氣化,而生生之理無窮焉。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化生者塞,化醇者賾。覆土之陵,積水之澤,草木魚蟲,孰形孰色﹖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化生生,莫測其神,莫知其能。

  理之所始,數之所起,微乎微乎,其小無形,昭乎昭乎,其大無垠。微者昭之原,小者大之根。有先有後,孰離孰分﹖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老氏為虛,釋氏為無,形名失實,陰陽多拘,異端曲學,烏乎不渝哉!

  有理斯有氣,氣著而理隱。有氣斯有形,形著而氣隱。人知形之數,而不知氣之數。人知氣之數,而不知理之數。知理之數,則幾矣!動靜可求其端,陰陽可求其始,天地可求其初,萬物可求其紀,鬼神知其所幽,禮樂知其所著,生知所來,死知所去。《易》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智者,君子所以成德之終始也,是故欲知道,不可以不知仁,欲知仁,不可以不知義,欲知義,不可以不知禮,欲知禮,不可以不知數。數者,禮之序也,分于至微,等于至著。聖人之道,知序則幾矣。

  人非無知也,而真知為難。人非無見也,而真見為難。義之質,人所知也,而犯義者多,禮之文,人所見也,而越禮者眾,以其知之非真知,見之非真見爾。真者精之極,精則明,明則誠,誠則為其所為,不為其所不為,如水之寒,火之熱,亦性之而已矣。

  物窒而理虛,暗窒而明虛。萬物生于虛明,而死于暗窒也。萬事善于虛明,而惡于暗窒也。虛明則神,神則聖,聖者數之通也。窒暗則惑,惑則愚,愚者數之塞也。

  陰陽五行,其體而用,用而體者邪﹖渾渾淪淪,而出入異門;繩繩井井,而形色俱泯。合之而知其異,析之而知其同,微之而知其顯,充之而知其不可窮者,其庶矣哉!

  陰陽相為首尾者邪﹖是故陽順而陰逆,陽長而陰消,陽進而陰退。順者吉而逆者凶邪﹖長者盛而消者衰邪﹖進者利而退者鈍邪﹖周流不窮,道之體也。得失相形,事之紀也。

  陰陽非可一言盡也。以清濁言,則清陽而濁陰。以動靜言,則動陽而靜陰。以升降言,則升陽而降陰。以奇耦言,則奇陽而耦陰。小大高卑,左右後先,向背進退,順逆醜妍,靡物不爾,無時不然,愈析愈微,愈窮愈巡。(音沿。)陰陽之精,互藏其營。陰陽之氣,循環迭至。陰陽之質,縱橫曲直。莫或使之,莫或禦之。

  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變化者,陰陽之消長屈伸也。非二則不能久,非一則不能神。

  昔者,天錫禹《洪範》九疇也,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嚮用五福,威用六極。

  無形者,理也。有形者,物也。陰陽五行,其物也歟﹖所以陰陽五行,其理也歟﹖無形之中而具有形之實,有形之實而體無形之妙,故君子語上而不墮于虛無,語下而不泥于形器,中立而不倚,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而不憂。

  形氣之元,極實先焉。極無不中也,氣或偏矣!形又偏矣!中無不善,偏不善矣!氣之善者十之五,形之善者十之三,三五之中,又有至焉。有不至焉。純乎極者,一而已矣!漸偏則漸駁,氣使然也!形使然也!氣有方,形有體,故中者少而偏者多也。此天下善惡之所由出,失得之所由分,吉凶禍福之所由著歟!

  理其至妙矣乎!氣之未行,物之未生,理無不具焉。氣之既形,物之既生,理無不在焉。渾然一體,而不見其有餘。物各賦命,而不見其不足。無形影可度也,無聲臭可聞也,主萬化,妙萬物,人知其神,而不知其所以神。

  邵子曰:「性者,道之形體也。道妙而無形,性則仁義禮智具而體著矣。」

  程子曰:「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者也。非性無以見道,非不息亦無以見道,是以君子盡性而自強不息焉。」

  朱子曰:「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自形而下者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自形而上者觀之,則沖漠無朕,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雖然,推之于前而不見其始之合,引之于後而不見其終之離也。程子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張子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神者,氣之伸,陽之動也。鬼者,氣之屈,陰之靜也。」靜不能以不動,動則萬物之所從生。動不能以不靜,靜則萬物之所由復。一往一復,其機蓋有不能自已者焉。非一則不能成兩,非兩則不能致一。兩者可知,而一者難知也。兩者可見,而一者難見也。可知可見者,體呼﹖難知難見者,微乎﹖

  仁義禮智信者,義理之公也,人之所固有。視聽言動思者,形器之私也,我之所自生。公者千萬人之所同,私者一人之所獨,是以君子貴同而賤獨。

  極建則大本立,極明則大用著,以之齊家而家無不齊,以之治國而國無不治,以之平天下而天下無不平。若是者,天地其合,鬼神其依,龜筮其從,立百世之下,等百世之上,而莫能違也,立百世之上,俟百世之下,而亦莫能違也。

  天地之位也,四時之運也,陰陽感而五行播矣。五行,陰陽也;陰陽,五行也。

  數始冥冥,妙于無形,非體非用,非靜非動。動實其機,用因以隨。動極而靜,清濁體正。天施地生,品彙咸亨,各正性命,小大以定。斯數之令。既明且神,是曰聖人。

  人心至靈也,虛明之頃,事物之來,是是非非,無不明也。少則昏矣,少則怠矣,又久則棄之矣,無他,形器之私溺之也。人能超乎形器,拔乎物欲,達其初心,則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動者奇而靜者耦,行者奇而止者耦,得友者致一,而生物者不二也﹛@ 數者,彝倫之敘也。無敘則彝倫斁矣,其如禮樂何哉!

  人心動靜,性情具焉。性者,理之形體。情者,性之發動。善其本然,惡其過不及也。存中莫善于敬,進學莫善于知,二者不可廢一也。

  人之一心,實為身主,其體則有仁義禮智之性,其用則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情。方其寂也,渾然在中,無所偏倚,與天地同體,雖鬼神不能窺其幽;及其感也,隨觸隨應,範圍造化,曲成萬物,雖天地不能與其能。天地之大,人猶有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至小無內,至大無外。無內不可分也,孰分之歟﹖無外不可窮也,孰窮之歟﹖思之思之,或顯其微;度之度之,莫或其遺,匪神之為,而妙于斯!

  程子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常之時義大矣哉!」

  禮義交際,其萬化所入之門邪﹖東北,萬物之所出也,,出則育神。西南,萬物之所入也,入則復命。其出也,順而生;其入也,拂而遂。不觀其出,無以知物之育;不觀其入,無以知物之復。火之克金,水之生木,出入循環,生克嗣續,老彭得之以養身,君子得之以養民,聖人得之而天下和平。

  「周子曰:」厥彰厥微,匪靈弗瑩。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明禮而後可與適道,守禮而後可與治民,達禮而後可與言數。非禮之道,老、佛之道也;非禮之治,荒唐之說也;非禮之數,京房、郭璞之技也,君子所不由、不為、不言也。

  至一而精,至虛而靈。有動有靜,動直靜凝。靜已而動,動已而靜,一靜一動,為屈為伸,為鬼為神。人心至妙,萬化之窌,動靜之徼。

  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仁智交際,萬化之機軸也。

  氣之消息也以漸。氣之息也,形之生也;氣之消也,形之毀也。潤萬物者,莫澤乎水;化萬物者,莫疾乎火。水火者,未離乎氣者也。

  數運無形,而著有形,智者一之,愚者二焉。數之方生,化育流行;數之已定,物正性命。圓行方止,為物終始,隨之而無其端也,迎之而無其原也,渾之惟一,析之無極,惟其無極,是以惟一。

  二氣之初,理妙于無。五運迭至,理藏于智。或為之先,大本其原;或為之後,復往之閒。大本太始,復往而已。二者不同,一而已矣。二氣之神,陰精陽明,消息變化,有立有行。立則形具,行則氣著。上下其儀,先後其施,一行一立,為闢為翕,何千萬年無終極焉﹖(上卷。)

  《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敘疇。卦者,陰陽之象也。疇者;五行之數也。象非耦不立,數非奇不行。奇耦之分,象數之始也。是故以數為象,則奇零而無用:以象為數,則多耦而難通。陰陽五行,固非二體,八卦九疇,亦非二致,理一用殊,非深于造化者,孰能識之!

  《河圖》非無奇也,而用則存乎耦。《洛書》非無耦也,而用則存乎奇。耦者,陰陽之對待乎﹖奇者,五行之迭運乎﹖對待者不能孤,迭運者不能窮。天地之形,四時之成,人物之生,萬化之凝,其妙矣乎!象以耦為用者也,有應則吉。數以奇為用者也,有對則凶。上下,相應之位也。陰陽,相求之理也。中五特立,而當時者獨盛也。是故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木盛而金衰,水寒而火囚,理有相須,而物不兩在也。

  數者,動而之乎靜者也。象者,靜而之乎動者也。動者,用之所以行。靜者,體之所以立。清濁未判,用實先焉。天地已位,體斯立焉。用既為體,體復為用,體用相仍,此天地萬物所以化生而無窮也。

  流行者,其陽乎﹖成性者,其陰乎﹖陽者,數之生也。陰者,數之成也。陽以三至,陰以倍乘,生生不窮,各以序升,自然而然,有不容已,非智與仁,曷克終始!

  言天下之靜者,存乎正。言天下之動者,存乎時。正者,道之常也。時者,因之綱也。是故君子立正以俟時。

  數者,所以順性命之理也。一為水而腎,其德智也。二為火而心,其德禮也。三為木而肝,其德仁也。四為金而肺,其德義也。五為土而脾,其德信也。

  一者,九之祖也。九者,八十一之宗也。圓之而天,方之而地,行之而四時。天所以覆物也,地所以載物也,四時所以成物也,散之無外,卷之無內,體諸造化而不可遺者乎!

  一數之周,一歲之運也。九數之重,八節之分也。一一,陽之始也。五五,陰之萌也。三三,陽之中也。七七,陰之中也。二二者,陽之長。四四者,陽之壯。五則陽極矣。六六者,陰之長。八八者,陰之壯。九則陰極矣。一九首尾為一者,一歲首尾于冬至也。蓋冬至二而餘則一也。

  一者,數之始也。九者,數之終也。一者不變,而九者盡變也。三、五、七者,變而少者也。二、四、六、八者,變而耦者也。變之耦者,不能以及乎奇。變之少者,不能以該乎物。奇耦相參,多寡相函,其惟九數乎!

  順數則知物之所始,逆數則知物之所終。數與物非二體也,始與終非二致也,大而天地,小而毫末,明而禮樂,幽而鬼神,知數即知物也,知始即知終也。數與物無窮,其誰始而誰終!

  數始于一,參于三,究于九,成于八十一,備于六千五百六十一。八十一者,數之小成也。六千五百六十一者,數之大成也。天地之變化,人事之始終,古人之因革,莫不于是著焉。是故一九而九,九九而八十一,八十一而七百二十九。二九十八,十八而百六十二,百六十二而一千四百五十八。三九二十七,二七而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三而二千一百八十七。四九三十六,三十六而三百二十四,三百二十四而二千九百一十六。五九四十五,四十五而四百有五,四百有五而三千六百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五十四而四百八十六,四百八十六而四千三百七十四。七九六十三,六十三而五百六十七,五百六十七而五千一百有三,八九七十二,七十二而六百四十八,六百四十八而五千八百三十二。九九八十一,八十一而七百二十九,七百二十九而六千五百六十一。列而次之,自一而九,自九而一,一逆一順,一九、二八、三七、四六互相變通。五則常中,有吉無凶,禍亡而福隆,君子之所為宮。是故一變始之始,二變始之中,三變始之終,四變中之始,五變中之中,六變中之終,七變終之始,八變終之中,九變終之終。數以事立,亦以事終,酬酢無常,與時偕通。

  中者,天下之大本乎!自一而九,自九而一,雖歷萬變,而五常中焉。

  《洛書》數九而用十,何也﹖十者,數之成也,數成而五行備也。數非九不生,非十不成。九以通之,十以節之,九以行之,十以止之,九者變通之機,十者五行之敘也。方隅對待,中五含五而十數已具于九數之中矣,以見其體用之不相離,而《圖》、《書》所以相為經緯也。

  九者,生數也;十者,成數也。生者,方發而示形,成者,已具而有體。未形而有形者,變化見也;有體而無體者,其用藏也。是故雨以潤之,暘以熯之,寒以斂之,燠以散之,風以動之,其生物也不測,其成物也不忒。生居物先,成居物後,故能為奇,故能為耦。

  天下之數,九而究矣。十者,一之變也。百者,十之變也。千者,百之變也。萬者,千之變也。十百千萬皆一也。

  朱子曰:「天數中于五,地數中于六。天有陰陽,故二其五為一十,合三與七、一與九亦十也。地有柔剛,故二其六而為十二,合四與八、二與十亦十二也。十為干,十二為支。十干者,五行有陰陽也。十二支者,六氣有柔剛也。十干實五行也,十二支實六氣也,五行六氣,實一氣也。清濁未判,乃天地之所以立;上下定位,又萬物之所以生。故自體言之,則對待而不可缺;自用言之,則往來而不可窮。蓋造化之幾微,聖人之能事也。」

  物有其則,數者,盡天下之物則也。事有其理,數者,盡天下之事理也。得乎政,則物之則、事之理無不在焉。不明乎數,不明乎善也;不誠乎數,不誠乎身也。故靜則察乎數之常,而天下之故無不通;動則達乎數之變,而天下之幾無不獲。

  正數者,天地之在正氣也,其吉凶也確。閒數者,天地之閒氣也,其吉凶也雜。其進退消長之道歟﹖

  數由人興,數由人成,萬物皆備于我,咸自取之也。中人以上,達于數者也;中人以下,囿于數者也。聖人因理以著數,天下因數以明理。然則數者,聖人所以教天下後世者也,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因天下之疑,定天下之志,去惡而就善,舍凶而趨吉,謁焉而無不告也,求焉而無不獲也。利民而不費,濟世而不窮,神化而不測,數之用其大矣哉!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皆天道之流行也。

  箕子曰:「皇建其有極,歛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上焉者,安于數者也。其次守焉,其下悖焉。安焉者謂之聖,守焉者謂之賢,悖之者愚而已矣。是故歷數在躬,不思而行,不勉而中,聖人也,體數之常,不易其方,順時而行,賢人也。逆數越理,亂天之紀,小人之無忌憚也。

  義之所當為而不為者,非數之所能知也。義之所不當為而為者,亦非數之所能知也。非義不占,非疑不占。非義而占謂之欺,非疑而占謂之侮。虛其心,和其志,平其氣,一其聽,有不占也,而事無不應,有不謀也,而用無不成。誠之至焉,神亦至焉,是謂動之以天。

  敬者,聖學始終之要,未知則敬以知之,已知則敬以行之。不敬則心無管攝,顛倒眩瞀,安能有所知、有所行乎!

  義利不可不明也,不明則以利為義,心雖公,亦私耳。天下正理,若大路然,一而已,旁蹊曲徑,皆私意也,故曰遵王之道,無有黨偏、偏陂、反側云。

  命之流行而不已者,道也。道于天其陽乎﹖道于地其陰乎﹖道于人其仁義乎﹖人者,兼天地而參之者也,是故天覆地承,非聖人不形;天施地生,非聖人不成;天神地靈,非聖人而誰為貞!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品遜而太和合,皇極之世也。堯、舜,父子之衰也。湯、武,君臣之缺也。伏羲,神農,日之中乎﹖堯、舜、三代,時之中乎﹖

  五行在天則為五氣,雨暘燠寒風也;在地則為五質,水火木金土也。,天之五氣,雨暘質也;地之五質,水火氣也。天交于地而雨。暘為質地交于天而水火為氣,二變而三不變者,二得陰陽之正,而三得陰陽之雜也,故二能變,而三不能變也。

  五行二氣之分也,二氣交感,絪縕雜糅,開闔動盪,相生則水木火土金,相克則水火金木土。出明入幽,千變萬化,四時之運,生克著焉。

  自陰而陽也順,自陽而陰也逆。木之盛也,水實生之。金之成也,火實制之。順而生者易知,逆而克者難見。曰伏焉,曰伐焉,土著其中,因時致王,四序成功,而無名稱焉,其至德矣夫!

  善養生者,以氣而理形,以理而理氣,理順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天地萬物無不和矣。不善養生者反是,理昏于氣,氣梏于形,耳目口鼻徇而私慾勝,好惡哀樂淫而天理亡,其能苟生者,禽獸而已矣!

  耳目口鼻手足之用皆五也。或曰:「支指五矣!耳目口鼻何有焉﹖」耳聽五聲,目辨五色,口嘗五味,鼻別五臭,不具于此,何有于彼﹖手足以形用,耳目口鼻以神用。形用者易知,而神用者難識也。

  原者,氣之始也。沖者,形之始也。中者,治之極也。用者,物之窒也。終者,事之畢也。原者,仁之先也。用者,義之端也。公者,禮之閑也。戎者,智之刓也。中者,信之完也。

  原者,近乎中也。伏者,遠乎中也。近者進,而遠者退也。近者息,而遠者消也。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也。

  原,元吉幾,君子有慶。數曰:「原,誠之源也。幾,繼而善也。君子見幾有終慶也。」潛,勿用,有攸往,正靜吉。數曰:「潛,藏也。勿用,有攸往,陽微也。正靜吉,正而靜所以吉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故無不利也。」

  原之一一曰,君子見幾,不俟終日。數曰,知至至之,可與幾也。中之五五,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數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也。終之九九曰,君子令終,萬福攸降。數曰,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原之一一者,繼之善也。原之九九者,逆而凶也。當時者盛,失時者窮也,厥相休囚,以類從也。君子時之為貴,時止時行,時晦時明,萬夫之望。

  數終而復乎一,其生生而不窮者也。陰之終,陽之始也;夜之終,晝之始也;歲之終;春之始也;萬物之終,萬物之始也。是故入乎幽者所以乎明,極乎靜者所以根乎動。前天地之終,其後天地之始乎﹖

  一者,數之原也,九者,數之究也。十者,行之陰陽也。十二者,氣之柔剛也。原其所始,究其所終,陰陽柔剛,分合錯綜,粲然于天地之閒矣。(中卷。)

  溟漠之閒,兆朕之先,數之原也,有儀有象,判一而兩,數之分也。日月星辰繫于上,山嶽川澤奠于下,數之著也。四時迭運而不窮,五氣以序而流通,風雷不測,雨露之澤,萬物形色,數之化也。聖人繼世,經天緯地,立茲人極,稱物平施,父子以親,君臣以義,夫婦以別,長幼以序,朋友以信,數之教也。分天為九野,別地為九州,制人為九行;九品任官,九井均田,九族睦俗,九禮辨分,九變成樂,九陳制兵,九刑禁姦,九寸為律,九分造歷,九筮稽疑,九章命算,九職任萬民,九賦歛財賄,九式節財用,九府立圜法,九服辨邦國,九命位邦國,九儀命邦國,九法平邦國,九伐正邦國,九貢致邦國之用,九兩繫邦國之民;營國九里,制城九雉,九階九室,九經九緯,數之度也。孔子曰:「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纔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錄,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歛,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昔黃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于嶰谷,生其竅厚均者,斷兩節吹之,以為黃鍾之宮。制十二筩,以聽鳳之鳴,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比黃鍾之宮,而皆可以生之,是為律本。度其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九十枚度之,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審其容,以千二百黍實之,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權其重,百黍為一銖,千二百黍為十二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書》曰:「同律度量衡。」《傳》曰:「黃鍾為萬事根本也。」

  昔者聖人之原數也,以決天下之疑,以成天下之務,以順性命之理,析事辨物,彰往察來,是故天數五,地數六。五六者,天地之中合也,五為五行,六為六氣,陽性陰質。五行之性,曰木,曰火,曰土,曰金,曰水。六氣之質,曰胎,曰生,曰壯,曰老,曰死,曰化。

  木之質也,曰楊柳,曰梅李,曰松柏,曰竹葦,曰禾麥,曰蕈。火之質也,曰木火,曰石火,曰雷火,曰水火,曰蟲火,曰燐。土之質也,曰砂,曰石,曰玉,曰土,曰壤,曰泥。金之質也,曰汞,曰銀,曰金,曰銅,曰鐵,曰鉛。水之質也,曰澗水,曰井水,曰雨水,曰溝渠,曰陂澤,曰湖海。木之物也,曰鯪鯉,曰蛇,曰龍,曰鯉魴,曰小魚,曰鰍。火之物也,曰雞,曰雉,曰鳳,曰鷹隼,曰燕雀,曰蠛蠓。土之物也,曰蟾蜍,曰蠶,曰人,曰蜘蛛,曰蚓,曰鰻。金之物也,曰鹿,曰馬,曰麟,曰虎,曰獺,曰毛蟲。水之物也,曰蟹,曰鱟,曰龜,曰,曰蚌,曰礪。

  木之器也,曰疏器門窗,曰琴瑟,曰規,曰算節,曰耒耜,曰綱罟。火之器也,曰登器梯棚,曰文書,曰繩,曰冠冕,曰臺卓,曰履榻。土之器也,曰腹器筐筥,曰圭壁,曰量,曰舟車,曰盤盂,曰棺槨。金之器也,曰方器斧鉞,曰印節,曰矩,曰弓矢,曰簡冊,曰械校。水之器也,曰平器權衡,曰輪磨,曰準,曰鏡,曰研椎,曰廁圂。

  逆順者,事之幾也。吉凶者,事之著也。順而吉者,木為徵召,為科名,為赦恩,為婚姻,為產孕,為財帛;火為燕集,為朝覲,為文書、,為言語,為歌舞,為燈燭,土為工役,為尋常,為盟約,為田宅,為福壽,為墳墓;金為予賜,為按察,為更革,為軍旅,為錢貨,為刑法;水為交易,為遷移,為征行,為酒食,為田獵,為祭祀。逆而凶者,木為杌,為驚憂,為醜惡,為壓墜,為夭折,為產死;火為公訟,為顛狂,為口舌,為炙灸,為災焚,為震燬;土為反覆,為欺詐,為離散,為貧窮,為疾病,為死亡;金為征役,為罷免,為責降,為爭,為損傷,為殺戮;水為盜賊,為囚獄,為徒流,為淫亂,為咒咀,為浸溺。(下卷。)

  筮法

  筮者,神之所為乎﹖其蓍,五十虛一,分二掛一,以三揲之,視左右手,歸餘于扐,兩奇為一,兩耦為二,奇耦為三。初揲綱也,再揲目也。綱一三,以虛待目;目一為一,以實從綱。兩揲而九數具,八揲而六千五百六十一之數備矣。分合變化,如環無端,天命人事,由是校焉,吉凶禍福,由是彰焉,大人得之而申福,小人得之而避禍。君子曰:「筮者,神之所為乎﹖大事用年,其次用月,其次用日,其次用時。」

  十二木棋,徑九分,厚一分,陽刻一、陰刻二者四,陽刻二、陰刻三者四,陽刻三、陰刻一者四。雜取其八,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縱二橫四,縱者九也,橫者一十百千也,餘四不用者,不足之用也,前後相乘而數備矣。

  數者,理之時也。辭者,數之義也。吉凶者,辭之斷也。惠迪從逆者,吉凶之決也。氣有醇漓,故數有失得,一成于數,天地不能易之,能易之者,人也。

  一吉而九凶,三祥而七災,八休而三咎,四吝而六悔,八數周流,推類而求。五中則平,四害不侵,厥或是攖,雜而不純。承平之世視主廢置,凶咎災吝,有命不摯。

  一吉(《書》曰:「德惟一,動罔不吉。」故凡一皆吉,與九凶對。)

  元吉(吉又逢吉,故曰元吉。)

  二咎(咎,過也。凡二皆咎,與八休對。)

  三祥(祥,福也。凡三皆祥,與七災對。)

  四吝(吝,心有羞惡也。凡四皆吝,與六悔對。)

  五平(皇極,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其尊無對,凡五皆平。)

  六悔(悔,心悟其失也。凡六皆悔,與四吝對。)

  七災(災,禍也。凡七皆災,與三祥對。)

  八休(休,美也。凡八皆休,與二咎對。)

  九凶(《書》曰:「德二三,動罔不凶。」故凡九皆凶,與一吉對。)

  大凶(凶又逢凶,故曰大凶。)

  ----

  注:此處第0036頁

  皇極內篇數總名

  11原(左一右一曰原,始也,與終相對。)

  12潛(左一右二曰潛,藏也,與墮相對。)

  13守(左一右三曰守,定也,與移相對。)

  14信(左一右四曰信,實也,與固相對。)

  15直(左一右五曰直,正也,與壬相對。)

  16蒙(左一右六曰蒙,昧也,與囚相對。)

  17閑(左一右七曰閑,暇也,與勝相對。)

  18須(左一右八曰須,待也,與遇相對。)

  19厲(左一右九曰厲,危也,與養相對。)一九

  21成(左二右一曰成,就也,與結相對。)

  22沖(左二右二曰沖,和也,與戎相對。)

  23振(左二右三曰振,動也,與止相對。)

  24祈(左二右四曰祈,禱也,與報相對。)

  25常(左二右五曰常,久也,與革相對。)

  26柔(左二右六曰柔,弱也,與堅相對。)

  27易(左二右七曰易,平也,與危相對。)

  28親(左二右八曰親,主也,與賓相對。)

  29華(左二右九曰華,花也,與實相對。)二九

  31見(左三右一曰見,現也,與收相對。)

  32獲(左三右二曰獲,得也,與訟相對。)

  33從(左三右三曰從,隨也,與分相對。)

  34交(左三右四曰交,合也,與競相對。)

  35育(左三右五曰育,養也,與疾相對。)

  36壯(左三右六曰壯,強也,與弱相對。)

  37興(左三右七曰興,起也,興除相對。)

  38欣(左三右八曰欣,喜也,與懼相對。)

  39舒(左三右九曰舒,綏也,與迅相對。)三九

  41比(左四右一曰比,近也,與遠相對。)

  42開(左四右二曰開,闢也,與翕相對。)

  43晉(左四右三曰晉,進也,與卻相對。)

  44公(左四右四曰公,正也,與用相對。)

  45益(左四右五曰益,增也,與損相對。)

  46章(左四右六曰章,明也,與昧相對。)

  47盈(左四右七曰盈,滿也,與虛相對。)

  48錫(左四右八曰錫,賚也,與戾相對。)

  49靡(左四右九曰靡,多也,與飾相對。)四九

  51庶(左五右一曰庶,眾也,與寡相對。)

  52決(左五右二曰決,斷也,與疑相對。)

  53豫(左五右三曰豫,樂也,與過相對。)

  54升(左五右四曰升,上也,與伏相對。)

  55中(左五右五曰中,皇極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其尊無對。)

  56伏(左五右六曰伏,還也,與升相對。)

  57過(左五右七曰過,咎也,與豫相對。)

  58疑(左五右八曰疑,惑也,與決相對。)

  59寡(左五右九曰寡,少也,與庶相對。)五九

  61飾(左六右一曰飾,賁也,與靡相對。)

  62戾(左六右二曰戾,違也,與錫相對。)

  63虛(左六右三曰虛,空也,與盈相對。)

  64昧(左六右四曰昧,昏也,與章相對。)

  65損(左六右五曰損,減也,與益相對。)

  66用(左六右六曰用,口也,與公相對。)

  67卻(左六右七曰卻,退也,與晉相對。)

  68翕(左六右八曰翕,合也,與開相對。)

  69遠(左六右九曰遠,疏也,與比相對。)六九

  71迅(左七右一曰迅,速也,與舒相對。)

  72懼(左七右二曰懼,憂也,與欣相對。)

  73除(左七右三曰除,去也,與興相對。)

  74弱(左七右四曰弱,柔也,與壯相對。)

  75疾(左七右五曰疾,病也,與育相對。)

  76競(左七右六曰競,爭也,與交相對。)

  77分(左七右七曰分,判也,與從相對。)

  78訟(左七右八曰訟,爭也,與獲相對。)

  79收(左七右九曰收,斂也,與見相對。)七九

  81實(左八右一曰實,果也,與華相對。)

  82賓(左八右二曰賓,客也,與親相對。)

  83危(左八右三曰危,險也,與易相對。)

  84堅(左八右四曰堅,剛也,與柔相對。)

  85革(左八右五曰革,變也,與常相對。)

  86報(左八右六曰報,答也,與祈相對。)

  87止(左八右七曰止,靜也,與振相對。)

  88戎(左八右八曰戎,兵也,與沖相對。)

  89結(左八右九曰結,束也,與成相對。)八九

  91養(左九右一曰養,安也,與厲相對。)

  92遇(左九右二曰遇,會也,與須相對。)

  93勝(左九右三曰勝,克也,與閑相對。)

  94囚(左九右四曰囚,困也,與蒙相對。)

  95壬(左九右五曰壬,佞也,與直相對。)

  96固(左九右六曰固,執也,與信相對。)

  97移(左九右七曰移,遷也,與守相對。)

  98墮(左九右八曰墮,墜也,與潛相對。)

  99終(左九右九曰終,盡也,與原相對。)九九

  注:此處第0076頁

  以上为中间内容(中華版)

  附錄

  黃東發《日鈔》曰:「經解惟《書》最多,至蔡九峰參合諸儒要說,嘗經朱文公訂正,其釋文義既視漢、唐為精,其發指趣又視諸家為的,《書經》至是而大明,如揭日月矣。」

  黃瑞節曰:「《易》更四聖而象已著,《範》錫神禹而數不傳。九峰蔡氏撰《皇極內篇數》為一書,于是有《範數圖》八十一章六千五百六十一變。西山真氏云『蔡氏《範數》與三聖之《易》同功』者是也。」

  ◆九峰同調

  黃先生千能

  黃千能,字必強,豐城人。刻意讀書,謂皇極九疇之統,漢儒舉以參五事,配六極,則失之妄,作《皇極要論》,又謂古今地理無一定之形,神禹疏河之故道,蕪沒而難考,作《禹貢圖說》。(參《江西通志》。)

  ◆九峰家學(劉、李三傳。)

  教授蔡覺軒先生模

  蔡模,字仲覺,九峰先生冢子也。淳祐四年,以丞相范鍾薦,謝方叔亦乞表異之,詔補迪功郎,添差本府教授。嘗輯文公所著書為《續近思錄》及《易傳集解》、《大學衍說》、《論孟集疏》、《河洛探賾》等書行世,學者稱為覺軒先生。

  文肅蔡久軒先生杭

  蔡杭,字仲節,覺軒之弟也。紹定進士,主管刑工架閣文字。召試館職,遷秘書正字,陞校書郎,兼樞密院編修、諸王宮大小學教授。疏權姦不可復用,國本亟宜早定,帝善其言。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同知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即乞骸,不伺報輒行,落職予祠。卒諡文簡,以犯祖諱,更諡文肅。

  (雲濠謹案:《萬歷金華志》云:「仲節,元定之孫,博通經史,邃于理學。淳祐十一年,知金華郡,亟踵北山、魯齋二先生之門,請為主教麗澤。魯齋一出而婺之禮俗興。」)

  山長蔡靜軒先生權

  蔡權,字仲平,九峰先生第三子也。聰明英毅,肄業于家庭,兄弟聯席,自相師友。覺軒為《續近思錄》、《易傳集解》、《大學衍說》、《河洛探賾》、《論孟集疏》等書,皆與先生參考,以至成編。以兄恩補承務郎。教授鄉閭,講明義理,獨處靜室幽軒,終日怡怡,學者稱之曰靜軒先生。(參蔡氏《九儒書》。) 

  ◆九峰門人

  朝奉陳先生光祖(別見《西山蔡氏學案》。)

  忠簡劉冰壺先生欽

  劉欽,字子時,建安人,九峰蔡氏弟子也。以蔭累官同知樞密院事。歸隱武夷,自號冰壺散人。諡忠。著《尚書衍義》。(補。)

  (梓材謹案:雲源何氏,《學案》《劉習甫傳》或傳寫作靈源。黃晉卿《北山紀遊》八首,其一為靈源。靈源何氏,豈即北山何氏邪﹖姑識以俟考。)

  (梓材謹案:《潛庵學案》《陳石堂傳》云:「建州劉純父聘主雲莊書院。」純父蓋即先生之字。)

  何雲源先生□

  何□,號雲源先生,劉習甫見先生,得建安二蔡《易》《洪範》之學,先生大器之,特授以微言妙旨。(參《上虞縣志》。)

  ◆劉氏家學(劉、李四傳。)

  劉先生涇

  劉涇,忠子雲莊子之後也。其跋胡氏《易學啟蒙通釋》曰:「嘗記兒時,經家庭授《易》,聞之先君子云:昔晦庵先生之講學于雲谷也,我先文雲莊兄弟與西山蔡先生父子從遊最久,講《四書》之餘,必及于《易》。舊藏雲莊所鈔諸經師說數鉅帙,兵燼之餘,其存者蓋千百之什一耳。一日,約無咎詹君、退齋熊君訪雲谷遺跡,適值新安胡君庭芳來訪,出一編見示,謂其父玉齋平生精力盡在此書。亟閱諦玩,見其論象說理,允為明備,而其所援引,則雲谷當日及門之士遺言討論多在焉。」(參《經義考》。)

  (梓材謹案:《潛庵學案》《陳石堂傳》云:「建州劉純父聘主雲莊書院。」純父蓋即先生之字。)

  ◆何氏門人

  司農劉先生漢傳

  劉漢傳,字習甫,上虞人,戶部侍郎漢弼之弟也。時有雲源何氏者,得建安二蔡《易範》之學,先生往從之,求其奧旨。初,先生以祿不逮親,絕意仕進,雲源勉之仕。年四十六,始舉進士。累官至監都進奏院。陛對,陳四事曰:崇聖學,闢異端,伸直氣,恤民隱。遷司農丞,守南康軍,改吉州,俱有聲。晉江西提舉時,長江失險,人心搖蕩,元兵日逼,先生捍禦要害,民恃以無恐,制書獎之,除直寶謨閣,尋知處州。遷兩浙運使吏部郎,力辭不受。已而晉司農卿奉祠。閒居十一年,知宋將亡,臨終索筆書曰:「生為宋臣,死為宋鬼。」所著有《洪範奧旨》、《通鑑會評》、《止善集》。(補。)

  ◆九峰續傳

  鄉貢劉竹坪先生實翁(附子震。)

  劉實翁,吉水人,元貢進士,號竹坪先生。子震,字庚振,元進士朝列大夫,知趙州,世稱蒼筤先生。竹坪、蒼筤治《尚書》有名,王充耘等皆出其門。元末丁亂,蒼筤舉宗奮義,日夜戰,其鄉闔門多戰死云。(參《解春雨集》。)

  貞文黃存齋先生鎮成

  黃鎮成,字元鎮,邵武人。年弱冠,即厭棄榮利。延祐初,再試有司不合,築室城南,顏曰南田耕舍,慨然以聖賢道學自力,學者稱為存齋先生。著《尚書通考》十卷、《周易通義》、《中庸章旨》。《文宗天歷》三年,執政者薦為江西路儒學提舉,祿不及而卒,年七十有五。集賢議諡曰貞文處士。(從黃氏補本錄入。)

  隱君陳先生師凱

  陳師凱,字道勇,南康人。隱居廬山,名其地曰東匯澤。撰《尚書蔡傳旁通》六卷。(同上。)

  ◆劉氏門人

  同知王先生充耘

  王充耘,字耕野,江西人。元統初,以《書經》成進士,授同知永新州事。尋棄官養母。晚益潛心《尚書》,考訂蔡《傳》,名曰《讀書管見》,凡二卷。外有《書義主意》、《書義矜式》各六卷。(同上。)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