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遼海叢書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瀋故卷三

 

  通州楊同桂伯馨輯

  女真小字碑

  猴頭蘑

  堤塔

  哈什馬

  商人衣冠

  葠園

  盛京賦

  一省三京

  萬柳堂

  希姓

  遼海衞

  耕犁

  鼎甲

  范文肅公

  短陌錢

  兩大山

  通志

  十六邊門

  篆寶

  遼太祖陵

  五部設漢員

  行宮

  營口砲臺

  驛站

  銅杓鐵鑊

  鹿角塵角

  瀋陽城隍廟碑

  高麗通商

  烽火臺

  三寶

  遼陽海神傳

  古石刻

  開原銀佛

  五榆歌

  開礦

  漢人得諡

  紀遼事書籍

  古印

  建州

  老古洞

  海龍城

  錦縣牧場

  永寧菴碑

  同名郡縣

  鄉試

  龍興

  元寶

  明邊

  銅礮

  承德令

  ○女真小字碑

  海龍廳西百里山城子鎮正南小城子山上有磨崖書一段方高周尺三尺八寸餘寬三尺共字七行前五行行十三四字不一後二行距前五行尺許每行約四五字其筆勢頗古勁然結字甚奇好古家莫能識也嗣讀金石萃編內有金國書碑其中□□□等子皆與碑同知為金之國書按金史太祖命完顏希尹製大字於天輔三年頒 【 錢大昕云□□□□係女直字金初所鑄錢】 熙宗天眷元年又頒小字 【 翁樹培古泉彙考載有金都統郎君修乾陵記每字以兩三字合成有如琴譜又一碑字體稍異伏□日月升光等字近是】 據麟見亭河帥鴻雪因緣宴臺訪碑以□□□□□□□□□□□□為女真小字則此碑亦為小字無疑字既剝蝕搨手又劣有無訛脫尚當詳考

  □□□□□□□□□□□□□□□□□□□□□□□□□□□□□□□□□□□□□□□□□□□□□□□□□□□□□□□□□□□□□□□□□□□□□□□□王 □□月

  ○猴頭蘑

  蘑菇菌之類其種甚多有榆蘑榛蘑黃蘑白蘑等名東邊深山內又有猴頭蘑毛茸茸然絕似猴頭故名

  ○堤塔

  由瀋陽至興京有山路數處如蜀中棧道然土人名曰堤塔

  ○哈什馬

  哈什馬形似田雞腹有油如粉條有子如鮮蟹黃取以作羹味極肥美然惟興京一帶有之滿洲人用以祀祖取其潔也

  ○商人衣冠

  道咸間凡商人遇慶弔事夏冠草笠冬冠高簷黑毡冠衣則冬夏皆著褐衫 【 即雨衣】 蓋以此為禮服也今則冠服炫華望之與士紳無異此亦觚不觚之一事也

  ○葠園

  通化縣山內葠園極多連畦布子灌溉如菜蔬夏則張蘆席以障炎日八九年後則擷而市諸肆俗稱秧葠者是

  ○盛京賦

  御製盛京賦計三千三百餘言前有序後有鄂爾泰等十二人題跋並為之注大內所藏有四體書賦帖其真書為勵宗萬草書為梁詩正隸書為張若靄篆書為汪由敦冊高二寸許筆細如髮真寶物也

  ○一省三京

  盛京一省有三京焉興京 【 初名赫圖阿喇】 則天命以前所都東京 【 在遼陽城東】 則則 【 則:衍文】 天命六年四月所遷陪京則天命十年三月所遷也

  ○萬柳堂

  盛京亦有萬柳堂在省城南三里許

  ○希姓

  所見希姓有傘么唱邸仈智民要賢回緒信修老線侍

  ○遼海衞

  昌圖府廨前有一石上鐫遼海衞三大宇蓋明初置衞時昌圖亦指揮治也其後則入於蒙古耳

  ○耕犁

  桓寬鹽鐵論云遼東耕犁轅長四尺迴轉相妨今耕犁較他省特長殆自古已然

  ○鼎甲

  說者謂盛京自開國以來未有中鼎甲者惟乾隆中遼陽王爾烈以傳臚顯不知文僖公麻勒吉固開國時滿榜狀元也

  ○范文肅公

  開國文臣以范文肅公 【 文程】 為首滿漢名臣傳闕而不載

  ○短陌錢

  盛京行使短陌錢以一百六十四文為一貫不知始於何時鄰省惟直隸永平府境亦然大抵明之末季兵餉支絀為此變通之計習而相安遂至今日耳按高江邨天祿識餘謂京師以三十三文為一百此國初京師錢法今盛京行用之數則又半之矣

  ○兩大山

  東北名山除長白外以醫巫閭及千山為最大千山在遼陽南周二十餘里 【 有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無量觀玉皇閣萬佛閣五佛頂羅漢洞石洞振衣岡濯纓泉鉢孟松石屏松門雙井西湖井歇涼臺仙人臺仙人奕碁石坪諸名勝】 閭山其山掩抱六重又名六山在廣寧北長數百里 【 有觀音閣古佛龕呂公巖補天石桃花洞仙人影會仙亨道隱谷雲巢松聖水盆蝌蚪碑風井諸名勝】 千山隱而秀閭山雄而奇 【 金蔡珪詩幽州北鎮高且雄倚天萬仞蟠天東又云伹在林梢看鳥背不知身到碧雲中】

  ○通志

  各直省之有志書所以考獻徵文導揚風化也陪都重地涵濡教澤二百餘年自康熙二十年間府尹董秉忠等創修志書三十二卷乾隆初又經府尹宋筠王河等續修為四十八卷規模粗具然疏陋不堪純廟設局重為編次為卷百二十為目四十曰聖制 【 一卷】 典謨 【 八卷】 天章 【 八卷】 京城 【 一卷】 壇廟 【 一卷】 宮殿 【 一卷】 山陵 【 一卷】 星土 【 一卷】 沿革 【 一卷】 形勝 【 一卷】 山川 【 四卷】 城池 【 四卷】 疆域 【 □卷】 關隘 【 □卷驛站附】 津梁 【 □卷】 田賦 【 □卷】 戶口 【 □卷】 職官 【 □卷】 廨署 【 □卷】 學校 【 □卷】 選舉 【 □卷】 兵防 【 二卷】 名宦 【 一卷】 歷代人物 【 □卷】 國朝宗室八旗 【 □卷】 國朝人物 【 □卷】 忠節 【 □卷】 孝義 【 一卷】 文學 【 □卷】 隱逸 【 一卷】 流寓 【 一卷】 方伎 【 一卷】 仙釋 【 一卷】 列女 【 四卷】 祠祀 【 三卷】 古蹟 【 五卷】 風俗 【 一卷】 物產 【 二卷】 歷代藝文 【 四卷】 國朝藝文 【 四卷】 雜志 【 二卷】 唯此本自修定後並未通行故坊肄仍行舊本板存書院漫漶頗多咸豐中雷藿郊督學刓補一次後遂無議其事者夫以蕞爾小邑咸有簿錄之書豐鎬舊邦乃竟無人續輯此非賢士大夫之責乎

  ○十六邊門

  柳條邊自山海關以東之鳴水塘門起東北至吉林之發忒哈門止凡邊門十四曰鳴水塘至山海關邊城八十二里又百二十九里曰白石咀又七十里曰梨樹溝又六十五里曰新臺又一百四十里曰松嶺子又一百里曰九關台又一百九十八里曰清河又八十里曰白土廠又一百六十二里曰彰武臺又一百三十里曰法庫 【 兩邊之間有葉茂台門不在數內】 曰佈爾圖庫曰赫爾蘇曰伊通曰發忒哈此四門屬吉林省境自法庫門之東一百五十餘里直趨東南曰威遠堡 【 兩邊之間有馬千總台門不在數內現為昌圖府至省通衢】 又二百十里曰英額 【 英額北六十里有土口子不在數內為海龍至省通衢】 又二百里曰旺清又二百九十五里曰堿廠又一百七十里曰靉陽又二百三十里曰鳳凰又一百五十里至海岸在盛京境共十六邊門

  ○篆寶

  每列聖列后加尊號則遣翰林二員來盛京篆寶嘉慶中武進張皋文先生曾膺是差言於當事者自京師等上上玉刻成遣使奉往其舊寶不得磨治並言翰林官乃皇帝侍從奉命篆寶係大典禮宜奏請馳驛不得由部給火牌當事甚以為然以格於例不果奏

  ○遼太祖陵

  遼太祖陵在廣寧城北閭山之麓金時即已平毀土人耕於此者往往得舊瓦以之為硯不減銅雀也

  ○五部設漢員

  王麓臺曾請於盛京五部增設漢員以備體制部議不果行

  ○行宮

  陪都重地陵寢在焉禋祀巡狩翠華時臨若循歷代之制行宮別館不知凡幾今惟興京廣寧建有行宮二所且茅茨土階僅避風雨大禹之卑宮室不得專美於前矣

  ○營口砲臺

  大遼河入海埠頭初設於牛莊繼乃遷於沒溝營至今外省商販仍名曰牛莊海口光緒八年建砲臺於東岸當海船入口處臺牆周二百六十餘丈前面隨河灣轉作扇面形中間築大砲臺一座兩傍平砲臺二座以取迎頭環擊之勢牆下有暗炮洞八處以備伺便平擊之用軍械庫火藥庫即在臺下後面中間營門二兩傍營門二水洞二內築兵房庫房二百餘間水塘兩處臺前有長壕一道圍牆兩傍又築牆十餘里翼蔽左右其大略也

  ○驛站

  盛京驛站屬於兵部東路三曰噶布花林沙兒滸穆奇以通興京西路十二曰舊邊巨流河白旗堡二道井小黑山廣寧十三山小淩河高橋寧遠東關涼水河以達山海關南路八曰十里河迎水寺浪子山甜水站連山關通遠堡薛禮站鳳凰城以達高麗北路三曰懿路高麗站開原以達吉林唯摺奏暨大事用之州縣文報另設鋪司遞送唯東邊道所屬並海龍廳均用馬撥光緒十年又經改定凡鋪司處所均令捕盜兵兼送

  ○銅杓鐵鑊

  海龍人耕地得銅杓一鐵鑊一杓以鐵為柄重七觔餘鑊形如三禮圖所繪中可容米斗許按周禮饔人有羊鑊豕鑊皆烹飪器也

  ○鹿角塵角

  古以四月為鹿角解十一月為麋角解自乾隆戊子純廟改定時憲書以十一月為麈角解始闢沿訛之陋蓋以木蘭之鹿角吉林之麋角皆解於夏惟塵則解於冬故特正其舛以示後按麋之為物東人俗呼馬鹿其角實與鹿同惟麋大於鹿兩角間頂骨微寬用之於藥則較鹿為遜東坡云鹿陽獸見陰而角解麋陰獸見陽而角解亦格物之未至者

  ○瀋陽城隍廟碑

  元至正十二年建立碑文半泐其陰面題名曰昭信校尉瀋陽等路高麗軍民總管府判官 【 名闕】 奉政大夫同知瀋陽等路高麗軍民總管府事瀋陽等路軍民總管府提控□□耶律順禮宣武將軍總管高麗女直漢軍都萬戶兼管瀋陽等路安撫使高麗軍民總管王□中順大夫瀋陽等路安撫使高麗軍民總管洪□將仕郎瀋陽等路軍民總管府知事王道□懷遠大將軍瀋陽等路安撫使高麗軍民總管□□□□□從仕郎瀋陽等路軍民總管府經歷張子中□□將軍總管高麗女直漢軍都萬戶府副萬戶路□□總管高麗女直漢軍都萬戶府經歷鉢可台宣武將軍總管高麗女直漢軍都萬戶府都萬戶洪進 【 義】 □□瀋陽等路高麗軍民總管府鎮□□懷遠大將軍總管高麗女直漢軍都萬戶府達魯花赤□忠顯校尉總管高麗女直漢軍都萬戶府鎮撫□

  ○高麗通商

  盛京與高麗僅隔一鴨綠江故疆禁極嚴彼此不得私越貿易互市只鳳凰城一隅向於春秋二仲月開門始許來往其榷稅之事則於中江設文武章京二員領之 【 文章京由五部司員內派委武章京由將軍屬之防禦等官派充一年為期即行更換】 俗呼曰中江臺官自光緒十年定議准高麗與各外國一律通商遂弛海禁撤臺官一切事宜胥歸之東邊道而互市於鎮江城 【 俗名九連城】 續文獻通考云元世祖中統中於高麗鴨綠江西立互市其地與今不甚相遠

  ○烽火臺

  物類相感志云遼東西北有太宗烽火臺去臺五里間有火穴彼謂為煻煨池夜望明如晝常如燒或有物去池三十步無巨細脅入池中莫能記數深淺焉

  ○三寶

  天津王雪菴先生名柘於咸豐年間任遼陽吏目年僅四十而卒著作甚富今所傳者只閱莒草堂詩四卷耳內有詠人參貂皮烏拉草詩三首人葠曰瑤光星采散紫氣蟠縹緲嗁聲出土中千歲嬰兒小背陽三椏排向陰五葉裊紅實隨圓勻黃鬚挺夭嬌叢叢山巖幽森森椴樹老裹糧事尋搜攜鑱費剔挑採同隱士芝護抵仙人棗先之熱湯煮繼以活火熇 【 補註初我朝與明互市明以人參不能持久故抑其值我朝恐其腐敗也每賤價售太祖乃教以製熟之法】 製成去瘢垢輸入官局早 【 補註每年放葠票一千七百五十二張每票收葠五分共收葠八百七十六兩內貢九十六兩咸豐三年奉旨停止】 將軍選絕品封題馳貢表上獻蓬萊宮天子長壽考分頒諸候王賚錫師傅保是物補丹田功用稱再造上黨古所貴並論覺纖杪元葠既體虛丹參況力少苦參性味偏沙參膚澤槁豈若遼東產 【 補註宋許亢宗行程錄云自咸州九十里至同州東望大山虜人云此新羅山其間出人參按同州為今開原東境據此則遼東產參殆已久矣】 一花飛五鳥 【 原註錢起紫葠歌序五葩蓮萼狀飛禽羽舉俗名五鳥花】 高山羣參中輩行都壓倒我朝昔開基王氣孕靈草隣市過折價乃用彰天討聲罪朝鮮城受降瓊華島 【 原註國朝初貿參高麗價十兩一觔高麗人詭稱明朝不售九折價給後捕獲偷掘者知其詐起兵征服之】 蒙古諸部落相偕隸旗旐疆宇日恢廓明兵或肆擾彼眾每雲集我戰輒電掃千斤定歲餽答禮宜修好 【 原注崇德七年與明議和每歲輸黃金萬兩白金百萬我餽人葠千斤貂皮千張歲為例】 故事二百年東人尚諳曉是真國家瑞非特天地寶中原鼎久定故都視豐鎬野多黃鬚翁室有白頭媼非關服食力食且邁商皓思我堂上親雲舍感懷抱扶衰需上藥艱難入關道 【 原註山海關禁參最嚴】 貂鼠曰鼠類陰且微惟貂出班行臨鬢映飛蟬珥冠偕金璫蕭條黑津山羣眾嬉大荒日餐松柏實紫毛爛生光夜宿銜樹枝自謂難我傷豈料見圖者設伏機潛張遺矢下觸機機發洞弩鋩可憐剝膚慘非汝能周防販入五都市短竈仍薰將續斥狗尾賤集等狐腋良百金購一裘價視荒山昂 【 原注紫貂出黑津山出荒山者則色黃價遠不逮也】 國初制未嚴僭服皆揚揚宜興任待御作奏陳天閶老較漢官儀三品有定章遂同猞猁猻邦憲著為常翰詹及科道待漏寒莫當滿朝怨葵尊諧語傳漁洋我為貂鼠篇篇終意慨慷竊聞古大夫清節存羔羊寄語三貂人退食宜思量烏拉草曰三寶出關東諺語遼人傳人參貂鼠皮此草參其間初疑小草微未必若是班庸知功在民乃實非等閒其生不擇地山陸皆彌漫最佳為紅根莖細色渥丹次為塔頭纓千百莖相攢春茁采及秋曝向烈日乾捶之復揉之入手蓬團團 【 補注每至秋末冬初見人盤坐於地手持木棰而聲鼕鼕者即售此者也】 牛革為烏拉草在其中蟠赤足著之去雪地隨往還輕同蒲鞋踏堅抵木履穿暖逾吉莫靴軟比兜羅綿 【 補注近人有絮為褥者云勝吉貝】 陽春有腳來不慮行蹣跚我曾試之效稱奇發長歎葠以壽富人貧者不獲餐貂以榮貴人賤者不敢寇惟此草一束貧賤得禦寒較彼葠與貂為用且更寬固宜以寶名珠玉莫能攀太祖有烏拉至今藏金鑾 【 補注每年六九月大內抖晾陳設曾經恭覩約一尺有餘】 遺留示後王王業成艱難天之使是獨神秀鍾三韓上媲孔陵蓍下視九畹蘭

  ○遼陽海神傳

  明林屋山人蔡羽著遼陽海神傳敘述神異有類寓言然記遇合之歲月與夫傳說之人似又非羌無故實者

  ○古石刻

  盛京古石刻傳於今者甚稀據寰宇訪碑錄遼有奉國寺石幢記開泰二年立 【 在今義州】 有大廣濟寺塔記清寧三年立 【 在今錦縣】 金有奉國寺續裝兩洞賢聖題記張劭撰劉永錫書明昌三年正月立 【 在今義州】 元有重修奉國寺碑盧懋撰王遂書大德七年九月立 【 在今義州】 考欽定續通志遼金三碑俱不載元時石刻則自奉國一碑外尚有遼陽路香巖寺雪菴塔碑陳景元撰史弼書皇慶二年立 【 在今遼陽】 奉國寺莊田記杜克中撰至正十五年立 【 在今義州】 明有修補奉國寺聖像記住持某撰嘉靖十五年立重修奉國禪寺碑記梁廷登撰白應台書萬歷三十一年立重修倒座觀音記孫世捷撰王悅祖書萬歷三十一年立 【 俱在今義州】 幅巾?員數千里內諒不止此惜無能細訪而著為一錄者

  ○開原銀佛

  開原銀佛寺內銀佛一尊高尺餘光緒初年為賊竊去先是咸豐年間賊竊佛一指即迷罔不能出寺遂被擒謂非有靈不能如是今全體被??篡其無靈也耶抑有數存雖佛亦無如何也僧人或曰飛去矣

  ○五榆歌

  兵部署有鐵冶亭尚書 【 保】 所書五榆歌一幅詩字俱臻神詣其弟閬峰 【 玉保】 侍郎來蒞斯任為和歌亦懸於壁兄弟先後為陪京司馬亦佳話也

  ○開礦

  太祖己亥年 【 明萬曆二十七年】 三月始開金銀礦鐵冶 【 按是時太祖尚居赫圖阿喇則此礦當在今興京百里內】

  ○漢人得諡

  盛京土著自開國以來半隸漢軍易名之典不可勝紀漢人得諡者惟秦聚奎 【 蓋平人直隸大順廣道】 諡剛烈陳克讓 【 承德人江安督糧道】 諡忠節二人而已

  ○紀遼事書籍

  紀載遼事者自古寥寥國朝有官撰之滿洲源流考楊賓之柳邊紀略林本裕之遼載高士奇之扈從東巡日錄近人林壽圖有啟東錄

  ○古印

  農民墾田往往得古銅印以予所見者八方曰行六部尚書曰莫溫河衞指揮使司印曰右阿速衞親軍都指揮使司百戶印曰都統所印曰宣撫副使印曰行軍萬戶之印曰正先行官印曰廣豐倉記按六部尚書見於金史然其篆文八疊規模全與都統所同都統所始於遼則六部尚書亦遼印也莫溫河衞即永樂間所設一百八十四衞之一印背鐫釋文並永樂二年六月禮部造共三行右阿速衞名見元史惟速作蘇 【 按遼史阿蘇亦作阿速蓋音字亦相通】 其文不可識殆即八思麻帝師所製之蒙古字也背鐫字二行一行釋文一行紀年月字漫漶不可識矣宣撫司始於趙宋行軍萬戶則元印也惟正先行官之名不見於史廣豐倉記方僅寸許背鐫正隆二年然金史百官志所載諸倉並無此名或偶置即廢未可知也以諸印觀之諸史之漏略亦多矣哉

  ○建州

  雙槐歲抄載建州女直金之後也洪武初降附永樂中設奴兒干都司統建州等衞所二百有四世受官賞為不侵不叛之臣初建州海西兀者等衞夷人先居斡木河與七姓野人有讐投奔朝鮮復為所戕乃復歸附朝廷處之遼陽迤東蘇子河一帶遞年往來朝貢成化丙戌背義搶掠人畜數萬天威震怒將元惡董山等二百五十餘人俱留廣寧監禁致死乃調大軍抵巢征勦未有成功己亥九月賊首刺達等猶為邊患巡撫都御史陳鉞總兵歐信從饅頭山鹻口等處攻之斬獲賊首二百餘級全軍而還復分兵於遼陽迤東五堡北接撫順城南連鳳凰山林木稠密處按伏以守之己亥賊首伏當加糾三衞入寇命撫寧侯朱永總兵中官汪直監其軍陳鉞贊畫往討破其營五百餘所焚廬舍二千餘間獲馬及軍械倍之永由是進封保國公然其後讐我大邦益肆猖獗女直自此叛矣

  ○老古洞

  興京東舊名老虎洞在懸崖下洞口如戶可容二人內為石室壁石隱然有罏瓶狀西通十餘步東可里許復露天光有如懸鏡前有河流亂石多具鳥獸禽魚形

  ○海龍城

  海龍之名於史志皆無考恭讀純廟御製詩集乃知為海蘭之譌也按海蘭霍吞詩序云海蘭霍吞者漢言榆城也遵槎爾筏嶺而西旁見舊城之基焉雉堞無存土疊尚有昔年征戰之時各築堡以自守遺老既盡無能道其事者以其生榆樹焉則謂之榆城而已按詩集次序先經輝發故城即過海蘭至花園入英峩門今輝發在海龍東花園在海龍西是海蘭即海龍已

  ○錦縣牧場

  順治五年以中前所後屯衞中後所地分給八旗為牧場康熙二年令錦縣大淩河牧場東至右屯衞西至鴨子廠南至海北至黃山堡留為牧馬地乾隆十三年裁減馬羣於西界截出十里給官兵耕種後截齊東至杏山北濠溝西至鴨子廠南至七里河北至金廠堡為界

  ○永寧菴碑

  鐵嶺城南三十里汎河堡永寧菴有古碑一係尼僧普會重修是廟者也文甚鄙俗不堪寓目其紀元處但云大金歲次乙丑據文內不料戊午三韓竟沈之語則此大金殆非完顏氏也完顏之世歷戊午者二均無兵革惟國朝天命二年戊午克明撫順等城文殆指此是崇德丙子未號大清以前國號原建大金也

  ○同名郡縣

  盛京府廳州縣有與各省同名者承德京縣與直隸府名同鳳凰直隸廳與湖南廳名同寧遠州與四川府名山西廳名湖南永州府下縣名甘肅鞏昌府下縣名俱同廣寧縣與廣東肇慶府下縣名同奉化縣與浙江寧波府下縣名同懷仁縣與山西大同府下縣名同

  ○鄉試

  每鄉科合滿合夾號所中不下二三十人似可仿照貴州 【 貴州小省每試額中三十人】 特建試院於奉天省統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滿漢赴試人數酌定解額士習文風或當進而益上考金史凡府試策論進士上京海蘭率賓呼爾哈 【 均今吉林地】 扶餘東北招討司 【 均今吉林黑龍江地】 等路則赴會寧府試咸平隆州博索東京蓋州懿州則赴咸平府試詞賦經義進士上京東京咸平府均試於遼陽府 【 策論詞賦經義金時分兩科】 其試官詞賦三員策論二員酌古準今是有司與都人士之責也

  ○龍興

  兩般秋雨菴載南昌張曼胥 【 儲】 大學士張位之弟醫卜堪輿風鑑之術靡不通曉萬曆間遊遼東歸語人云吾觀王氣在遼左又觀人家葬地三十年後皆當大富貴閭巷兒童走卒往往多王侯將相天下其多事乎人以為狂既而果一一皆驗乃知真龍之興非偶然也

  ○元寶

  銀錠名元寶起於元至元三年每重五十兩輟耕錄云十四年者重四十九兩十五年者重四十八兩遼陽元寶乃至元二十三四然征遼東所得銀子而鑄者

  ○明邊

  柳邊紀略云盛京西六十里有土牆基號曰老邊疑前明失遼後邊牆按明季曾於三叉河適中之地設立鎮城遼河上游 【 自廣寧以東開原以西其南至三叉河】 全行置於邊外自廣寧至瀋陽須由遼陽繞行則此老邊蓋尤在前也

  ○銅礮

  光緒辛卯朝陽教匪為亂奉軍赴援於義州邊外得銅礮二長二尺餘腹巨口斂上鑄字曰嘉靖甲辰兵仗局造破虜一千三百三十五號其一款識同其號則一千七百六十三號也按明志明置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凡數十種正德嘉靖間造最多又稱嘉靖初御史邱養浩請多鑄火器給沿邊州縣云云考破虜之名史志不載然已鑄至數千可見當時火器之多然其後任用匪人遼事日壞堅甲利兵蓋不足恃矣

  ○承德令

  湖南衡永道施道生籍江左父以乙科令承德縣縣旱荒施請賑適歲國有大慶枋國者忌以偏災勞聖慮陪都卿尹希其旨牘上三駁施憤極曰余為一邑主豈惜以一身救萬民遂盡發倉穀上牘自劾卿尹怒飛章題參以侵蝕擬大辟庾死獄中道生流落遼瀋轉徙入都為酒家傭時災黎之後咸思報施德方羣然訪施後竟遇道生肆中為沐浴易衣俾更業讀迄弗成有官御史者援之入方略館充供事得官旋從軍楚南荐升觀察後遂為承德人以施之慈惠邑人之厚報循吏義民宜不朽於後乃不數十年泯無傳焉甚可怪也事載近人小說 【 名坐落誌果】 說又載邑人為施建祠今亦無考

  瀋故卷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