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颜李学派

 

  〖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1635—1704)。颜元,字浑然,号习斋。清直隶博野(今属河北)人。此学派因其号而名。颜元少年时从游于吴持明。吴习兵法,通武艺,懂医道。颜元后来也兼习兵法、技击等。颜元青年时又就学于贾珍。贾珍为人朴实,重气节,颜元深受其影响。元二十岁以后发愤攻读经世之学,遂弃举业。二十四岁开馆授徒,名其斋曰“思古”,‘自号“思古人”,并于此时开始笃信理学。他先习陆、王,继又转习程、朱。三十四岁时,遭养祖母之丧,颜元一一遵《朱子家札》服丧,疏食少饮,哀毁过甚,几致病死。因此对理学产生怀疑。翌年,他改“思古斋”为“习斋”,从此走上反理学道路。元五十七岁、南游中州,耳闻目睹“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的现象,遂下决心“必破”程、朱,公然打出反理学的旗帜。颜元弟子众多,较著者有李□、王源、钟□等。其中李□影响最大,为颜元之学的主要传人。李□(1657一1733),字刚主,号恕谷。清蠡县(今属河北)人。他除师事颜元外,又曾从王五公学兵法,从毛奇龄学乐律。“习斋压岸甚峻,足迹稀出闾巷,先生则屡馆就师,远游西至关中,南及吴越。遍交贤豪,上接公卿,下至驺率,言必称习斋,放习斋之名亦因之远播”。因其在颜学中地位和作用显著。放学者通常将他与颜元合称,名之为“颜李学派”。颜元交游者有刁包、王余佑、李明性、张罗□、张起鸿、王之微、吕申、王养粹、刘祟文、陈之□、乔己百、张鹏举、张沐、许三礼等。其私淑弟子有恽鹤生、程廷祚、戴望等。李□的弟子有冯辰、刘调赞、郑知芳,阎镐、钱煌等。其交游者有许三礼、窦克勤、方苞、胡渭、万斯同、阎若璩、梅文鼎、扬名时、王源、恽鹤生、程廷柞、王复礼、郭金城等。颜李学派继承和发扬了陈亮尚“用”的思想,形成功利论的思想体系,他们以功利的观点看待理学,由此展开了对理学的批评。颜元曾将朱熹、陆九渊、陈亮三家学说加以比较,指出:“使文达(毅)之学行,虽不免杂霸,而三代苍生或少有幸,不幸宋、陆并行,交代兴衰,遂使学术如此,世道如此。”李□继承师说,也对理学的空疏无用作了揭露,他指出:“承南宋道学后,守章句,以时文应比,高者谈性天,篡语书,卑者疲精敝神于八股,不唯圣道之礼乐兵农不务,即当世刑名钱谷,懵然罔识,而溺管呻S吟Y,遂曰有学。”此学派经世思想的总纲,是天下的富、强、安。颜元提出,“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李□又进一步发展了颜元的观点,还提出“变法”的主张,对于习行六艺,还主张“参以近日西洋诸法”。在对待经典的态度上,该派反对于经典中求道。更反对把经典本身当做道,而是主张从实际事物中求道。颜元曾以学琴为例来说明:“譬之学琴然,读书犹琴谱也,烂熟琴谱,讲解分明,可谓学琴乎?故曰:以讲读为求道之功,相隔千里也;更有一妄人,指琴谱曰:此即琴也。……谱果琴也?故曰: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该派推崇王安石的学行,继承了王安石重视《周礼》“乡三物”的思想,而于“六德”;“六行”、“六艺”这“三物”中,尤重“六艺”,认为“德”、“行”要通过“艺”来体现,“艺精则行实,行实则德成”。为了匡时救弊,颜元在受聘主持潭南书院时,曾厘定规制,设有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诸科。对于传统的儒学命题,该派皆从“见之事”、“征诸物”的功利论的原则立场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理事范畴,他提出“理即在事中”,批评理学“理在事上”的观点;对于体用范畴,他们提出“体用一致”,以为“致用”才是学问的根本,批评理学“既为无用之体,则理亦虚理”;对于动静范畴,该派提出“以动造成世道的主张,劝导世人循“动”的法则,去强身、强家、强国、强天下;对于知行范畴,认为“行不及,知亦不及”,主张“由行得知”,反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的观点;对于形性范畴,认为“性即气质之性”、“舍形则无性”,提出“践形尽性”的主张,批评理学竟视“至尊至贵至有用”之气质为“累碍赘余”;对于性习范畴,强调“习与性成”,说明人性本善,恶由习染,,人习“性所本有之善”则为善,习“性所本无恶”则染恶;对于道艺范畴,崇尚艺能,治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要,旁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天文地理之类;对于义利范畴,提出要“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此派主要代表著作有颜元《四存编》、《朱子语类评》、《四书正误》、《习斋记余》,钟□所辑《颜习斋先生言行录》,李□《恕谷文集》,王源《居业堂文集》等。颜李之学伪流传,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康熙末雍正初的一、二十年间,其“发扬震动于时”,“海内之士靡然从风”。自康熙五十年(1711)起,由于清廷禁止对理学的批评,颜李之学逐渐被理学、汉学所淹没。在戊戌变法前后,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由于梁启超等人的大力宣传,颜李之学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