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晁错

 

  〖晁错〗(前200-前154年)西汉颖川(今河南禹县)人。年轻时,学申商刑名之学于轵人张恢。文帝时,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奉调去济南从故秦博士伏生学《尚书》。还,称师法而说其义,受到称赞,诏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他认为。“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力主以术数教喻太子,文帝善其言,还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曾多次上书,谈论国家大政方针。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吏大夫。错“请诸侯之罪过,削其之郡”。吴楚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由叛汉,景帝听从袁盎之计斩晁错。他认真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强调要改正不合理的法令,纠正君主的暴虐行为。法令不应“苦民伤众”,而是要为民“兴利除害”,以达到“尊主安民而救暴乱”的目的。认为赏罚是为了维护忠孝等伦理纲常和奖功惩过。要赏当其功,罚当其过。他讴歌文帝,“除苛争娆(扰),宽大爱人”的政策,主张“帝王之道,包之如海,养之如春”。对人君的过失,要用“直言极谏”匡正,“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亡骞污之名”。使儒法逐渐融合。他认为人民生活贫困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指出“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造成民众贫困的原因则是官府的横征暴敛、商人的暴利和高利贷的盘剥以及水旱灾害,因此,必须“重农抑末”、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外流,发展生产,积蓄粮食。防备水旱灾害。主张纳粟拜爵,他认为此法有“捐有余补不足”之功,可使民赋少,主用足,劝农功。主张抗击匈奴贵族对边境的骚扰,提出徙民实边,长期拒守的政策。对徙边农民实行军事编制。“居则习民于法,出则教民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正定于外”,达到农战合一,“寓兵于农”。同时要解决好徙民的房屋、器用、疾病、丧葬、婚姻等问题。使其安心屯垦戍边,不思故乡。文帝纳之,对当时加强边防。抗击匈奴,发展生产,开发边区都起了积极作用,具有深远影响。继承子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和法家限制、打击“父兄大臣”的思想,赞扬“高皇帝不用同姓为亲”的政策,坚决主张“削藩”,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七国之乱后,错虽冤死,却剥夺了诸侯王的政治特权,割据势力受到致命的打击,加强了中央集权。其著作有重要的《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复言募民徙塞下》、《令民入粟受爵疏》、《论贵粟疏》等。《汉书·艺文志》有《晁错》31篇,已佚,清马国翰等人有辑本。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