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刀锋上的文明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赵匡胤的青年时代

 

  观《宋史》太祖本纪,其高祖赵朓直至其祖父赵敬等人,自唐代起都是县令、刺史等类文官,直到其父赵弘殷,才在后周年间因军功得获"敬左骁骑卫上将军"的军号.五代乱世,赵弘殷因受当时的大军阀"赵王"王镕指派,率五百铁骑驰援后唐庄宗,扬名立万,为庄宗所爱,荣升为禁卫军军官.此后,五代数姓更迭,赵弘殷依恃有马有枪,不仅没有在改朝 换代的过程中被"清洗",官还越做越大.后周显德年间,赵弘殷已"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其子赵匡胤"分典禁兵,一时荣之".老赵盛年之际暴病而死,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荣衔.可以揣见,赵弘殷以上数世祖曾为县市级文官的历史也是编排而出.五代乱世纷纭,英雄切莫问出处,只要力气大脑子活能上马抡刀使大枪,封王封侯倒是件容易的事情.赵弘殷长年生长军中,不仅自己一刀一枪博得功名,带携儿子辈也在"革命大熔炉"健康成长,成为块好钢.最最关键的是,赵匡胤、赵匡义(光义)兄弟自少至长在禁军中长大,叔叔大爷兄弟辈的军中同袍情谊,成为日后"陈桥兵变"中最得力的人员基础.

  赵匡胤乃赵弘殷第二子,生于洛阳夹马营,其母杜氏.不必细说,真龙诞生,自然是"赤光绕室,异香经久不散",就连娃娃新生儿黄疸,也被史家绘声绘色描述为"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搁现在,如此严重的黄疸,得让父母添愁不少.赵匡胤得了天下,老妈一倒咕昔日情景,才知道儿子是"金龙"转世投胎.青少年时代,赵匡胤还有两件事让时人称异:一是曾身骑一匹顽劣烈马,鞍勒不施,疾驰于城上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赵匡胤)首必碎",不料小伙子拍拍身上土,一跃而起,毫毛无伤;二是与战友在房子里赌钱,有两只鸟在外面啼鸣,赵匡胤想吃烤雀,出门捉鸟,刚刚出门,房子忽然倒塌——两件"传奇",细分析也是稀松平常:骑马头碰门楣,可能是武将头盔上的铁尖拌挡,让赵匡胤跌落于地,否则,其人再神,也抵不过物理定律;人刚出屋墙就塌,也属小概率事件,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见几次.无论如何,人要成了名,啥事都可以凭空附会,何况是开三百多年宗国基业的君王.

  赵匡胤青年时代,英雄逢时,正赶上五代最后一位英明帝君周世宗,有幸跟从这位"伟大领袖"东征西杀,得显威名.其成名一战,当属周世宗登基后御驾亲征北汉刘崇的巴公原之役.当时,北汉军人数占优,后周军中又有右翼战阵的军将逃跑、投降,万分危急时刻,当时的赵匡胤虽只是禁卫军中级将官,表现十足英勇,向同伴大呼:"主危如此,吾辈怎能不誓死以战!"并与当时禁卫军统将张永德各率两千兵马,奋勇破敌.关键之时,周世宗柴荣临危不惧,手下又有赵匡胤、张永德这样的军将,最终大败北汉军,使得一旁观战的北汉"盟军"契丹军见景夺气,也逃遁而去,后周军队终于取得此次战役的全胜.战后,周世宗立封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而后,赵匡胤又从周世宗征讨南唐,平扬州,下寿春,得泗州,都有他"厚道"的大脸闪现,威震江南.周世宗北征,赵匡胤也是一马当先,"及莫州,先至瓦桥关,降其守将姚内斌,战却数千骑",一平关南之地.

  眼开后周军很快要收复燕云之地,天不佑人,周世宗柴荣忽得暴疾,不得不拥众汴京.英雄大业,半途而废.回军途中,周世宗支撑病躯阅示文件,忽然发现一个韦编袋子,里面有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有"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古人迷信,周世宗认为这是"天示",马上想到自己的姐夫——时任禁军统师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立马下诏免去张姐夫的点检一职,转委平时看上去老实厚道又曾立战功的赵匡胤为殿前禁军统师.周世宗猜疑自己姐夫张永德军内外党羽众多,可能在自己死后危及儿子的帝位.赵匡胤寒人军校出身,应该没有为人拥戴纂位的资格.周世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忘记了五代数位皇帝皆是军头出身,其父(姑父)郭威也是因军士拥戴而移后汉国祚."点检做天子"的木牌,百分百是赵匡胤等人制作,不过,他们当时的初衷可能只是想"陷害"张永德,免得周世宗死后他因手中有禁兵而于宫中坐大,至于后来"赵点检"终作天子,倒是"弄拙成巧"的稀罕事.

  周世宗帝死后,其第四子梁王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时年七岁.转年春天,周恭帝还未及改元,周世宗棺柩刚刚入土两个多月,真正尸骨未寒,本来要率兵北征契丹的赵匡胤兄弟自导自演大戏,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赵"点检"果真做成了"天子".

  史臣们好玩,编造得有模有样,在他们笔下,赵匡胤完全是帝位天上掉下来,事先毫不知情:

  北汉结契丹入寇,命(赵匡胤)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赵光义)入白,太祖(赵匡胤)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赵匡胤)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太祖揽辔谓诸将曰:"我有号令,尔能从乎?"皆下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诸将皆载拜,肃队以入.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王彦升遽杀通于其第.太祖进登明德门,令甲士归营,乃退居公署.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等未及对,列校罗彦环按剑厉声谓(范)质等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范)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赵匡胤)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周世宗的七岁儿子柴宗训)及符(皇)后于西宫,易其(恭帝)帝号曰郑王,而尊符(皇)后为周太后.

  仔细推敲陈桥兵变,其实很好破解其中秘密:其一,出京大军忽然,赵匡胤好哥们、时任殿前指挥使的石守信大开城门,众人顺利入城.如果真是没有预谋的"事起苍猝",不会有哪个将军这么大胆不顾九族性命开城纳"叛军";其二,后周朝中大臣范质等人被挟迫拜见"新天子",赵匡胤还指天划地表示自己"冤大头",周世宗昔日的得力文臣陶谷却能即时从袖中拿出早就写好的"禅位诏",语意清晰,文采斑爛,没有军头们事先许诺给美官做,陶学士不会这么从容不迫.当然,毕竟后来两宋帝君待人不薄,后世才没怎么拿此事 铺陈作文章.其实,老赵这一阴险毒招,比当年曹孟德要黑得多.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曾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而定国号为"宋".

  后周恭帝便被宋朝改封为"郑王".十三年后,柴宗训二十岁出头,即"发病"而死,估计是被宋室暗害,赵匡胤又演一出,"闻之震恸",谥曰"恭皇帝",把小伙葬在其父陵侧.周世宗有七个儿子,除老大、老二、老三被后汉隐帝杀掉,老六柴熙谨已在宋初不明不白死掉,老五柴熙晦、老七柴熙让皆"不知其所终",估计也都被赵宋派人弄死.直到宋仁宗嘉祐四年,才下诏有司取阅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后)周祀."所以,一般人皆为《水浒传》或其他民间演义所误,以为柴进是后周皇帝的嫡系子孙,还一直获封"一字并肩王"什么的,完全是小说演义误导人,柴荣并无直系后代得活世上.当初,为了防止唐末以及五代诸朝藩镇推翻皇帝的"悲剧"重演,周世宗想方设法削弱藩镇的兵力,重金招募强兵猛将入京城守卫帝室.结果,柴世宗死后,帝位未失于强藩,却被禁卫军头子捡走,天算人算,防不胜防.可悲!可叹!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如此离奇的帝王之路,一般人总以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独家大戏.为此,清初大诗人查慎行(字悔余,号初白,1650-1727)有诗道曰:"梁宋遗墟指汴京,纷纷禅代事何轻!也知光义难为帝,不及朱三尚有兄.将师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忽成名.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遂罢兵."这位金庸大师的数世祖与金大师一样,名重一时,但对于史学均是半瓶子醋,明显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家学渊源",可窥一斑.何者,查慎行对五代只是皮毛之知,最后两句的疑詑更是凸显老查的浅薄:似乎赵匡胤黄袍加身之事人世间只此一件,陈桥一事竟让老查大跌眼镜(甭说,清朝前后已有眼镜从西洋传入).其实,在那"王政不纲、权反在下、下凌上替、祸乱相寻"的五代,由军士鼓噪、拥主帅为帝的事情,成功的就已经有四件之多: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废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最后一个才是宋太祖赵匡胤.至于未成功的"拥帝"事件,也有好几件.其一,石敬瑭当河东节度使时,一次出猎,军中忽然有人大叫"万岁",把当时正"韬光养晦"的石敬瑭吓得够呛,忙下令斩杀为首的兵士三十多人;后晋大将杨光远率军至滑州,又有军士称要拥杨光远为帝,老杨还挺明白,表示:"天子岂汝等贩卖之物",呵之而止;其三,大将符彦饶在瓦桥关守戌,有裨将带兵士欲"拥立"老符.符将军佯允,约定转天在府街大会将士,"遂伏甲尽杀之"——可见,大乱季世的五代,承袭唐朝中晚期河朔诸藩镇的跋扈之风.每有节度使死去,唐帝即派中使到军中"观察"军情,因军士请授与他们自己推举的人为新节度使."至五代,其风益甚,由是军士擅废立之权,往往害一师,立一师,有同儿戏."也是一报还一报,"藩镇既蔑视朝廷,军士亦胁制主师."军人们之所以爱搞拥人为帝的把戏,不外乎是出于这样的事实:"将校皆得超迁,军士又得赏赐剽掠."如同大公司下面七、八个人的小公司,小头目也称总经理,自然其余数人可立马被升为副总经理、总监等等,瓜分资财便当,名声又好听.最可笑的当属后唐大将赵在礼.当时,军士皇甫晖暗知军士思归欲为乱,就劫拥军将杨仁晸为师,杨将军不从,被杀;接着,皇甫晖又推一个人缘好的小校为师,不从,又被杀;于是,皇甫晖率一大帮军士直趋赵在礼处,把两颗血淋淋人头往老赵面前一扔,大叫:"不从者视此!"老赵不得已,"遂为其师".此情此景,与唐朝的泾原乱兵劫朱泚、辛亥革命时兵士劫黎元洪一样,都是兵士爱玩的一幕戏.事成,大家升官发财;事败,有冤大头一人全家扛祸.

  富贵险中求,赵匡胤一念成福,造就两宋三百余年基业,确实个人奋斗史上一个大大的"佳话".推论"翊戴"之功,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细究这些"功臣"的原职,皆是殿前都指挥使、骑军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这样的京城禁军大小头目,所有这一切,均明白无误地透露着一个消息:陈桥兵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不折不扣的政变!建隆二年,赵匡胤罢去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谶言重演.历史上的"大事",往往前一出是"正剧",后一出摹仿的是"喜剧",偏偏"黄袍加身"此等大戏,郭威和赵匡胤,两出都是"正剧",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