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一零五、五国相王考

 

  《赵世家》:“武灵王八年,五国相王,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今按齐、魏相王,其谋发于惠施,在惠成王之后元年。五国相王,其事主于犀首,在惠成王之十二年。皆自魏发其端。《中山策》云:“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齐之欲废中山之王,犹楚之围徐州,欲废齐之王也。与事参谋者为田婴、张丑,皆威王臣。(观《齐策一》。)知事之在威王时。(其时为威王之三十五年。)张丑曰:“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皆在负海。今召中山而许之王,是夺五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据此则齐自不在五王之内。高诱以齐、赵、魏、燕、中山为五王者,非也。其时楚本称王,齐亦称王,魏亦称王,宋与秦亦称王,韩亦称王。而宋、韩外,魏势最弱。犀首,魏臣也,约结于赵。魏、赵为主,又联韩、燕、中山,相与称王。盖魏欲以此多结与国,以与齐、秦抗衡。(梁于亲齐亲秦外,又辟此一路,要之为外强中干。)其情势固甚显。齐则欲割地赂燕、赵以攻中山。以魏为谋主,韩去中山远,又其称王亦与魏相约。故于五国中独离间燕、赵。其后赵卒俱辅中山而王之,而五国相王之事遂定。赵武灵独不称王而称君者,实不过一时对其国人为矫情而邀誉,亦以年少自谦抑,而国际往来,从此皆相王矣。《鲁世家》:“平公立,是时六国皆称王。”余考平公元年乃周显王四十七年,其前一岁,正惠成王十二年,五国相王在是年,致碻。是年即赵武灵王三年。而《赵世家》乃谓“武灵八年,五国相王,赵独否”,梁氏《志疑》辨之云:“赵不肯称王在三年,非八年也。而八年乃武灵称王之时。故十一年书王召公子职。”今按:梁氏谓赵独不肯称王在武灵王三年,说犹有据。谓八年乃称王之年,则未见其必然。梁氏亦不能自坚其说。于《周本纪》又论之云:“考《世家》,武灵王十一年书王召公子职于韩,则赵之为王,其在慎靓之六年乎?”是又直以史载王召公子职之年,谓即赵称王之年。不悟《史记》于前已书武灵王立,武灵王元年,武灵王少云云,凡及武灵莫不以王称。其他诸年不书王者,特以行文自无称王之需,不得援为武灵于其时犹未称王之证。则十一年书王召,并不得谓称王即始是年。至《赵世家》武灵八年记五国相王,或由是年五国约攻秦而误,亦不得即谓赵以是年称王也。然武灵究于何年称王,其事已难考。观其传子何而自号主父,主乃往者大夫有国之称,则似武灵于其国内实未称王,今已无可确指。惟谓五国相王在梁惠成王后元十二年,即赵武灵王三年,则断无大误。(据《燕世家》《周本纪》《韩世家》,在武灵三年均合,在八年均不合。又按《大戴礼 保傅》《说苑 尊贤》俱云:“武灵王年五十而饿于沙邱。”则武灵王即位,殆二十一岁,五国相王,武灵独令国人谓己曰君,其时年二十三耳。故史称武灵王年少,在位五年,始娶韩女为夫人,是真有为之英主也。其传国少子何,则正十二龄幼君,武灵盖亦震于当时让国之美名而自失其政者。其距燕哙之让国子之,先后不二十年也。(参读《考辨》第一二一。))

  雷氏《义证》谓犀首致王号于秦、赵、韩、燕、中山,则不得谓五国相王也。又谓其事在显王四十四年,是年王者祇秦、韩。秦则自称之,韩则魏约之,非犀首立五王事也。又据《赵世家》武灵王八年,五国相王,魏独否,谓中山至武灵八年始称王,谓距犀首致王已八年,故《策》曰中山后持。不悟若是年祇中山一国称王,不得专举是年为五国相王之年。雷说均误。谓秦之称王亦犀首致王号,尤为昧于当时列国情势。据余先后考论各国称王诸篇可见。(《史 犀首传》:“张仪已卒,犀首入相秦,尝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据《表》,犀首仕秦为大良造,在张仪前。佩五国相印殆即指立五王事,亦在张仪卒前。史公此处所不足据。)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