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香艳丛书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妆台记

 

  (唐)宇文氏 撰

  舜加女人首饰,钗杂以牙玳瑁为之。

  周文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又有“云髻”,步步而摇,故曰“步摇”。

  始皇宫中悉好神仙之术,乃梳神仙髻,皆红妆翠眉,汉宫尚之。后有迎春髻、垂云髻,时亦相尚。

  汉武就李夫人取玉簪搔头,自此宫人多用玉。时王母下降,从者皆飞仙髻、九环髻,遂贯以凤头钗,孔雀搔头,云头篦以玳瑁为之。

  汉明帝令宫人梳百合分髾髻、同心髻。

  魏武帝令宫人梳反绾髻,插云头篦,又梳百花髻。

  晋惠令宫人梳芙蓉髻,插通草五色花。

  陈宫中梳随云髻,即晕妆。

  隋文宫中梳九真髻,红妆谓之桃花面,插翠翘桃华搔头,帖五色花子。

  炀帝令宫人梳迎唐八鬟髻。插翡翠钗子作日妆,又令梳翻荷鬓,作啼妆,坐愁髻,作红妆。

  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即水精殿名也。

  开元中,梳双鬟、望仙髻及回鹘髻。

  贵妃作愁来髻。

  贞元中,梳归顺髻,帖五色花子,又有闹扫妆髻。

  《古今注》云:“长安作盘桓髻、惊鹄髻、复作俀鬌髻。一云梁冀妻堕马髻之遗装也。”

  晋永嘉间妇人束发,其缓弥甚,紒之坚不能自立,发被于额,自出而巳。吴妇盛妆者,急束其发而劘角过于耳。

  惠帝元康中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玳瑁之属,为斧钺戈戟以当笄。

  太元中,王公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名“假头”。

  宋文帝元天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

  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异服,妇人则簪步摇钗,衫袖窄小。

  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而好服黄裙。

  蜀孟昶末年,妇女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

  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

  梁简文诗:“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拨者,捩开也。妇女理鬟用拨,以木为之,形如枣核,两头尖,尖可二寸长,以漆光泽,用以松鬓,名曰“鬓枣”。竞作万妥鬓,如古之蝉翼鬓也。

  后周静帝令宫人画眉墨妆。

  汉武帝令宫人作八字眉。

  汉日给宫人螺黛作翠眉。

  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蛾妆”。齐梁间多效之。

  唐贞元中,又令宫人青黛画蛾眉。

  《古今注》云:“梁冀妻改翠眉为愁眉。”

  魏宫人画长眉。

  《西京杂记》云:“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五代宫中画眉,一曰开元御爱眉,二曰小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稍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东坡诗:“成都画手开十眉,横烟却月争新奇。”

  唐末点唇,有胭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恪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眉花奴。

  妇人画眉,有倒晕妆,古乐府有“晕拢鬓”之句。

  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唐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也。

  隋文宫中贴五色花子,则前此已有其制矣,乃彷于宋寿阳公主梅花落面事也。宋淳化间,京师妇女竞翦黑光纸围团靥,又装缕鱼腮骨,号“鱼媚子”,以饰面,皆花子之类耳。

  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