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全漢文卷二十四
烏程嚴可均校輯
董仲舒二
說武帝使關中民種麥
春秋它穀不書。至于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于五穀。最重麥與禾也。今關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而損生民之具也。願陛下幸詔大司農。使關中民益種宿麥。令毋後時。(漢書食貨志。)
又言限民名田
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民財。內足以養老盡孝。外足以事上共稅。下足以畜妻子極愛。故民說從上。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伯。貧者亡立錐之地。又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淫越制。踰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賦監鐵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轉為盜賊。赭衣半道。斷獄歲以千萬數。漢興。循而未改。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盬鐵皆歸于民。去奴婢。除專殺之威。薄賦斂。省繇役。以寬民力。然後可善治也。(漢書食貨志。)
董仲舒 一
廟殿火災對
春秋之道。舉往以明來。是故天下有物。視春秋所舉與同比者。精微眇以存其意。通倫類以貫其理。天地之變。國家之事。粲然皆見。亡所疑矣。按春秋。魯定公哀公時。季氏之惡已孰。而孔子之聖方盛。夫以盛聖而易孰惡。季孫雖重。魯君雖輕。其埶可成也。故定公二年五年。兩觀災。兩觀僭禮之物。天災之者。若日僭禮之臣可以去已。見罪徵而後告可去。此天意也。定公不知省。至哀公三年五月。桓宮釐宮災。二者同事。所為一也。若日燔貴而去不義云爾。哀公未能見。故四年六月。亳社災。兩觀桓釐廟亳社。四者皆不當立。天皆燔其不當立者。以示魯。欲其去亂臣而用聖人也。季氏亡道久矣。前是天不見災者。魯未有賢聖臣。雖欲去季孫。其力不能。昭公是也。至定哀迺見之。其時可也。不時不見。天之道也。今高廟不當居遼東。高園殿不當居陵旁。于禮亦不當立。與魯所災同。其不當立久矣。至于陛下時。天迺災之者。殆亦其時可也。昔秦受亡周之敝。而亡以化之。漢受亡秦之敝。又亡以化之。夫繼二敝之後。承其下流。兼受其猥。難治甚矣。又多兄弟親戚骨肉之連。驕揚奢侈恣睢者眾。所謂重難之時者也。陛下正當大敝之後。又遭重難之時。甚可憂也。故天災若語陛下。當今之世。雖敝而重難。非以太平至公。不能治也。視親戚貴屬在諸侯遠正最甚者。忍而誅之。如吾燔遼東高廟迺可。視近臣在國中處旁仄及貴而不正者。忍而誅之。如吾燔高園殿迺可云爾。在外而不正者。雖貴如高廟。猶災燔之。況諸侯乎。在內不正者。雖貴如高園殿。猶燔災之。況大臣乎。此天意也。罪在外者天災外。罪在內者天災內。燔盛罪當重。燔簡罪當輕。承天意之道也。(漢書五行志上。武帝建元六年六月。遼東高廟災。四月。高園便殿火。董仲舒對。)
董仲舒 二
雨雹對
元光元年七月。京師雨雹。鮑敝問董仲舒曰。雹何物也。何氣而生之。仲舒曰。陰氣脅陽氣。天地之氣。陰陽相半。和氣周迴。朝夕不息。陽德用事。則和氣皆陽。建已之月是也。故謂之正陽之月。陰德用事。則和氣皆陰。建亥之月是也。故謂之正陰之月。十月陰雖用事。而陰不孤立。此月純陰。疑于無陽。故謂之陽月。詩人所謂日月陽止者也。四月陽雖用事。而陽不獨存。此月純陽。疑于無陰。故亦謂之陰月。自十月以後。陽氣始生于地下。漸冉流散。故言息也。陰氣轉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四月純陽用事。自四月以後。陰氣始生于天上。漸冉流散。故云息也。陽氣轉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十月純陰用事。二月八月。陰陽正等。無多少也。以此推移。無有差慝。運動抑揚。更相動薄。則熏蒿歊蒸。而風雨雲霧雷電雪雹生焉。氣上薄為雨。下薄為霧。風其噫也。雲其氣也。雷其相擊之聲也。電其相擊之光也。二氣之初蒸也。若有若無。若實若虛。若方若圓。攢聚相合。其體稍重。故雨乘虛而墜。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其寒月則雨凝于上。體尚輕微。而因風相襲。故成雪焉。寒有高下。上暖下寒。則上合為大雨。下凝為冰。霰雪是也。雹霰之至也。陰氣暴上。雨則凝結成雹焉。太平之世。則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塊。潤葉津莖而已。雷不驚人。號令啟發而已。電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霧不塞望。浸淫被洎而已。雪不封條。凌殄毒害而已。雲則五色而為慶。三色而成矞。露則結味而成甘。結潤而成膏。此聖人之在上。則陰陽和風雨時也。政多紕繆。則陰陽不調。風發屋。
董仲舒 三
雨溢河。雪至牛目。雹殺驢馬。此皆陰陽相蕩而為祲沴之妖也。敞日。四月無陰。十月無陽。何以明陰不孤立。陽不獨存邪。仲舒曰。陰陽雖異。而所資一氣也。陽用事。此則氣為陽。陰用事。此則氣為陰。陰陽之時雖異。而二體常存。猶如一鼎之水。而未加火。純陰也。加火極熱。純陽也。純陽則無陰。息火水寒。則更陰矣。純陰則無陽。加火水熱。則更陽矣。然則建已之月為純陽。不容都無復陰也。但是陽家用事。陽氣之極耳。薺麥枯。由陰殺也。建亥之月為純陰。不容都無復陽也。但是陰家用事。陰氣之極耳。薺麥始生。由陽升也。其著者。葶藶死于盛夏。款冬華于嚴寒。水極陰而有溫泉。火至陽而有涼焰。故知陰不得無陽。陽不容都無陰也。敞曰。冬雨必暖。夏雨必涼。何也。曰。冬氣多寒。陽氣自上躋。故人得其暖。而上蒸成雪矣。夏氣多暖。陰氣自下昇。故人得其涼。而上蒸成雨矣。敞曰。雨既陰陽相蒸。四月純陽。十月純陰。斯則無二氣相薄。則不雨乎。曰。然。純陽純陰。雖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敞曰。月中何日。曰。純陽用事。未夏至一日。純陰用事。未冬至一日。朔旦夏至冬至。其正氣也。敞曰。然則未至一日。其不雨乎。曰。然。頗有之。則妖也。和氣之中。自生災沴。能使陰陽改節。暖涼失度。敞日。災沴之氣。其常存邪。曰。無也。時生耳。猶乎人四支五臟。中也有時。及其病也。四支五臟皆病也。敞遷延負牆。俛揖而退。(古文苑。)
董仲舒 四
粵有三仁對
江都王問仲舒曰。粵王句踐與大夫泄庸種螽謀伐吳。遂滅之。孔子稱殷有三仁。寡人亦以為粵有三仁。桓公決疑于管仲。寡人決疑于君。仲舒對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對。聞昔者魯君問柳下惠。我欲伐齊。何如。柳下惠曰。不可。歸而有憂色。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為至于我哉。徒見問爾。猶且羞之。況設詐以伐吳虖。由此言之。粵本無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後仁誼也。茍為詐而已。故不足稱于大君子之門也。五伯比于他諸侯為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美玉也。(漢書董仲舒傳。 案。此對見春秋 露卷九)
奏江都王求雨
求雨之方。損陽益陰。願大王無收廣陵女子為人祝者一月租。賜諸巫者。諸巫母大小皆相聚于郭門。為小壇。以脯酒祭。女獨擇寬大便處移市。市使無內丈夫。丈夫無得相從飲食。令吏妻各往視其夫。皆到即起。雨注而已。(續漢書禮儀志中注補引仲舒奏江都王。)
請雨書
秋以桐魚九枚。(御覽九百五十六。)
詣丞相公孫弘記室書
江都相董仲舒叩頭死罪。再拜上言。君侯以周召自然休質。擢升三公。統理海內。總緝百僚。未有半言之教。郡國翕然望風。更思改新。以助致治。群眾所占。必有成功。仲舒叩頭死罪。仲舒愚戇。素無治名。大漢之檢式。數蒙君侯哀憐之恩。誤被非任。無以稱職。仲舒竊見宰職任天下之重。群心所歸。惟須賢佐。以成聖化。願君侯大開蕭相國求賢之路。廣選舉之門。既得其人。接以周公下士之意。即奇偉隱世異倫之人。各思竭愚。歸往聖德。英俊滿朝。百能備具。即君侯大立則。道德弘通。化流四極。仲舒愚陋。經術淺薄。所識褊陋。不能贊揚萬分。君侯所棄捐。竊聞春秋曰。賢聖博觀。以章其名。擇善者從之。無所不聽。又曰。近而不言為諂。遠而不言為怨。故輒披心陳誠。仲舒叩頭死罪死罪。夫堯舜三王之業。皆繇仁義為本。仁者所以理人倫也。故聖王以為治首。或曰。發號出令。利天下之民者。謂之仁政。疾天下之害于人者。謂之仁心。二者備矣。然後海內應以誠。惟君侯深觀往古。思本仁義至誠而已。方今關東五穀咸貴。家有飢餓。其死傷者半。盜賊並起。發亡不止。良民被害。為聖主憂。咎皆由仲舒等典職防禁無素。當先坐。仲舒叩頭死罪死罪。仲舒至愚。以為扶衰止姦。本在吏耳。宜一攷察天下領民之吏。留心署置。以明消滅邪枉之跡。使百姓各安其產業。無有寇盜之患。以蠲主憂。仲舒叩頭死罪。謹奉春秋署置術。再拜君侯足下。(古文苑。)
董仲舒 五
論禦匈奴
義動君子。利動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義說也。獨可說以厚利。結之于天耳。故與之厚利。以沒其意。與盟于天。以堅其約。質其愛子。以累其心。匈奴雖欲展轉。柰失重利何。柰欺上天何。柰殺愛子何。夫賦斂行賂。不足以當三軍之費。城郭之固。無以異于貞士之約。而使邊城守境之民。父兄緩帶。稚子咽哺。胡馬不窺于長城。而羽檄不行于中國。不亦便于天下乎。(漢書匈奴傳贊。)
山川頌
山則巃嵷 崔。 嵬罪巍。久不崩阤。似夫仁人志士。孔子曰。山川神祗立。寶藏殖。器用資。曲直合。大者可以為宮室臺榭。小者可以為舟輿浮灄。大者無不中。小者無不入。持斧則斫。折鐮則艾。生人立。禽獸伏。死人入。多其功而不言。是以君子取辟也。且積土成山。無損也。成其高。無害也。成其大。無虧也。小其上。泰其下。久長安。後世無有去就。儼然獨處。唯山之意。詩云。節彼南山。惟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此之謂也。水則源泉。混混沄沄。晝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後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遺小閒。既察者。循谿谷不迷。或奏萬里而必至。既似知者。鄣防山而能清淨。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潔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困于火。而水獨勝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之謂也。(古文苑。 案。此頌見春秋 露十六。)
董仲舒 六
救日食祝
炤炤大明。瀸滅無光。柰何以陰侵陽。以卑侵尊。(周禮宗伯大祝注。)
請雨祝
昊天生五穀以養人。今五穀病旱恐不成。敬進清酒膞脯。再拜請雨。雨 大澍。(春秋 露十六。又見續漢禮儀志中注補。)
止雨祝
諾。天生五穀以養人。今淫雨太多。五穀不和。敬進肥牲清酒。以請社靈。幸為止雨。除民所苦。無使陰滅陽。陰滅陽。不順于天。天之常意。在于利人。人願止雨。敢告于社。(春秋 露十六。)
李少君家錄
少君有不死之方。而家貧。無以市其藥物。故出于漢。以假塗求其財。道成而去。(袍朴子內篇論仙引董仲舒所撰李少君家錄。)
田蚡
蚡。長陵人。景帝王皇后之異父同母弟。初為郎。累遷太中大夫。武帝即位。封武安侯。建元初為太尉。免。尋代許昌為丞相。
上言勿塞決河
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為彊塞。塞之未必應天。(史記河渠書。元光中。河決于瓠子。蚡奉邑食鄃。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蚡言于上。又見漢書溝洫志。)
鄭當時
當時字莊。陳人。景帝時為太子舍人。武帝即位。累遷魯中尉濟南太守江都相。至右內史。以議田蚡竇嬰事貶秩為詹事。遷大司農。有罪贖為庶人。尋守丞相長史。遷汝南太守。
上言引渭穿渠
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渭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徑易漕。度可令三月而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穀。(史記河渠書。漢書溝洫志。)
田蚡 鄭當時 王恢 公孫弘 七
王恢
恢。燕人。數為邊吏。建元中為大行。元光初。坐首為馬邑事無功自殺。(後二十餘年。別有中郎將王恢。捕得車師王。元封四年封浩侯。非即此。)
匈奴和親議
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史記韓安國傳。建元六年。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其議。大行王恢。)
公孫弘
弘字季。一云字次卿。菑川嶭人。少為嶭獄吏。有罪免。武帝即位。以賢良徵為博士。時年六十。移病免歸。元光中復徵賢良。對策第一。拜博士。累遷左內史。元朔中為御史大夫。代嶭澤為丞相。封平津侯。元狩二年卒。年八十。
元光五年舉賢良對策
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姦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則賦斂省。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姦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之本也。故民者。業之則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之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則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穀登。六畜
公孫弘 八
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並日月。則鳳麟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塗。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于上。謂之術。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天下安樂。法設而不用。不得其術。則主蔽于上。官亂于下。此事之情。屬統垂業之本也。臣聞堯遭洪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有水也。若湯之早。則桀之餘烈也桀紂行惡。受天之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困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弘愚戇。不足以奉大對。(漢書公孫弘傳。)
上疏言治道
陛下有先聖之位。而無先聖之民。有先聖之民。而無先聖之吏。是以勢同而治異。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獘而不行。令倦而不聽。夫使邪吏行獘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異也。臣聞周公旦治天下。 年而變。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漢書公孫弘傳。)
對冊書問治道
愚臣淺薄。安敢比材于周公。雖然。愚心曉然。見治道之可以然也。夫虎豹馬牛。禽獸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馴服習之。至可牽持駕服。唯人之從。臣聞揉曲木者不累日。銷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于利害好惡。豈比禽獸木石之類哉。 年而變。臣弘尚竊遲之。(漢書公孫弘傳。)
董仲舒 九
上書乞骸骨
臣聞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勇三者。所以行之也。故曰。好問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此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後知所以治人。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陛下躬孝弟。監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來四方之士。任賢序位。量能授官。將以厲百姓勸賢材也。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加有負薪之疾。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塞責。願歸侯乞骸骨。避賢者路。(史記公孫弘傳。漢書公孫弘傳。)
上言徒汲黯為右內史
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右內史。
奏禁民挾弓弩
民不得挾弓弩。十賊 弩。百吏不敢前。盜賊不輒伏辜。免脫者眾。害寡而利多。此盜賊所以蕃也。禁民不得挾弓弩。則盜賊執短兵。短兵接。則眾者勝。以眾吏捕寡賊。其執必得。盜賊有害無利。則莫犯法。刑錯之道也。以愚[以愚之以當作臣]以為禁民毋得挾弓弩便。(漢書吾上壽王傳。)
郭解罪議
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不知。此罪甚于解知。殺之。當大逆無道。(漢書郭解傳。解客殺軹儒生。斷舌。吏以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卻史大夫公孫弘議云云。遂族解。)
公孫弘 十
請為博士置弟子員議
丞相御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咸登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里之化。以厲賢材焉。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繇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脩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蓺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蓺。輒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臣謹按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明布諭下。治禮次治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蓺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著功令。佗如律令。(史記儒林傳序。弘為學官。悼道之鬱滯。乃請云云。制曰可。又見漢書儒林傳序。)
荅東方朔書
譬猶龍之未升。與魚鱉為伍。及其升天。鱗不可睹。(蓺文類聚九十六。)
石慶
慶河內溫人。居茂陵。建元初為內史。元朔中為沛郡守。元狩初拜太子太傳。元鼎初為御史大夫。五年代趙周為丞相。太初二年卒。謚曰恬侯。
公孫弘 石慶 十一
上書乞骸骨
臣幸得待罪丞相。疲駑無以輔治。城郭倉廩空虛。民多流亡。罪當伏斧質。上不忍致法。願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漢書傳。石君傳。元封四年。賜丞相告歸。慶 不任職上書。)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