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全後漢文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全後漢文卷六十四

 

  烏程嚴可均校輯

  張奐

  奐字然明。敦煌酒泉人。桓帝初辟大將軍梁冀府。以疾去。後舉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拜議郎。永壽初遷安定屬國都尉。進使匈奴中郎將。延熹中梁冀誅。以故吏禁錮。後為武威太守。遷度遼將軍。徵拜大司農。鮮卑入塞。出為護匈奴中郎將。靈帝初徵拜少府。遷大司農。轉太常。遭黨錮。光和四年卒。年七十八。有集二卷。

  扶蕖賦

  綠房翠蔕。紫飾紅敷。黃螺圓出。垂蕤散舒。纓以金牙。點以素珠。(初學記二十七。御覽九百九十九。)

  張奐   一

  應詔上書言災應

  臣聞風以[以當作為]號令。動特通氣。木者火之本。相須乃明。蛇者屈伸。隱顯似龍。順至為休徵。逆來為災殃。故大將軍竇武。忠肅恭儉。有援立之功。太傳陳蕃敦方抗直。夙夜匪懈。一旦被誅。天下驚怛。海內默默。莫不哀心。昔周公既薨。成王葬不具禮。天乃大風。偃木折樹。成王發書感悟。備禮改葬。天乃立反風。其木樹盡起。今宜改葬蕃武。還其家屬。諸被禁錮。一宜蠲除。則災變可消。昇平可致也。(袁宏後漢紀二十三。建寍二年。青蛇見御座殿軒。大風折木。詔群臣各上封事。匈奴中郎將張奐上書。)

  臣聞風為號令。動物通氣。木生于火。相須乃明。蛇能屈伸。配龍騰蟄。順至為休徵。逆來為殃咎。陰氣專用。則凝精為雹。故大將軍竇武太傳陳蕃。或志寍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讒勝。並伏誅戮。海內默默。人懷震憤。昔周公葬不如禮。天乃動威。今武蕃忠貞。未被明宥。妖眚之來。皆為此也。宜急為改葬。徙還家屬。其從坐禁錮。一切蠲除。又皇太后雖居南宮。而恩禮不接。朝臣莫言。遠近失望。宜因大義顧復之報。(後漢張奐傳。又略見續漢五行志四注補引張奐傳。多出袁宏紀十三語。)

  上言東羌事

  東羌雖破。餘種難盡。熲性輕果。慮負敗難常。宜且以恩降。可無後悔。(後漢殺熲傳。)

  累見折 。(同上。)

  羌一氣所生。不可誅盡。山谷廣大。不可空靜。血流汙野。傷和致災。(同上。)

  奏記謝段熲

  小人不明。得過州將。千里委命。以情相歸。足下仁篤。照其辛苦。使人未反。復獲郵書。恩詔分明。前以寫白。而州期切促。郡縣惶懼。屏營延企。側待歸命。父母朽骨。孤魂相託。若蒙矜憐。壹惠咳唾。則澤流黃泉。施及冥寞。非奐生死所能報塞。夫無毛髮之勞。而欲求人丘山之用。此 于髡所以拍髀仰天而笑者也。誠知言必見譏。然猶未能無望。何者。朽骨無益于人。而文王葬之。死馬無所復用。而燕昭寶之。黨同文昭之德。豈不大哉。凡人之情。冤則呼天。窮則叩心。今呼天不聞。叩心無益。誠自傷痛。俱生聖世。獨為匪人。孤微之人。無所告訴。如不哀憐。便為魚肉。企心東望。無所復言。(後漢張奐傳。)

  張奐   二

  與延篤書

  唯別三年。無一日之忘。京師禁急。不敢相聞。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年老氣衰。智盡謀索。每有所處。違宜失便。北為兒車所讎。中為馬循所困。真欲入三泉之下。復鎮之以大石。 乎此時也。且太陰之地。冰厚三尺。木皮五寸。風寒慘冽。剝脫傷骨。但此自非老憊者所堪。而復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眾艱罄集。不可一二而言也。聲盲目甚。氣力寖衰。神邪當復相見者。從此辭矣。(北堂書鈔一百五十六。蓺文類聚三十。御覽三十四。)

  吾與叔堅剖心相知。豈以流言相猜邪。(初學記十八交友。御覽四百十。)

  與陰氏書

  篤念既密。文章燦爛。名實相副。奉讀周旋。紙弊墨渝。不離于手。(蓺文類聚三十一。御覽五百九十五。)

  與宋季文書

  覽手跡。知遂遵南山之志。斷層四賢之蹤。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其道光明。奐以鄙固。少復道訓。于今五十載矣。(蓺文類聚三十七。)

  與許季師書

  不面之闊。翛翛曠久。飢渴之念。豈當有忘。(文選曹植責躬詩注。)

  報崔子玉書

  今月三日。舉家來居此。本非所規。貪突賊陣。(蓺文類聚八十。)

  與崔子貞書(崔寔字子貞。)

  僕以元年到任。有見兵二百。馬如羖羊。矛如舖鐵。盾如榆葉。(御覽三百五十三。又三百五十七。)

  張奐   三

  人生實難。所務非此。(文選王粲贈蔡子篤詩注引與崔子書各本子下脫一字。依文疑當是子貞也。)

  匈奴若非其罪。何肯吞聲。(文選。)

  與公超書

  下筆愴恨。泣先言流。(御覽四百八十八。)

  與孟季衛書(一作季尉。)

  素苦悸逆。頃者益甚。百病所歸。月衰日損。(御覽七百四十一。)

  與屯留君書

  氣厲流行。傷賢害善。(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

  誡兄子書

  汝曹薄祐。早失賢父。財單蓺盡。今適喘息。聞仲祉輕傲耆老。侮狎同年。極口恣意。當崇長幼。以禮自持。聞敦煌有人來。同聲相道。皆稱叔時寬仁。聞之喜而且悲。喜叔時得美稱。悲汝得惡論。經言孔子鄉黨。恂恂如是也。恂恂者。恭謙之貌也。經難知。且自以汝資父為師。汝父寍輕鄉里邪。年少多失。改之為貴。蘧伯玉年五十。見四十九年非。但能改之。不可不思吾言。不自克責。反云張甲謗我。李乙怨我。我無是過。爾亦已矣。(蓺文類聚二十三。)

  遺命諸子

  吾前後仕進。十要銀艾。不能和光同塵。為讒邪所忌。通塞命也。始終常也。但地底冥冥。長無曉期。而復纏以纊綿。牢以釘密。為不喜耳。幸有前窀。朝殞夕下。措屍靈床。幅巾而已。奢非晉文。儉非王孫。推情從意。庶無咎吝。(後漢張奐傳。)

  張芝

  芝字伯英。奐長子。辟太尉府。公車徵有道。皆不就。善草書。韋誕謂之草聖。

  與朱賜書

  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後漢趙岐傳注。蓺文類聚七十四。御覽七百四十九。並引三輔決錄注。)

  張芝   四

  與李幼才書

  弭仲叔高德美名。命世之才。非弭氏小族所當有。新豐痟土所當出也。(□□□□□□引三輔決錄注。)

  與朱使君書

  正氣可以消邪。人無其亹。妖不自作。(趙壹非草書。)

  與府君書

  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不日秋涼。平善。廣闊彌邁。相思無違前比得書。不遂西行。望遠懸想。何日不懃。損棄漂沒。不當行李。又去春送舉喪到美陽。須待伴比。故遂間絕。有綠復相聞。飧食自愛。張芝幸甚幸甚。(淳化閣帖二。)

  張昶

  昶字文舒。奐次子。亦善草書。建安初為給事黃門侍郎。

  西嶽闕碑銘

  易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然山莫尊于嶽。澤莫盛于瀆。山嶽有五而華處其一。瀆有四而河在其數。其靈也至矣。聖人廢興。必有其應。故岱山石立。中宗繼統。太華授壁。秦胡絕緒。白魚入舟。姬武建業寶珪出永。子朝喪位。布五方則處其西。列三條則居其中。若廣獸奇蟲。山經有紀矣。是以帝皇巡狩。親五岳而告至。覲方后而攷禮。故經有望秩之禋。典有生殖之祀。蓋所以崇山川而報功也。四海一統。天子秉其禮。諸侯力政。彊國攝其祭。其奉邑曰華陰也久矣。乃紀于禹貢而分秦晉之境。秦鄙[秦鄙之秦當作奉]晉之西則曰陰晉。邊秦之東則曰寍秦。邑既遷徙。禮亦如之。二國力爭。以奉以祭。其城險固。基趾猶存。故老之言。未殞于民也。逮至大漢。受命克亂。不愆不忘。舊名是復。率禮不越。故祀是尊。歷葉增脩。虔恭又備。一禱三祀。終歲而四。以迄于今。而世宗又經集靈之宮于其下。想喬松之疇。是遊是憩。郡國方土。自遠

  張昶   五

  而至者。充巖塞峚。鄉邑巫覡。宗祀乎其中者。盈谷溢谿。咸有浮飄之志。愉悅之色。必雲霄之路。可升而越。(文選沈約遊沈道士館詩注作而起。)果繁昌之福。可降而致也。故殖財之寶。黃玉自出。令德之珍。卿相是毓。匪惟嵩高。降生申甫。此亦有焉。天有所興。必先廢之。故殷宗周宣。以衰致盛。是時也。王業中缺。大化陵遲。郡縣既毀。財蕢禮乏。庭廟傾壞。壇場蕪穢。祭祀之禮。頗有缺焉。于是鎮遠將軍領北地太守閺鄉亭侯段君諱煨字忠明。自武威占此士。憑託何[何當作河]華。二靈是與。故能以昭烈之德。亨上將之尊。銜命持重。屯斯寄國。討叛柔服。威懷是示。群兇既除。郡縣集寍。家給人足。戶有樂生之歡。朝釋西顧之慮。而懷關中之恃。雖昔蕭相輔佐之功。功冠群后。弗以加也。遂解甲休士。臨而不戰。以逸其力。脩飾享廟。壇場之位。荒而後辟。禮廢而復興。又造祠堂。表以參闕。建神路之端首。觀壯麗乎孔徹。然後旅祀祈請。既有常處。雖雨霑衣。而禮不廢。于是邑之士女。咸曰宜之。乃建碑刊石。垂示後裔。其辭曰。

  於穆堂闕。堂闕昭明。經之營之。不日而成。匪奢匪儉。惟德是程。匪豐匪約。惟禮是榮。虔恭禋祀。黍稷芬馨。神具醉止。降福穰穰。(蓺文類聚七。初學記五。古文苑。)

  張猛

  猛字叔威。奐少子。建安初為郡功曹。補武威太守。殺刺史。反為韓遂所討。自燒死。

  殺刺史邯鄲商下令

  敢有臨商喪。死不赦。(魏志龐洧傳。)

  張敞

  敞南陽人。桓帝時為郡功曹。建寍初。大將軍竇武辟為令史。

  張猛 張敞   六

  奏記王

  五教在寬。著之經典。湯去三面。八方歸仁。武王入殷。先去炮烙之刑。高祖鋻秦。唯定三章之法。孝文皇帝感一緹縈。蠲除肉刑。卓茂、文翁、召父之徒。皆疾惡嚴刻。務崇溫厚。仁賢之政。流聞後世。夫明哲之君。綱漏吞舟之魚。然後三光明于上。人物悅于下。言之若迂。其效甚近。發屋伐樹。將為嚴烈。雖欲懲惡。難以聞遠。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則海內改觀。實有折枝之易。而無挾山之難。郡為舊都。侯甸之國。園廟出于章陵。三后生自薪野。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風流。自中興以來。功臣將相。繼世而隆。愚以為懇懇用刑。不如行恩。孳孳求姦。未若禮賢。舜舉皋陶。不仁者遠。隨會為政。晉盜奔秦。虞芮入境。讓心自生。化人在德。不在用刑。(後漢王冀附傳。)

  段熲

  熲字紀明。武威姑臧人。桓帝初舉孝廉。為憲陵園丞陵陽令。遷遼東屬國都尉。徵拜議郎。永壽中拜中郎將。以功封列侯。延熹中遷護羌校尉。坐罪徵下獄。輸作左校。起徒中。復拜議郎。遷并州刺史。復為護羌校尉。建寍初拜破羌將軍。以功更封新豐縣侯。徵還拜侍中。轉執金吾河南尹。坐事左轉諫議大夫。再遷司隸校尉。熹平中代李咸為太尉。病免。復為司隸校尉。轉潁川太守。徵拜太中大夫。光和二年代橋玄為太尉。會日食自劾。詔詣廷尉。飲鴆死。

  應詔上言討先零東羌術略

  臣伏見先零東羌。雖數叛逆。而降于皇甫規者。已二萬許落。善惡既分。餘寇無幾。今張奐躊躇久不進者。當慮外離內合。兵往必驚。且自冬踐春。屯結不散。人畜疲嬴。自亡之勢。徒更招降。坐制強敵耳。臣以為狼子野心。難以恩納。勢窮雖服。兵去復動。唯當長矛挾脅。白刃加頸耳。計東種所餘三萬餘落。居近塞內。路無險拆。非有燕、齊、秦、趙從橫之勢。而久亂并涼。累侵三輔。西河上郡。已各內徙。安定北地。復至單危。自雲中五原。西至漢陽。二千餘里。匈奴種羌。並擅其地。是為癰疽伏疾。留滯脅下。如不加誅。轉就

  段熲   七

  滋大。今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輀。三冬二夏。足以破定。無慮用費為錢五十四億。如此則可令群羌破盡。匈奴長服。內徙郡縣。得反本土。伏計永初中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億。永和之末。復經七年。用八十餘億。費耗若此。猶不誅盡。餘孽復起。于茲作害。今不暫疲人。則永寍無期。臣庶竭駑劣。伏待節度。(後漢段熲傳。)

  復上言東羌事

  臣本知東羌雖眾。而輀弱易制。所以比陳愚慮。思為永寍之算。而中郎將張奐。說虜強難破。宜用招降。(案。文選陸倕石 銘注引段熲上疏曰。先零東羌討之難破。降為上策。戰為下計。蓋即述張奐之言。各有詳略耳。)聖朝明監。信納瞽言。故臣謀得行。奐計不用。事勢相反。遂懷猜恨。信叛羌之訴。飾潤辭意。云臣兵累見折 。又言一氣所生。不可誅盡。山谷廣大。不可空靜。血流汙野。傷和致災。臣伏念周秦之際。戎狄為害。中興以來。羌寇最盛誅之不盡。雖降復叛。今先零雜種。累以反覆。攻沒縣邑。剽略人物。發冢露尸。禍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誅。昔邢為無道。衛國伐之。師興而雨。臣動兵涉夏。連獲甘澍。歲時豐稔。人無疵疫。上占天心。不為災傷。下察人事。眾和師克。自橋門以西。落川以東。故宮縣邑。更相通屬。非為深險絕域之地。車騎安行。無應折 。案奐為漢吏。身當武職。駐兵二年。不能平寇。虛欲修文戢戈。招降獷敵。誕辭空說。僭而無 。何以言之。昔先零作寇。趙充國徙令居內。煎當亂邊。馬援遷之三輔。始服終叛。至今為鯁。故遠識之士。以為深憂。今傍郡戶口單少。數為羌所創毒。而欲令降徒與之雜居。是猶種枳棘于良田。養虺蛇于室內也。故臣奉大漢之威。建長久之策。欲絕其本根。不使能殖。本規三歲之費。用五十四億。今適期年。所耗未半。而餘寇殘燼。將向殄滅。臣每奉詔書。軍不內御。願卒斯言。一以任臣。臨時量宜。不失權便。(後漢段熲傳。)

  段熲 趙典   八

  趙典

  典字仲經。蜀郡成都人。太尉戒第二子。(謝承書作戒之叔子。)建和初舉有道方正。對策。拜議郎。再遷侍中。襲封廚亭侯。出為弘農太守。轉右扶風。免。徵拜城門校尉。轉將作大匠。遷少府。轉大鴻臚、太僕、太常。免。靈帝初再遷長樂少府衛尉。卒。謚曰獻侯。

  諫開鴻池

  鴻池汎溉。己且百頃。猶復增而深之。非所以崇唐虞之約已。遵孝文之愛人也。(後漢趙典傳。)

  奏諫封恩澤侯

  夫無功而賞。勞者不勸。上忝下辱。亂象于度。且高祖之誓。非功臣不封。宜一切削免爵土。以存舊典。(後漢趙典傳。)

  趙溫

  溫字子柔。典兄子。為京兆郡丞。棄官去。獻帝西遷。為侍中。封江南亭侯。代楊彪為司空。免。尋為司徒。錄尚書事。建安十三年。以辟曹丕為掾忤曹公免官。卒年七十二。

  與李傕書

  公前託為董公報讎。然實屠陷王城。殺戮大臣。天下不可家見而戶說也。今與郭汜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讎。民在塗炭。各不聊生。曾不改悟。遂成禍亂。朝廷仍下明詔。欲令和解。上命不行。威澤日損。而復欲移轉乘輿于黃白城。更幸非所。此誠老夫所不逢也。于易。一過為過。再為涉。三而弗改。滅其頂。凶。不如早共和解。引軍還屯。上安萬乘。下全生民。豈不幸甚。(魏志董卓傳注引獻帝起居注。袁宏後漢紀二十八。後漢趙典傳。)

  宰宣

  宣。弘農人。

  趙溫 宰宣 袁著   九

  上言宜封梁冀妻孫壽

  大將軍有周公之功。今既封諸子。則其妻宜為邑君。(後漢梁冀傳。宣素性佞邪。欲取媚于冀。乃上言。)

  袁著

  著。汝南人。桓帝時為郎中。年十九。上書劾梁冀。冀密捕之。變姓名偽死。市棺殯送。冀謙知其詐。陰求得。笞殺之。冀誅。有詔以禮祀。

  詣闕上書

  臣聞仲尼歎鳳烏不至。河不出圖。自傷卑賤。不能致也。今陛下居得致之位。又有能致之資。而和氣未應。賢愚失序者。勢分權臣。上下壅隔之故也。夫四時之運。功成則退。高爵厚寵。鮮不致災。今大將軍位極功成。可為至戒。宜遵懸車之禮。高枕頤神。傳曰。木實繁者。披枝害心。若不抑損權盛。將無以全其身矣。左右聞臣言。將側目切齒。臣特以童蒙見拔。故敢忘忌諱。昔舜禹相戒。無若丹朱。周公戒成主。無如殷王紂。願除誹謗之罪。以開天下之口。(後漢梁冀傳。)

  劉淑

  淑字仲承。河間樂成人。永興二年(袁宏紀作延熹八年。)舉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拜議郎。再遷尚書。又再遷侍中虎賁中郎將。靈帝初為宦官所譖。下獄自殺。

  延熹八年日蝕舉賢良方正對策

  臣聞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故夫婦正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通。君臣通則仁義立。仁義立則陰陽和。而風雨時矣。夫吉凶在人。水旱由政。故勢在臣下。則地震坤裂。下情不通。則日月失明。百姓怨恨。則水旱暴興。人主驕淫。則澤不下流。由此觀之。君其綱也。臣其紀也。綱紀正則萬目張。君臣正則萬國理。故能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兄愛弟順。如此。則陰陽和。風雨時。萬物得所矣。(袁宏後漢紀二十二。)

  劉淑   十

  劉梁

  梁一名岑。字曼山。東平寍陽人。桓帝時舉孝廉。除北新城長。召拜尚書郎。累遷。後為野王令。未行。有集三卷。

  除北新城長告縣人

  昔文翁在蜀。道著巴漢。庚桑瑣隸。風移碨磥。吾雖小宰。猶有祉稷。苟赴期會。理文墨。豈本志乎。(後漢劉梁傳。)

  七舉

  丹楹縹壁。紫柱虹梁。(文選注。楹作墀。虹作紅。)桷榱朱綠。藻梲玄黃。鏤以金碧。雜以夜光。鴻臺百層。千雲參差。仰歡八極。遊日無涯。玉樹青蔥。鸞鶴並栖。隨珠明月。照曜其陂。(蓺文類聚五十七。文選景福殿賦注。赭白馬賦注。七啟注。)綠柱朱榱。青瑣璧璫(御覽一百八十七。)

  華組之纓。從風紛紜。(御覽六百八十六。又八百十九。)

  佩則結綠懸黎。寶之微妙。荷彩昭爛。流景揚輝。(御覽六百九十二。)

  黼黻之服。紗穀之裳。繁飾參差。微鮮若霜。(御百九十六。)

  雙園覆井。芠荷垂英。(文選景福殿賦注。)

  九旒之冕。散耀垂文。(文選七啟注。)

  先生昭然神司。霍爾體輕。(文選何敬叔集詩注。七啟注。)

  酤以醢醯。和以蜜飴。(文選七命注。)

  芻豢既陳。異饌並羞。勺藥之調。煎炙烝臑。酤以醯醢。和以蜜飴。(書鈔一百四十二。)

  菰梁之飯。入口叢流。送以熊蹯。咽以豹胎。(書鈔一百四十四。)

  鯉 之膾。分豪析釐。(書鈔一百四十五。)

  辯和同論

  夫事有違而得道。有順而失義。有愛而為害。有惡而為美。其故何乎。蓋明智之所得。闇偽之所失也。是以君子之于事也。無適無莫。必攷之以義焉。得由和興。失由同起。故以可濟否謂之和。好惡不殊謂之同。春秋傳曰。和如羹

  劉梁   十一

  焉。酸苦以劑其味。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同如水焉。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過為正。以匡惡為忠。經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則上下和睦。能相親也。昔楚恭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穀不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緒。覆國之師。不穀之罪也。若以宗廟之靈。得保首領以歿。請為靈若厲。大地許諾。及其卒也。子囊曰。不然。夫事君者。從其善。不從其過。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憮正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矣。有是寵也。而知其過。可不謂恭乎。大夫從之。此違而得道者也。及靈王驕淫。暴虐無度。芋尹申亥從王之欲。以殯于乾谿。殉之二女。此順而失義者也。鄢陵之役。晉楚對戰。陽穀獻酒。子反以斃。此愛而害之者也。臧武仲曰。孟孫之惡我。藥石也。季孫之愛我。美疢也。疢毒滋厚。石猶生我。此惡而為美者也。孔子曰。智之難也。有臧武仲之智。而不容于魯國。抑有由也。作而不順。施而不恕矣。蓋善其知義。譏其違道也。夫知而違之。偽也。不知而失之。闇也。闇與偽焉。其患一也。患之所在。非徒在智之不及。又在及而違之者矣。故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也。夏書曰。念茲在茲。庶事恕施。忠智之謂矣。故君子之行。動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疢。停退周旋。唯道是務。苟失其道。則兄弟不阿。苟得其義。雖仇讎不廢。故解狐蒙祁奚之薦。二叔被周公之害。勃鞮以逆文為成。傅瑕以順厲為敗。管蘇以憎忤取進。申侯以愛從見退。攷之以義也。故曰不在逆順。以義為斷。不在憎受。以道為貴。禮記曰。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攷義之謂也。(後漢劉梁傳。)

  劉梁碑(附)

  君遷桂陽太守。班序以正。以仁為首。以義為先。(書鈔。)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www.guoxue123.com ©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